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传入惠安大约在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比基督教传入惠安约迟十年。当时惠安基督教徒依靠洋人势力,常与豪绅所组织的文会发生冲突,清政府惧怕洋人,以致文会成员屡次败诉。文会想利用天主教来与基督教对抗,正好打听钟厝村钟兰(原中华基督教徒)已在厦门信仰天主教,遂托其转请天主教来惠,先在钟兰家中开堂礼拜。首先派到钟厝的是一位西班牙杨神甫,此人在钟厝十余年后死于钟厝。杨死后柯若望神甫接任,于1892年在钟厝吸收钟驴、钟楫等十九人入教。1894年迁入城内,先住城隍口林厝林陈生家中(林陈生是恒茂药店林汝标次子)。天主教在他家中礼拜约有三年(1894-1897),林陈生和他的哥哥林再生(林士洲)等十二人亦于1895年正式领洗加入天主教。至1896年底,天主教徒已发展到68人,于是筹建教堂于城内。初向洪厝围曾姓购买公产未遂,发生纠葛,后经白象贤县长斡旋于1897年始建楼于凤池边,楼上为神甫宿舍,楼下作圣堂。至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惠安全县天主教徒已发展将近四百人,因为楼下圣堂狭小、便在楼西北建筑新殿,殿门向西,上额书“万有真源”四字,两旁对联日:“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极济大权衡”。据云,这联对是清初康熙书赠天主教的。
自1874年至1950年相继前来惠安担任神甫的共十一人:杨神甫(在钟厝1874-1891年),柯若望(1892-1895年),刘振庸(1896-1897年),石心熙(1900-1913年),禄若瑟(1913-1918年),高芳济(1922-1923年),罗元精(1923年),卞煌路(1923-1925年),胡德乐(1925-1936年),岳诗亚(1937-1948年),蔡以忠(1949-1951年)。十一个神甫中只有罗元精为福安人,蔡以忠为漳州人,其余九位皆为西班牙人。至1925年各个时期吸收的教徒,根据天主教徒受洗登记等统计,共1034人。自1925-1950年的二十五年间所吸收教徒无法统计,1951年据天主教老教徒林陈生(当年82岁)介绍约有五百左右人。这样全县天主教徒合计约一千四、五百人。
1951年镇反时我公安部门曾在神甫书房中查出一本特大圣经中挖一曲七手枪洞,据说这是神甫石心熙私藏枪枝混过海关带进中国。又据传曾经发生天主教办的崇德小学师生把基督教办的仁世医院院长周荣元抓进天主堂时,神甫胡德乐抽出手枪连发数响表示威风。
在惠安天主教担任传道的有:江成德、张泰隆、吴亚大、杨澄秋、陈旭川、潘俊三、黄友声、高汝梯、吴乃定、王泽、李添水、陈碧堂、高增德、钟怜悯、以上十四人在城内本堂或乡村圣母厅(支堂)传道。
惠安天主教除在城内设总堂外,还分设支堂于钟厝、下江、涂岭、洛阳、埔塘、崇武、獭窟、门头、涂寨、辋川、钟厝、山腰、峰尾、邱后、东坑、梅林、沙格、西陈、兰田、紫山、黄田等处。解放后多数自行消失,有的信徒参加当地的基督教,坚持下来的有城关林厝、涂岭、洛阳、埔塘、钟厝五个堂点。教徒大约一千人。
公元1913年神甫禄若瑟在教堂对面向东建楼房一座,作为教室,招收学生,自任校长,初名“惠安第一区国民高小两等小学”,聘潘子昭、林照青、王成时、曾少言、刘希贤、王寅初为教员。1915年始改聘华人李逢时为校长,更名为崇德小学,学生亦逐渐增加至一百七、八十人,分六个年级授课,教徒子弟约占半数,教徒学生每天清早须参加礼拜,学习问答(天主教规教义编为问答)。自1910至1913年还办了一班传道班,王成时为班主任,专门训练传道人材,学生约30人。
继任崇德校长的有杨志修、陈大泽、蔡何方、陈庆泉、张厚生、陈法生,教员除上述六人外,尚有郎京国、辛宗燮、陈淑贤(女)、林英山、王祝三、郎英文、陈贻谋等,初时教员薪水每月只是十元左右,抗战期间为白米40斤,学生交学费小银四元,抗日期间交白米十斤。
公元1922年神甫石心熙开始筹建崇德女学,教员只聘江姑婆姐妹二人,其余都是男教员兼任,学生最多时只六、七十人,1930年并入男校。崇德女学附设学道班,亦由江姑婆负责,教女学员学习天主教礼仪,如画十字号等及背诵经文,如圣母经、十字经、天主经、天主十诫、饭前经、饭后经等,准备领受洗礼,作为正式教徒。学道友不受年龄限制,经常有二、三十人。
1950年底全县天主教停止聚会。不久蔡以忠神甫离惠转为泉州农校教员。崇德小学由教育部门接收与时化小学等合并改为实验小学。圣殿先后由粮站、学校接管。
由于国际国内的因素,惠安天主教直至1984年6月才开始复会。先是借用城关林厝信徒家中聚会。教会多次向上反映要求落实宗教房产,在省、市、县领导的重视下,圣殿于1989年5月10日正式交还天主教,神甫楼在94年正式归还教会。
复会后,教会与实验小学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尤其突出的是房产问题。神甫楼长期被实小教师借用,新来神甫没处安置,不时发生争执。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在省、市县领导协调下,又设围墙与教会隔离。然而没有根本解决教会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教堂年久失修,经市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为了保护师生和信徒的人身安全,从有利于实验小学教育发展和教会信徒过宗教生活的需要,2000年6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决定,搬迁惠安城关天主教堂。在县委统战部、宗教局动员说服下,教会从大局出发,同意搬迁教会。实验小学租北关后社一400平方多米的综合楼给教会作为临时聚会场所,县有关部门拨出100万元,迁址于洪厝篮。新的城关天主教堂于2001年5月落成。新建教堂占3.76亩,主殿850M↑2,层高15.1米,神甫楼二层占地150M2,绿化地890M↑2。参加圣殿落成庆典的省天主教爱国会、厦门教区负责人、有关县、市的神职人员、代表和本县教徒均感到满意。这项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三十六个落实宗教政策老大难问题之一的惠安天主教房产终于解决。现在惠安城关天主教堂担任传教的是江连谟神甫,兼任泉州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我市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惠安,全县天主教徒约2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