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正顺王(谢枋得)信仰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民间信仰的正顺王谢枋得,《宋史》有传,乃著名爱国诗人,与文天祥合称“文谢”。原籍江西弋阳,宋亡,避居福建建阳,元初被强行征召入京,绝食而终。江西弋阳、上饶、贵溪和福建建阳等处均建有纪念祠。据悉,泉州的惠安、石狮两地亦有正顺王庙,以纪念这位南宋爱国志士。通过调查,将揭示正顺王信仰的传播方式,及其与信仰传播区域的社会人文状态的交融情况。 一、惠安正顺王庙概况 庙位于惠安县小岞乡后内村,座北朝南,始建年代无考,根据庙中尚保存一对具有明代风格的覆盆式石础,以及部分印制有“正”、“顺”、“宫”、“庙”的明代砖瓦等遗物推断,庙宇应建于明代。 据看守庙宇的李天发老人介绍,该庙最早供奉苏王爷、蒋王爷、舍人公。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多次侵扰小岞,乡人迎奉正顺王(谢枋得),定为龙兴境(即后内)“境主”。明末,后内村黄介石因主持与张坑村争讼海界,有功于乡民。卒后,乡人塑金身,附祀于正顺王庙,称黄介石为“告海公”。 清代,庙宇多次修复,增祀天后圣母(妈祖)。调查中发现,庙宇尚保存比较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并有木雕“天后圣母”字匾等遗物。宣统庚戌年(1910)十一月,龙兴境信士李金生、李奄巡(系李天发祖父)倡议重修。现庙中有李金生、李奄巡两人共同捐献的石香炉一座,正面浮雕一麒麟,正上方横排阴刻“敕封天上圣母正顺王”,两侧分别竖排阴刻“宣统庚戌年拾壹月吉旦”、“本境弟子李金生奄巡叩谢”。 正顺王庙现状修复于1992年,为单檐歇山式。正大门廊柱为清代遗物,楹联云: 正忠拒北夷志烈昭王; 顺心庇南闽威镇岞宫。 正顺王庙现仍作为后内村(旧称龙兴境)主神(境主),并随后内村民迁移而分炉至惠安新桥、前内两地。据介绍,除惠安外,晋江深沪等处的善信也曾到正顺王庙行香。 庙中设有50支签诗(其中一支罚油签),均借用历史典故以卜吉凶。所引典故年代最迟为明代陈三五娘的故事。列为第三十一签,诗云: 古镜再开磨,钱财积聚多。 立身终有志,进士必登科。 至今,小岞村民尚流传着有关正顺王“灵异”故事。相传,初建庙时,缺少砖瓦。正顺王化身往东岭埔尾一窑厂,随手抓起一把海沙,撒入窑中。当开窑后,所烧制的砖瓦均打印上“正”、“顺”、“宫”、“庙”的字样。窑主感到不可思议,经四处打听,得知小岞正在兴建正顺王庙,方知是神灵点化,便亲自把砖瓦送到后内村。 附祀在正顺王庙的“告海公”(黄介石)也实有其人其事,村民介绍:明代小岞与张坑交界,当时张坑势大,海界范围广,周围村民下海捕鱼要向张坑交税,并在手心盖一红印为据。但是,经海水浸泡,红印很快就消失。当渔民上岸,收税人检查不见红印据时,便要求渔民再次交税。村民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只得要求将印据盖在肩膀上。后内村民黄介石见状,随手将手中鱼具抛入大海中,并发誓:若是明日抛出的鱼具返回原地,定当挺身为村民申诉。果然,天从人愿。黄介石便多次往惠安县、泉州府告状,但都没有结果。某日,黄介石打探到泉州知府将路过洛阳桥,便在半路拦轿告状,当场宣称若冤情得不到昭雪,将投江以明心志。泉州知府见此情况,接受黄介石的申诉。经过勘查核实,将东至大海,北至鱼竿岛南至鸟踏屿的岞后内海域划归小岞后内。 黄介石去世后,后内村民感其恩德,塑金身于正顺王庙,称之为“告海公”。据村民介绍,原先尚保存一份明代万历八年(1580)泉州知府邱浙的批文。可惜原件毁于“文革”中。据悉,后内黄姓大多迁居口湖,至今每年都派人专程到正顺王庙拜祭黄介石。 二、正顺王(谢枋得)史实 据《宋史·谢枋得传》、《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的记载,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信州弋阳人。“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登进士,任抚州司户参军。