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沐浴侨胞恩波不断发展的惠东华侨医院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地处东岭镇的惠东华侨医院,由创办时只有8名医生的小诊所,历经五十一年的时光,在诸多爱国乡侨的关心支持下,发展到现有在岗职工130多名。其中医技人员117名(中、高级职称的22人)。开放病床120张,常年门诊量8万余人次,收住病人3千多人次。医院占地面积19亩,建筑面积1万4千多平方米。有宽敞明亮的门诊、病房大楼和新建的医技大楼。环境优美,条件良好,配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服务齐全,是一所集预防、卫生保健、医疗于一体的乡镇级医院。1999年6月创建的“县120急救中心东岭急救站”,是全县第一个急救中心网点。多年来,一直是惠东片区的医疗保健中心。 追溯它的历史,听老一辈的人说:五十一年前曾有多少有识之士,想在这缺医少药而深受瘟神肆虐的东岭地区创办一所像样点的小医院,但美好的追求只能是缥缈的幻想。 1951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三周年这个日子,陆焕章、张玉土、刘雁宾、马家骥四位西医师和刘祖贤、张庆春、张庆印、龚逸民四位中医师,在东岭街办起了群众久盼的中西医联合诊所。他们租用一幢仅36平方米,二间半房子的小土楼;没有床桌,他们从自己家里搬来了旧床板、旧桌子、旧竹床……小诊所就这样开办起来。 时任三区区长的朱成才同志,十分关心这个小诊所,从多方面给以支持帮助。一九五二年,县卫生局见其困难处境,也及时拨款助建了三间近80平方米的平屋。这些都给简陋的小诊所带来了生机,增强了力量。这其中,当然也饱含着八位创业者的许多心血和汗水,说明创业的艰辛。 由于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态度,小诊所诞生不久,便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一些个体开业的医师,如有儿科专长的张庆芬医师、有妇科专长的张锦章医师,较有名望的王锦堂、刘耀南、张逸明等医师,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在这期间,正好在开展新法接生,如崇武叶秀琴,是位较有经验的接生员,也来到东岭诊所,参与培训新接生员。于是人员逐渐增多,队伍日渐扩大,小诊所的吸引力逐渐体现出来了。至一九五五年,由原来的八个人扩大为十多人的医疗单位。 在这个时候,他们租用的小土楼却因经不住风雨而倒塌,十多个人怎能拥挤在仅三间的房子里?此时,他们中不知谁先启齿:“每人捐出120元人民币。”这120元,在当时对每月仅二、三十元工资的他们来说,可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但他们却心甘情愿。这些捐款加上几年来积攒的“婚前检查费”,3000元自筹金一措则足。缺少木材,张逸明医师主动捐出自家准备盖新房的杉木。于是在短短的时间内,五间平屋在赤土埔上出现了,解决了燃眉之急。 倒了旧屋,自筹建起新屋,如此壮举,加上他们积极开展新法接生,深深感动了西头村回国探亲的侨胞陈月女士,她在回新加坡不久,便汇来数千港元的赠款。又蒙净峰上厅村康生财先生、南尾村张春法先生、东桥镇洋下村陈松枝先生等侨胞,相继寄来了捐款,共计1万2千多元,兴建了一排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平屋,也就是后来的旧门诊部。 在各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下,小诊所设备日渐改善,医务人员也日渐增多。1956年,正逢“六社合一”热潮,联合诊所易名为“东岭乡保健站”。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又被升格为“东岭中心卫生院”。 1960年,我国遇上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海外爱国乡侨没有忘记祖国和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截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康生财、庄清白、庄水金、张春法、陈松枝、许再法、刘春江、徐番兴、庄姜、张玉来、张清和、林妈银、张偕生、张汝聪、胡九亮、陈尾成、张春福、林添水、张炳炎、林玉生等20位乡侨,先后捐款捐物,赠送药品、设备给东岭卫生院,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献出爱心。 爱国乡侨的关心和支持,对东岭中心卫生院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也给全体医务人员以极大鼓舞。从而医疗保健技术和服务质量又有了更大的提高。1962年至1963年间,单从“乙脑、流脑的防治工作”方面,在庄惠元、庄明建两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五、六十个病例中,仅1人死亡,3人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治愈率达90%以上。故于1965年荣获国家卫生部的“基层抢救治疗好”的大面奖旗,且作为专题报道被《中华医学》杂志刊登。 文革十年动乱,东岭卫生院虽也同样被冲击,但医疗保健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滞。 