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苏金伙口述录音整理)
我于1958年来到乌潭,在惠女水库工程指挥部下设的政工科工作,任宣传股长。在此期间,我由于负责施工现场宣传的具体工作,必须及时地做好一些重大新闻的宣传报道,因此,曾经接触过不少省、市、县各级领导,并有机会在工地上两次见到陈伯达……。时光飞逝,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回想陈伯达两次亲临惠女水库视察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58年5月间的一个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农村工作部研究室主任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陈伯达(当时他正在南安满山红农场蹲点搞农村社会调查)第一次来惠女水库视察,陪同他前来的有晋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展华、省公安厅干部刘祖丕(陈伯达的外甥),他们一行从南安出发,约4时许到乌潭。
陈伯达等人一到惠女水库工地,立即登上坝顶,观看整个坝区工程。当时,惠女水库工地是由我接待他们,介绍水库建设的有关情况。这天,陈伯达与我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陈伯达问:“为什么要建这个水库?”我满怀激情地回答:“我们建这个水库,目的是以实际行动和决心,引晋北的水灌溉惠安农田,彻底解决惠安十年九旱这一根本问题,改变惠东南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的旧面貌。”陈伯达听了点点头,对我说:“你用本地话讲,我懂得听。”之后,他继续向我询问下面几个问题。
陈伯达首问的一个问题是:“建这么大的工程,有没有工程师?”我说:“惠安是利用多年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菱溪、美峰等中小型水库,培养出来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本县的王镇堂、林和元等人就是,他们都直接参加这一水库工程的现场施工。”陈伯达说:“参加水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员这么少,技术力量不够。”我再告诉他:“我们又请晋江专区水利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刘永乐来支持和帮助。”陈伯达说:“这样,技术力量还是不够,建这么大的水库工程,万年大计,质量第一,马虎不得。”接着,陈伯达又向我发问:“建设水库使用的工具是什么?”我回答说:“使用的都是原始工具,如肩挑的竹扛、畚箕加车子化(木推车、独轮车)。”陈伯达一听,很担忧地对我说:“只用这些简陋的工具不够,施工进度很慢,整个工程要很长时间才能建成。”讲完了这话,陈伯达继续问我:“建设水库工程用什么机械?”我答道:“我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打石夯,是由2支夯手与4条夯绳制作的一种劳动工具,须6个人同时用力使用,没有其他的机械设备。”见我这一回话,他十分惊讶地反问了一句:“没有推土机、升降机等机械设施,民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工效又不快,那怎么行?”之后,陈伯达又再问我:“水库工地民工的生活怎样?”我说:“民工的伙食为主靠工地后勤分给的地瓜干吃,大都吃不饱。”陈伯达在关心和详细了解惠女水库建设的这些基本情况后,赞扬地说:“这真是惠安人民的本色,也体现了我们惠安人继承和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陈伯达临走前,还向我打听他一个熟人的去向:“你知道刘桂忠现在哪里任职吗?”我当即回答:“知道,刘桂忠现也在惠女水库工作,今天,他已上工地去了。”当时,因陈伯达到水库后一直没亮出个人的身份,又向我询问了好几个问题,十分关心水库建设,我也颇感不解与好奇,就悄悄地问站在我身边的朱展华,“朱部长,你今天带来的这个人是谁,是不是东岭荷山中学的校长刘玉水?”此时此刻,我为什么想打听这人是谁呢?因我觉得这位客人的来访时近黄昏,穿着既土又洋,头戴六角棉帽,脚穿棉鞋,说话也很随便,外表看似华侨又有点儿土冒。然而,朱展华像没听见我的话似的,看了我一眼,笑而不言。或许我这小声的问话让陈伯达听到了,陈伯达即时大声地对我们说:“我是惠安东门外人,今天路过家乡,特地来惠女水库工地看一看。”这时,站在他身旁的刘祖丕摇摇头说,“这人不是刘玉水,他是惠安人。”这事之后,我们政工科的几位同志私下议论了一下,估猜此人是否是陈伯达,又向刘桂忠等人问过,均不得而知,直至后来才知道,其人确实是陈伯达。这是他首次微服来惠女水库暗访,在坝区停留约有3个多小时,尔后,不动声息地离开工地。