景定五年(1264)曾任建康考试官,忤逆权相贾似道,被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得赦,放归。德祐元年(1275),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出知信州。次年,任江东制置使。时值元军侵掠江东地区,谢枋得在安仁(今江西余江县)与义军张孝忠一同抗击元军。不久,张孝忠战死,谢枋得败走信州。元军尾随,城不能守,枋得遂弃城逃亡福建,避居建阳唐石山(今黄坑境内),不久转到茶坂(建阳云谷山下)。在辗转途中,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向东方哭泣。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就到建阳城水南桥亭卖卜度日。 谢枋得居住建阳十二年后被元朝廷所觉察。至元二十三年(1286)集贤殿学士程文海推荐贤士30人,以谢枋得为首,程文海还亲自至建阳请谢入朝,谢坚辞不就,二十六年(1289)四月,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迫将谢枋得送往大都(今北京)。谢枋得坚持气节,绝食拒医而死。其子谢定之护骸骨,归葬信州。 谢枋得著有《文苑轨范》,散佚,后人辑为《叠山集》。代表作《武夷山中》云: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去世后,门人私谥“文节”,并在弋阳、上饶、贵溪建谢文节祠以祀之。其中,建于贵溪的祠又称显忠祠。清代诗人萧炜在《贵溪谒谢文节祠》中感慨地吟道: 一书坚却聘,已办首阳饥。 慷慨攀髯志,从容卖卜时。 江山邻汐社,俎豆并文祠。 龙虎苍苍色,千秋拜水湄。 诗的前四句,寥寥几笔便将谢枋得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四句抒发了诗人拜谒祠堂后的感慨,他将谢枋得与文天祥、谢翱相提并论,赞颂他们将与山河并存,永受世人尊敬。 谢枋得曾在福建建阳隐居十二年,该地也留下一座谢叠山先生祠以怀念这位爱国志士。据道光《建阳县志》卷三记载:“谢叠山先生祠,在(建阳县)水南桥头。宋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上饶)谢枋得卖卜处。” 谢枋得避居建阳期间,曾到过游酢的故乡长坪,漫游朱熹讲学的胜地云谷。他久居莒口讲学,曾涉足书坊,写下《书林十景诗》。还跋涉武夷,访爱国学者熊禾,相与讲论理学。因感赵宋覆亡,两人拥抱痛哭。谢枋得在建阳留下大量诗文,如《武夷山中》、《送刘治中之信州》、《题东观壁》、《御史游公传略并序》、《题东阳黄氏世家宋谱原跋》等,成为研究其活动、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 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邑人将桥亭改为谢叠山先生祠,挖掘地基时获得谢叠山卖卜砚。卜砚左方刻有“明永乐丙申(十四年)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扬地得之。闽后学赵元。”右方刻有“程文海铭,宋谢侍郎砚。”正德间(1506~1521),建阳知县邵幽重建叠山祠。后因年久圮毁。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刘兰德重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六年(1791)两次洪水,几濒倒废。道光八年(1828),知县尚连城重建,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可惜,现祠堂已毁,只有在今桥南小学大门左边的学校厨房处尚存旧祠堂墙壁一堵。 三、正顺王信仰在惠安的传播过程 1999年12月,笔者应惠安小岞后内李姓宗亲的邀请,前往该村参加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文会府宅古井”的揭碑仪式。恰好路过正顺王庙,得知这是一处奉祀谢枋得的民间信仰庙宇,甚感兴趣,决定进行采访。在调查中,我始终在想,为什么在后内这样一个边海小渔村会有专门纪念谢枋得的庙宇呢?而且,众多村民对这位正顺王(谢枋得)的历史并不陌生。