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岭卫生院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了,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传染科、五官科、骨伤科、牙科、针灸科、理疗科、透视科,还有超声波、心电图、制剂、消毒供应、手术麻醉、防疫保健、便民诊室等医技科室和辅助科室,承担着东岭镇和惠东地区20万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仅以1985年而言,接纳门诊达72万人次,收容各科住院病人5406人次;还开展大量的防疫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科普科研和医学教学等工作,培训大批农村赤脚医生。所有过去危害人们的常见病大多被消灭和控制,天花、鼠疫已绝迹,白喉、破伤风、小儿麻痹症多年无发病,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因此而接受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会考察组的考察,受到好评。 东岭卫生院的医务队伍扩大了,科室增多了,医疗水平提高了,但用房、居住因形势的发展却显得十分简陋拥挤。1984年冬,湖边村乡侨柳春先生秉承其父柳金定先生的遗志,为改善卫生院面貌,捐资叻币20万元,修建了一座五层门诊大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用房总间数86间,5个大厅、8个楼梯,是我县所有医院最雄伟壮丽的门诊大楼。为纪念春先生和其父的功德,特命名为“金定楼”。除此,春先生还捐赠日本产丰田救护车一部,从而使这个基层卫生院的面貌、设备进一步改善。 “金定楼”落成之日,春先生亲自率团莅临剪彩。其时,嘉宾云集,盛况空前。当他了解到卫生院用电难以保证,又及时购赠一发电机组,解决了用电的困难问题。 1986年,为纪念柳春先生等爱国乡侨的巨功大德,经上级政府批准,东岭中心卫生院再度易名为“惠东华侨医院”,并特聘柳春先生为名誉院长。 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惠东华侨医院也不例外,他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把卫生工作搞好”的指示,实施了“以防为主,治疗为副”工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省市报刊登载了不少关于惠东华侨医院的工作照片,电视台也播放了惠东华侨医院的许多工作场面。1986年县卫生系统基层医院的考评中,惠东华侨医院在“医疗护理质量、防疫卫生工作和医院管理”三项荣获总分第一名,被评定为“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卫生厅授予“文明侨办医院”称号。 由于成绩卓著,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又大大感动了柳春先生。为了全面改变医院面貌,使家乡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个台阶,1989年,柳春先生再次捐资人民币100万元,修建了一座五层病房大楼,即“金定第二楼”,面积4000多平方米,同时捐赠病床100张,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再献可钦可敬的爱心。 在柳春先生等爱国侨胞的感召下,东桥镇西湖村建筑企业家张木法先生,于2000年也慷慨解囊,捐建了一座五层半的医技楼——“木法楼”,其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为医院医疗设施增添异彩。 忆述至此,我们不能忘记忠于医疗卫生事业,为惠东华侨医院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任主任、站长、院长和书记,他们是:陆焕章、周喜宗、庄清辉、许执、庄家贤、朱连庚、蔡友和、陈成法、张进文、陈克兴、庄惠元、张文端和现任的苏良溪、张碧山等同志。人们在谈及这些人时,往往都会油然而生钦敬之意。 目前,惠东华侨医院以全新的颜貌出现于卫生系统中,不仅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开展腹部、消化道肿瘤及各种创伤手术,同时能进行多种疑难病、复杂病、危重病的诊疗抢救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医院加强管理,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仪器设备也不断添置更新,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从1995年以来,各项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县第一名,早已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现在基本具备二级乙等医院水平。 惠东华侨医院仅五十一年历程,其巨大变化及辉煌成就,无疑是在共产常的领导下,爱国乡侨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 200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