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镇的张姓居民,目前有四千多户、二万多人口(具体应查人口统计),约占全镇总人口(常住)的三分之一,是居于绝对优势的宗族。崇武张姓的灯号有:清河、鉴湖、曲江、六安、霞田等,宗支十分复杂。据《百家姓》载,张姓郡号称“清河”,则其他均为分宗之称。据《崇武所城志》载,张姓“清河”、“鉴湖”二宗系建城前迁入的民籍户,其余为明初迁入的官籍户和军籍户。由于早年谱牒多已散失,后人记述先世史迹均未详尽。现就零星搜集到的史料,辑录以供后世之考。
张氏始祖名挥,因发明弓矢而姓。《风俗通》(唐韵)说:“轩辕第五子,始造弦,实张纲罗,世奉其职,后因氏焉。”张挥的80世孙张良,辅助刘邦定天下,封留侯。张氏奉他为一世祖。
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中营村有清河张氏宗祠,称“太尉堂”,被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清河张氏族人共尊为总祖祠。据中营《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伯纪,讳虎,原籍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唐仪凤间(676~679)随陈元光入闽,封威武协应上将军,镇守漳州(今漳浦)。中营村即以当年驻军营地命名。漳州建郡后,张伯纪任漳浦县令兼主持州邑事,死后葬于漳浦大路店龙包穴伏鼎金山。
漳浦的张氏,传到13世,有宋参议大夫张元甫,分居云霄西林。张元甫之弟明甫,卜居广东省潮州,子孙又分派福建省的上杭、平和、南靖、漳州等地,其中有一支入住惠安崇武。
清河张氏祖先自潮州迁入崇武(时称小兜村)大约在宋代中,详细情况未详。据传迁入时住地在后郑山西南麓的西房溪畔(故又称西房张),明初建城后迁入城,住北门街,初建祖厝于街西侧(今属莲西村),后分一支建祖厝于街东侧(今属靖江村)。此后的发展情况尚待进一步调查。
浙江省绍兴县南有湖泊称鉴湖。“鉴湖”张氏是由张氏第120世孙(即张良40世孙)张伟分派住鉴湖边发展而成的。传至第138世孙张叶,字延鲁,于唐代末年任闽节度使,居武荣州(即今泉州)。光启二年(886),张叶与刺史廖彦率父老至沙县迎王潮。后他即移居晋江二十七都湖中乡(今属晋江市陈埭镇),是福建省“鉴湖”张氏的始祖。
崇武“鉴湖”张氏现查有如下一些史料:《崇武所城志·民居》载:“一户张姓,祖居在城隍庙下,土名山前,其屋传系宋末建”,“一户在山前之阳,亦姓张,土名吴产庭”。据说,山前一户即今厝头刊,吴产庭一户即今九厝刊。此说尚待查考。
据撰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的崇武鉴湖张氏《世系考录》载:“始祖显公,湖中鉴湖十世孙,宋乾道元年(1165)迁小兜,拓基莲花石山前。传至四世宝佑二年(1254)派衍侯官,开庆元年(1259)分支南日,五世元至元十八年(1281)又有一支分派同安。山前祖地子孙繁衍,以渔为业,阖族和睦,望重小兜。传至八世,元末之乱,举族外逃,散居异乡。明洪武三年(1370),八世肇福公一脉归家,重振宗风。”
据载,该族九世分上下两宗。上宗张浚居故址,即山前,传至十二世张西歧的次子良藩于嘉靖年间纳吏,后迁住惠安县城。下宗张意另建住宅称御史庭(即《崇武所城志》载的吴产庭,俗人错称牛屎埕),意在缅怀张延鲁,传至十三世也有张时春于嘉靖年间明经发轫。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陷城,二宗都外逃。
清同治年间该族整理的《谱系》说:“族人自明初由湖中十八世迁居惠安崇武水头,传至五世,因倭寇入侵,迁居青山前赤湖(约位于今崇武前垵与山霞东坑交界处),至明末清初再由赤湖迁入崇武。”这个“湖中十八世”可能是另一支系,非宋代迁入的十世。
1990年,水头鉴湖张氏宗祠发现一刻于清乾隆十八年(1253)的石碑,碑文说:“我祖大枢公,派出鉴湖,基肇崇武,继开三房。居崇武水头者为辉孙公,分支青山赤湖为雄廉公,分支大岞为养秩公……缘国初海变,兵火相寻,功令三十里内悉迁。于是水头房有散居石头街(即今泉州鲤城区法石)、惠安县内、府城内者。盛平后渐次归籍……”
碑文未载张大枢于何时迁入崇武,此人是宋时的“显公”或明初的“肇福公”或为另一人,均待查考。继开三房后,何时分支赤湖及大岞,碑文也没说明。但据港墘村渔民诗人张泗滨于民国初整理的《家谱》记载,该族始祖张养秩于明宣德至天顺年间(1426~1464)自崇武城里迁住西堡(原属大岞村,今属港墘村)。