1959年3月的一天上午,陈伯达第二次来到惠女水库工地视察。这次他是公开来的,事先,有关部门向惠安县委打过招呼,不仅地、县公安部门都派员随行,参与保卫工作,而且,惠女水库工程指挥部也根据上级的要求,认真地做好迎接工作,在工地周边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安全保卫措施。这一天,随陈伯达同行的领导有中共晋江地委书记张桂如、中共惠安县委书记刘玉群等,一行约有7-8人(包括保安人员),陈伯达、张桂如、刘玉群各乘坐一部小车,几位领导一抵达工地,就受到惠安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副指挥王志贤、李水法等同志的热情接待。然后,他们在惠女水库工程指挥部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到几个地点进行视察。首先,实地察看了临时围水坝工程(当时,这一大坝系危险地点,曾因蓄水淹过坝身,有人造谣说,该坝倒塌人死不计其数),再从渠道下来走到施工大坝现场。此时,这些领导在坝区停留下来,一起与民工们参加打夯劳动(陈伯达与张桂如等)。陈伯达边打夯边笑着对大家说:“我是惠安人,我叫陈份,建设惠女水库,我来参加劳动打几下夯是应该的。”再一会儿,他又用手指着张桂如对大家说:“但张桂如与我不同,今天他亲自在这个水库参加打夯劳动,意义很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泉州的知府,能和咱们在一起劳动很不容易,依此看,你们光荣不光荣啊!”离开大坝后,领导们即来到民工第八大队草房(洛阳、张坂民工住宿点)看望民工。陈伯达为什么要到这个大队慰问民工呢?其原由,他是洛阳梅岭人,他母亲是张坂人,故对这两个乡镇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一工地上,陈伯达与洛阳的乡亲们亲切地交谈,又亲口对张坂的民工说:“我姓陈,名叫份吓,母亲是张坂人,我是獭窟的外甥,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外婆家。”从第八民工大队住房出来。诸位领导又前往水库工程指挥部(草房),接见水库指挥部全体成员,与大家一起座谈后合影留念。这次视察活动,首长们最后到达的一个地点是政工科(办公地点的草房)。当时,我们科室在场的几位同志,已先在桌上准备好两张红纸,见陈伯达到此,就马上邀请他题词,陈伯达问大家要题什么内容,我们建议说,写一些纪念性的文字。“什么?你们还要考我这个惠安童生。”陈伯达笑道。接着,他即执笔蘸墨,先后书写了“向支援惠女水库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致敬”、“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两幅题词。看他写好题词,我们又对他说,“请你签上名字。”他想了想后说:“还要我签名?”之后,还是应了大家的要求,把刚写下的字又认真地审视一番,再拿起笔修饰个别字,方签上“陈伯达”三个字。
陈伯达两次亲临惠女水库视察,关心家乡治山治水建设,在工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到了鼓舞士气和鞭策技民工的作用,对加强工程领导,增加经费投入,促进水库建设进展,都有显著的成效。此后,陈伯达十分关注和重视惠女水库建设,曾亲自协调,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为推进整个工程建设作出如下贡献:
一、协调省、地、县增拨工程经费,并争取惠女水库列入国家水利电力部的水利重点建设项目,获得国家下拨不少的专项经费,用于这一水库建设。有了建设款项,工地指挥部及时解决了运输等问题,一是购买了200部单双轮车来替换原有土制的小木独轮车,增加运输力量;二是从崇武、小岞抽调30艘舢板船,增加运输数量,推动了坝区上游迎水坡运沙石填坝的进度;三是争取省地调用三台履带式拖拉机和一部压土机,增加工地的机械设备,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的进展。
二、协调省水电厅下派2名工程师(张、顾)与刘永乐等三人合作,负责工程技术。同时,任命刘桂忠任施工科科长,刘永乐为副科长,进一步加强了水库建设的设计、施工技术力量。
三、协调驻惠高炮83师6711部队给予有力的支援,副师长、副政委和团长带领2个团官兵和一个汽车队进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官兵和民工一起扛石、挖土、打夯、推车和运土,从不叫苦叫累,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同时,部队还抽调一批批运输车辆(从10部、30部到最高峰期150部),负责从河市运载沙石到坝区,整个背水坡的大部分蛋石的运输由部队支持解决,为惠女水库建设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工日。
四、协调和指导惠女水库工程指挥部,积极开展工具改革活动,在工地建工具厂,木制渡槽,并组织车运、船运、“海陆空”协同作战。因采取以上各种有效措施,工地才能组织实施突破日填坝8000立方米关,(包括砌整块石方的总工程量),后达到日填坝破10000立方米大关,其日产量可谓在全国抛卫星。
五、协调地、县地方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落实并解决了本地区民工的口粮和生活补贴问题。从1960年起,指挥部开始发放给每名民工每天半斤大米、每天0.60元生活补贴,使女民工们在扣除每月伙食费之后,尚有微薄节余,可自行购买肥皂、毛巾、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为稳定技民工队伍,确保惠女水库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支持。
二00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