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念小学高年级和完成初中学程期间,正是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对我沿海城镇进行狂轰滥炸,军舰炮击、登陆,抢掠烧杀,烽烟弥漫,战云密布。为了避免遭受敌机的扫射和轰炸,城里的中、小学都迁往乡下。螺峰小学(现八二三小学的前身)搬到城东南的后苏村,借用民房挤着上课。惠安中学(现惠一中前身)西迁至距城20多里的蓝田村(田船),过的都是战争年代的学习生活。物资缺乏,连日用的纸张都很有限,不少的书本是用毛边纸刷印的。交通非常不便,全县唯有一条档次很低的惠崇土面公路,由于怕敌人登陆,都预先给予破坏了,来往只能走小路,还要挑几斤粗粮到学校安排一周的生活。日常上课学习,还要时时分心着:敌机是否会来轰炸、扫射,县城群众怎样疏散,敌人登陆崇武、大岞群众遭受抢掠烧杀和敌舰炮击的情况如何。学习的境况是十分困难的。但,大家都非常刻苦,自觉努力学习,还不时地配合力所能及的抗日宣传活动。
学校组织抗日歌咏队,从中学习了不少抗日歌曲,如:“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救亡三部曲”、“惠安,您抬起头来看”、“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仅录两首附后)。惠安县成立“抗战剧社”,排练剧目,配合开展抗日活动。剧社成员,大多是学校教师,卜继业老师是剧社成员,也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日间,教授我们的音乐课,领导歌咏队,练熟歌曲;夜里,带领歌咏队参加剧社演出的大合唱。他每教授一支新歌或演练之前,总要用他那卓绝的小提琴演奏技艺,为大家先奏一曲,悠扬的曲调,洋溢的感情,把同学们痛恨日寇的激愤之情,引导到最高境界,从而获得最佳演唱和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授课,除了完成应有的课程教学外,还经常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事宣讲,如敌人何时登陆福州,大北岭战役,将士们如何抗击日寇,歼灭敌人,英勇牺牲。初二年级的杜唐(印陶)语文老师,在讲述情况时,还介绍郭志雄烈士(当时任副团长)在大湖战役牺牲后,家乡父老亲友为其召开追悼会的情况。特别沉重地叙述郭志雄烈士才结婚一年的爱人,带上幼女,从菲律宾前来奔丧,并献上一幅饱含泪血的挽联:“回忆去年良辰美景,结帨香江,一月姻缘成幻梦;还看今日苦雨凄风,抚孤菲岛,三餐涕泪自伤情。”并联系这幅凄惋的的挽联,强烈地控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我们的同胞,破坏我们的家园,制造了无数的寡母孤儿。
初中三年级的陈敦友老师,每每在完成语文课教学的同时,也常常结合一些有关抗日的内容,有时是报纸的新闻,抗日社团的活动讯息,有时是对抗日的自我感赋的诗词。有一次,陈老师介绍自己撰写的一首古体诗七律《书愤》:“堂堂华胄奠中原,石是精神铁是魂。穷寇势成孤注掷,雄师声喊万山奔。誓图雪耻伸民气,忍戴天仇负国恩。还我本来干净土,莫教荆棘遍芜繁。”陈老师用自己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愤懑之情,向同学们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激励同学们更加焕发自己的抗日豪情,刻苦念书。
学校放寒暑假,我们回到家乡。农村和城市一样,到处洋溢着一片抗日的激愤之情,连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三五成群,背着高粱杆做的“长枪”,唱着抗日的歌谣,念着抗日的顺口溜:“滚,滚,滚,中国打日本,阿兄作先锋,小弟做后盾,打给日本仔做番薯粉;滚,滚,滚,中国打日本,日本起战争,中国有大枪;大枪一下开,日本仔,死归堆;来,来,来,大家举刀学相刣,阿兄作先锋,小弟作阵牌,打给日本仔不敢来!”
特别是寒假年关,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也很乐意为邻居写春联。当时,大部分联文都是痛骂日本鬼子和一些汉奸走狗的,如:“万把大刀刣日本,众心合力保家园。”“求荣卖国汪精卫,鲜耻寡廉陈璧君。”也有歌颂我们三军将士决胜平型关、娘子关、台儿庄的,如“娘子关头将军游击,台儿庄上壮士挥戈。”……
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五十五个年头了,漫长的时光,已流走了不少沉重的记忆。现在作点滴回顾,只表示尚存一缕难忘的心丝,借窥一斑以传于幸福在学的青少年。
游击队之歌
大刀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