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福建医学泰斗李温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李温仁,惠安县人,1914年5月出生于北京,1999年1月1日病逝于福州,享年85岁。 李温仁是我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他历任福建协和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福建医学院副院长兼外科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福建省胸心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是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是福建省外科的开拓者,创建中国第一座、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三座高压氧治疗舱的心血管专家,福建心血管外科的创始人。曾受聘为美国高压氧医学会国际顾问及高压氧医学基金会副主席。斯人虽已故去,但他那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勇攀科学高峰的无畏精神,他那迫切培养接班人的高度责任心,他那全心全意服务病人的高尚医德,将永远感动和策励着人们。 (二) 李温仁于19岁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时值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他深痛落后挨打之苦,为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立下“难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誓言,于1934年毅然离开南开大学,转到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学习,1936年进北平协和医学院苦读,于194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当医生。当时北平被日寇占领,日本人在协和医学院门口设了个岗哨,规定凡中国人经过,都要向日本兵鞠躬行礼,校园里充满着恐怖和危机,但李温仁仍坚持着行使一个医生的职责。一个晚上,李温仁回校,因天黑看不见日本兵,便径直走进校门,突然旁边冲出一个日本兵,照他脸上狠狠地打了个耳光。李温仁震怒了,他觉得这不仅是凌辱了他个人,也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凌辱。但他忍住了,因为病房里的病人在等着他。他暗下决心:“只有自强自立,才能不被外人欺侮,我一定要做出让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成就来。” 1947年,李温仁到青岛,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后来到德国人开的福德医院工作。因为他有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思想,对医学总是埋头钻研,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永不停息。他在国内最早开展交感神经切除术,获得成功。在福德医院,他成功地做了肾结核切除术,当时这在全国属领先水平。并做肾脏切除、前列腺切除、直肠癌切除、胫骨移植、脊髓固定等各种外科大手术,得到医学界很高的评价。 1950年李温仁回到福建,在福建协和医院当外科副主任。外科主任是一个美国人,他看不起中国人,处处排挤李温仁。李温仁素以诊断准确、医术高超闻名。有一天,一位病人腹部剧烈疼痛,李温仁立即诊断是急性胆囊炎,需立即进行手术,但洋主任将信将疑。李温仁怕延误病人的医机,据理力争,马上进行手术,果然是急性胆囊炎。洋主任信服了。这年,时仅36岁的李温仁担任了福建协和医院院长,1958年他又兼任福建医学院副院长及外科教研室主任。从此,他肩负行政、医务、教学、科研等几副重担,辛勤地工作着。在医务上,他开展所有涉及外科领域的手术。1957年,他又把攀登的目标放在胸腔手术上。这年,他研究的食道癌切除后以横结肠代食道的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第一先例,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尽快掌握心脏外科手术技术,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开始研究心脏二尖瓣狭窄分离术,他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有了充分把握后,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第一例手术就获得成功。不久,他又成功地进行了在低温麻醉下肺动脉瓣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高难度的心脏手术。 1960年5月,李温仁代表中国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外科会议,与会的欧美医学专家们都十分惊奇他众多的医学成就。 (三) 1963年初夏,全国医学科学十年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资本主义国家有的,我们一定要有,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周恩来总理的报告,扣动了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心弦。参加会议的李温仁想起不久前在外国文献中看到一篇题为《高压氧手术舱》的文章,介绍荷兰、英国研制成功了高压氧手术舱,在三个绝对大气压下治疗缺氧性疾病和施行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李温仁认定这项研究有重大意义,于是他提出把建造高压氧治疗舱纳入十年规划的建议。这项建议得到卫生部的支持和鼓励。 李温仁有一股犟脾气,想干的事非成功不可,而且永不满足现状。他从北京返回福州,就投入建造高压氧治疗舱的艰辛征程,在找不到任何参考资料和图纸的情况下,他摸索着前进。他请来十多个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凭着那份外国杂志的简单报道和自己的初步设计,带领大家投入工程建设。遇到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他虚心地请教有关专家和老师傅们,遇到医学上的问题,他自己钻研解决。就这样边学习、边研究、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进,经历了种种困难,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主体工程于1963年9月初步建成。 试验高压舱要冒很大的风险。在高压舱建造试验过程中曾发生一次事故。一天,高压舱意外地发出了一声巨响,观察窗的有机玻璃在试压时变形爆裂了,气浪击伤了在观看试验的一位副院长和一位医生,险些夺走了他们的生命。“高压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试验被迫中断。面对巨大压力,李温仁决心依旧,他说:“高压氧手术舱在国外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建成。”于是他向在福建师范学院担任物理系副主任的妻子潘佩珍求援。潘老师请物理系老师帮助查找文献资料,断言这次事故不是高压舱本身的问题,是观察窗上的有机玻璃经不起高压的缘故。她建议把观察窗用铁板封闭,然后在舱体上钻一小孔,安上显微镜的高倍镜头,镜头倒装既可望远又可耐高压。李温仁采纳了这个建议。 为了锻炼在高气压下人体适应能力,李温仁瞒着亲人,在上海海洋研究所的协助下,到潜水舱的高气压舱里进行感受试验。高压舱安装完毕,他和研究人员一起把动物放进舱里反复进行加压降压试验。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他掌握了不少数据。此时,他提出:“我要首先进入高压舱进行加压试验。”他说:“若无人进入舱内试验,也就没有临床应用的可能。高压舱是我提议建的,应该是我先进入舱内试验。”