在正顺王庙前还悬挂一条写着“隆重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诞辰”的大红横幅。谢枋得与后内应该有着某种渊源。 果然,在与后内宗亲李成木先生的交谈中,得知:南宋末年,后内有一豪杰,名叫李雄,曾为文天祥抗元义军的一名将佐,并与谢枋得结交。文、谢殉国后,李雄逃回惠安,并图谢枋得像于家中,以纪念这位挚友。李雄还在家乡组织船队。继续从事反元活动,曾多次前往金门,欲据为基地,故后人称李雄为“金门大盗”。李雄去世后,其后裔一直在家中奉祀谢枋得,这便是惠安正顺王(谢枋得)信仰的雏形。 结合相关资料,笔者认为长期流传在后内民间的“李雄传说”基本上是可信的。 其一,《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记载:“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邵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者亡家沉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后内豪杰李雄或许便是“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中的一员。其与谢枋得结交,并在谢死后,图其像祀于家中一事亦在情理之中。 其二,据后内村李氏宗谱记载,由于宋末元初,惠安一带曾有反元活动,部分村民害怕元军报复,被迫迁居他乡。这表明李雄反元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正顺王(谢枋得)信仰得到普遍认同,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与惠安抗倭斗争有着必然的关系。 明代倭患始终是东南沿海百姓的一大威胁,惠安更是处在抗倭斗争的前线。《惠安政书》便记载:“小岞垒以巡司,牛屿有民船守之,与沪中寨声势相援,虽若孤危,亦可以固守矣,但垒据绝顶,涸而难持久。不如后里(即后内),其堡险而有泉。日者倭由辋川捣之,死枕藉而幸不破,民素骁勇。” 在艰巨的抗倭斗争中,任何不测都有可能产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抗倭军民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支持是完全可理解的。这时后内(古称龙兴境)境主是“舍人公”,神格低微,已不适合人们的要求。从村民中流传着一则“舍人公怕贼”的传说,便说明这一点。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四处侵扰,盗贼横行。某夜,后内境主舍人公化身成一位将军,骑马巡城,途中遭遇一伙盗贼。贼众见舍人公独身一人,便蜂拥而上,舍人公策马奔回庙中。贼众追到庙中,不见人影,黑暗中摸到舍人公神像,便掏出一枚大铁钉,从舍人公脑门一钉。次日,村民见此状况,便把舍人公移到边殿。 众人见舍人公连盗贼都降不住,便相议将长期奉祀在李雄后裔家中的正顺王谢枋得迎到庙中正殿,奉为主神,兴建正顺王庙。希望借助这位南宋抗元爱国志士的威灵来振作军民的抗倭斗志。 现在,正顺王庙前大埕左侧尚树立一方明代后内(时称后里)修城抗倭的碑记,碑额篆刻“惠安小岞后里闽城碑记”,树碑时间为“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十月”,即公元1549年。可见正顺王信仰与时代惠安抗倭斗争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石狮祥芝正顺庙史料辑佚 在探讨惠安正顺王信仰诸问题过程中,我突然想起在接触过的《温陵芝山刘氏宗谱》中,曾经记载过祥芝大堡(古称芝山)的正顺王信仰情况。 据悉,现石狮市祥芝镇大堡村已没有正顺王庙,村民介绍,明末清初,祥芝曾是郑成功抗清义师的据点之一,战事频繁,正顺王庙或许毁于兵火之中。另外,由于大堡(芝山)刘氏家族是正顺王庙最大的檀越主,随着清代刘氏家族实力的退化,正顺王庙便没有修复,逐渐湮没。 《温陵芝山刘氏宗谱》中关于大堡正顺王庙的记载有两则,现辑录如下: (一)林兴祖(福州人,元代进士,任隋州知州)撰写于元贞丙申年(1296)的《祥芝海会堂记》: “堂以海会名,取其居东南海上而有江汉朝宗之义。