民国时期整理的《崇武水头鉴湖张氏顶刊下六房家谱》记载,崇武鉴湖张氏分为顶刊(祖名鸣凤)、下刊(祖名西渠)及九厝(包括橹仔)、厝头四大支系。顶刊张鸣凤生二子,二子又各生六子,即为顶刊顶六房和顶刊下六房。张鸣凤的次子即顶刊下六房始祖张必达,生于雍正三年(1725),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说明分出支派是复界迁回后才形成的。家谱称鸣凤和西渠为二世,尊辉孙为一世,其实这中间距离应有五六世。
目前崇武鉴湖张氏居住城区的还分出有街角、后埔、水尖、下王潭、下新厝、合财、四吉、虾仔、前厝、后厝、王厝潭等刊头。此外橹仔刊据说其祖先系九厝刊都督公的仆人,依附张姓而自成一支。
《清河世英堂族谱》称张念三郎为肇基始祖,灯号“曲江”。谱载,张念三郎系张良的45世孙,他从广东省大埔县小清迁入福建省南靖县,后再迁至广东省曲江河坑定居。其实,“曲江”灯号是缅怀唐开元年间(713~741)丞相、诗人张九龄。张九龄系张挥的108世孙(即张良的28世孙),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回祖籍广东省曲江县,人称“曲江公”。
崇武“曲江”张氏,始祖名亮,河北山后宜兴州坊市社(今属何地未详)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到崇武所任副千户,即定居。传至张义于正统十四年(1449)升正千户。传至张镇于正德三年(1508)因空纸用印被谪戍广东阳江所,五年遇赦。传至张辅京于隆庆三年(1569)立战功升任小旗。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该族有张勇(1697~1765)字企大,号浩亭,由渔民投报水师,后历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台湾水师副将、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他建的住宅即今属海门村的“张府”。
崇武“六安”张氏,始祖名荣,直隶庐州府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县)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到崇武任第四伍百户官,不久升任漳州镇海卫玄钟所(今属诏安县)千户,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月调回崇武所任千户。
崇武“霞田”张氏,祖籍漳州平和县小溪乡,明初来崇武所戍守的军籍户。明代中期家族已发达,志载有与黄吾野为好友书法家张文烨,以行医度世被乡人称义士的张以向。清代末年有举人张时觉。民国以来家族更加昌盛,有福建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张志豪,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数学专家、大学教授张上泰等十多位高级知识分子。
崇武港墘村张氏,始祖名养秩,明代初期由崇武城内“鉴湖”张氏分派。二世名煌,三世名大石,四世名思敬,五世名智贤。智贤生三子,长子启元未见记载。次子启和,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后世未见记载。三子启基曾迁住南日岛后再迁回。启基生二子,分支为顶厝、下厝。顶厝张再,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子张全,全生三子,分支为西畔(又分三支)、中厝(又分四支)、东畔(又分五支)。下厝张其,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生三子,长子下分五房,次子出偏门,三子下分三房。由此自成村落称港墘,现有6000左右人口。
崇武峰东村(隶五峰村)张氏,分三个来历不同的支系。一为“曲江”张氏,祖先来自本县东岭张坑村,详情无考。一为“鉴湖”张氏,祖先系明代初期由崇武城内“鉴湖”张氏支分迁往青山前赤湖,后迁回住峰东。另一支“鉴湖”张氏,祖先系清代从本县后蔡村支分迁入。
崇武大岞村“清河”张氏,祖先何时从何地支分迁入,说法不一。有说是由晋江市陈埭镇张林村分派来的,但据查该村张氏族谱,只载有人分派惠安,未确切认定为大岞。有说是由崇武城里建城前已定居的“清河”张氏支分迁入,但没有文字记载,口传也很含糊,也难肯定。
据修撰于明崇祯年间的《崇武所城志》关于大岞山的记载:“其地张姓居多,食指千余。”大岞山麓早有居民,明代长期派驻士兵,历经多次战乱,人口变化极大,一户居民在明末发展至千余人口,是不可能的。大岞村张氏现有人口万余,分为15个房头,却未见先辈支分的记载。如此庞大的宗族,估计祖先是有好几户不同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