经始岁月漫不可考,重整于绍兴戊辰(1148),增辟于嘉泰癸亥(1203)。我西桥刘公(刘君辅)一日谂于众曰:是堂由癸亥距今又九十余年,将就圯矣,盖相与撤而新之乎?众曰:可。至元甲午冬(1294),逐创公厅一所于堂之西偏。越乙未冬(1295),新山间作棂星门……堂之左近为祠宇者二,有曰正顺庙者,则几年香火,此土帡幪顶踵之赐,于是而赖焉。有曰章太尉,居者则众水会归,一隅空缺,辰齿之势于是而固焉。二祀峻峙,重屋翼严,赫声濯灵。前拥后呵,抑邪扶正,外捍内拱,凛凛然,洋洋然,是神亦朝宗之也。” (二)刘最仁(贡元)撰写于明代景泰六年(1455)的《芝山忠仁庙记》: “祥芝村落绣错绵,亘二里许,旧有书塾、海会二斋堂及诸神香火无数。今其仅存者有三,一曰正顺,经始岁月不可闻。一曰慈济,神为普祐帝君。其一曰忠仁,则唐睢阳令武安张公之祠,始创于咸淳乙丑(1265),皆余高祖主簿西桥公所手营者。惜乎宋、元二代更革。仁至祥芝祖屋,升高而望,书塾、海会俱没有禾黍中矣。由龙兴山下有庙巍然者,问诸乡人,方知为吾兄达斋公于正统之末(1445-1449),因正顺、忠仁二庙倾圮,倡议重新云。最仁曰:嗟乎,武安、忠臣固应庙食不废也,以绳祖武者果在达斋孝子矣。遂与二客翔步其中。” 通过《温陵芝山刘氏宗谱》的相关记载,关于大堡正顺王信仰的由来,我们可以初步理出一点头绪。据林兴祖所撰《祥芝海会堂记》推断,大堡正顺王庙,应是祥芝刘君辅在修建海会堂时所创设,下限为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这时距离谢枋得绝食死于大都(北京),仅有6年,可以说是全国最早一处专门纪念谢枋得的祠宇。 笔者认为刘君辅创设正顺王庙,与其家族的由来及其本人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祥芝,古称长箕,芝山刘氏乃南宋抗金名将刘锜之孙刘逊所传。据《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记载,刘锜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金虏乱华,二世祖(刘明)乃葬武穆公于泉(墓在安溪,现存)而孙始入祥芝”。《世牒》又称三世祖刘逊,“号寓泉,始入晋江,娶长箕杨氏,遂家焉。是时,洪荒初辟,俗尚朴略,公偕杨妣胥守兹土,教民习诗书,敦礼节,风大丕变,遂为海滨邹鲁云”。 刘君辅,字仲佐,号西桥,生宋淳祐辛亥(1251),卒元至治辛酉(1321),乾隆《泉州府志》有传。南宋末年,刘君辅曾任主薄。宋亡,刘君辅弃官回祥芝,置产业,建书塾,兴寺庙。《世牒》称,刘君辅在祥芝,“构孔圣庙像,有善攻诗者,稠叠题咏于其中。又构书塾于芝山,延请邱钓矶(邱葵)、林兴祖诸名师教育子姓。每岁捐租粟三百石,以为塾廪,以供师徒岁俸日膳等费。联构慈济宫、金沙接待院、海会堂、古山庵、龟湖东庵、青莲院、丰山岩、塘边岩,重修虎岫寺。其余庵、庙、坛、榭莫能枚举。” 刘君辅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世牒》称其“宽仁喜施,克自树立,置田于南安、同安等处三十六庄,计租八万四千石,外有山林地,税于本里(祥芝)”。他还曾控制祥芝海荡的收入和后湾平成桥的税收。 宋、元鼎革之际,刘君辅既与南宋遗民(如著名学者邱葵)结交,又与泉州地方实力派(如刘君辅死后,为其墓志铭篆额的是宣武将军镇守泉州路左副万户秃鲁威)有往来。加上刘君辅家族的特殊出身,促使他成为一位比较有影响的人物。难怪,当元政府恢复开科取士时,刘君辅的四位儿子“挟其能,踊跃就试,有司负公道,避世嫌,不敢取”。因此,当谢枋得殉节于上都时,刘君辅便敢于在家乡建正顺庙以祀之。 可见,祥芝、惠安两地正顺王信仰的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信仰便是这样与信仰所流传的区域的社会人文状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祥芝、惠安正顺王信仰的流传模式具有地方性、代表性;正顺王信仰流传过程中所有涉及的部分宋、元史实,对于泉州地方史研究亦有参考价值,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