为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对科学事业负责的态度,他写下“生死状”:“若发生不幸事故,后果自负。”潘佩珍虽有些顾虑,但被这种对科学孜孜追求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在“生死状”上签了字,两个小女儿李希青、李希光被父亲献身科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也同母亲一道签上了各自的名字。医学院党委也被李温仁的精神感动了,为慎重起见,请来了上海一位专家,在专家检验后,领导批准了李温仁的请求。1964的7月的一天,李温仁等七位同志进入高压舱试压,身心无不良反应,当他们平安地走出高压舱时,宣告了中国第一座、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三座“高压氧治疗舱”在福州诞生了。从开始设想到取得成功,这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高压氧治疗舱,李温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只花了一年的时间。 高压舱建成后,李温仁和助手们在盛厦酷暑、温度高达40℃的高压舱内用动物做了近百例的手术试验后,于1964年11月投入临床使用。在正常气压下,阻断心脏血液循环的安全时间是4分钟,李温仁和他的助手在三个大气压的高压舱内,为一个9岁的男孩修补心室间隔缺损时,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高压舱应用的成功,为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条件,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正当李温仁专心致志地探索,准备向高新的目标进军时,“文革”开始了,上述的成就成了他一条条的“罪状”,他被打成“崇洋媚外的反动学术权威”,后又被诬为“间谍”、“反革命”。他离开了高压舱治疗疾病的研究,被勒令每天打扫医院门诊大厅等场所,后又被下放到清流县接受“再教育”。他的境遇被当时任周恩来总理保健医生的大学同学吴阶平知道了,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给当时福建的领导人打了个颇有份量的电话:“你们不要李温仁,我要。”于是,1971年1月,李温仁被调回福州,任省立医院副院长。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温仁立即恢复了对高压舱的研究。时国外对高压舱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国内也相继建成了近百个大大小小的高压舱。李温仁暗下决心:“我们落后了,我一定要赶上。”有人劝他:“老李啊,你的问题还没有彻底平反,被打断两根肋骨的事难道忘了,何必还要冒这个风险。”李温仁说:“忘不了,但不能有怨气,要有志气和勇气。”从此,人们看到年近花甲的李温仁越看上了“高压舱”,他一边与有关医院的同志密切合作,把以高压氧治疗疾病为主的研究,发展到以高压氧结合低温施行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为主的研究上来;一边着手设计建造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大型高压氧手术舱。这期间,他经常骑着单车为高压氧临床应用的研究和新高压舱的建造而四处奔忙。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患上了肝炎,家里人一再催促他去检查治疗,可他一忙就给忘了,在领导的强制下,他才住院治疗。 在反复实验中,李温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高压氧能及时改善脑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对心脏复苏有独特的作用。从1971年到1975年,他和助手们在高压舱内成功地抢救了心脏停搏14至25分钟的触电工人,使他们重返工作岗位,打破了外国专家认为“心脏停搏超过4分钟,大脑缺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即使心脏复苏成功,病人的意识也无法恢复”的论断。国外医学专家称之为“戏剧性的治疗”,“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李温仁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担任了福建省立医院院长和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并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高压氧手术舱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李温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要把在“文革”中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他挤出吃饭、睡觉的时间赶编医学教材,撰写学术论文。 从1964年我国建成第一座高压氧舱至今,全国各地已建成大小高压氧舱近三百个,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作为中国高压氧医学的创始人,李温仁曾多次应邀赴美国讲学,做示范心脏手术和参加国际性的高压氧医学会议。1984年,李温仁出席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八届国际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会上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两篇学术论文,博得与会三百多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这届的会议主席,美国纽约蒙山奈医学院教授杰克逊特地致函福建省卫生厅领导,信中赞扬说:“李温仁教授的两篇学术论文极为成功。李温仁教授应当为他的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他对这个领域作出了真正的贡献……我万分欣赏和羡慕中国人民的精神。”同年10月,李温受聘为美国第十届高压氧医学会的第一位中国籍国际顾问和高压氧医学基金会副主席,并获得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高水平国际学者”荣誉奖状。1985年,李温仁再次赴美参加高压氧医学会议,在会上宣读了三篇论文,与会的四百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公认:中国高压氧医学在临床治疗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李温仁以他的聪明才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创和发展了我国高压氧医学事业,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李温仁1978年创办的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年来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在心外科方面,每年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500多台,包括各种复杂先心手术、换双瓣、冠脉搭桥等手术。1997年还成功地进行了一例同种异体全心肺移植手术。在心内科方面,开展的各种治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医术的高峰永无止境。李温仁深知要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除老一辈不断进取外,还要抓紧培养大批接班人和引进新技术。他常说:“知识不是我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培养新人,卫生事业后继无人,怎么去追赶世界医学的先进水平!”在技术上,他从不保守,巴不得把所有的学问倾倒给下一代。对于需进行心脏手术的病人,尤其是先心病人,毛病出在哪里,情况复杂,多种多样,经他诊断,都是准确无误的。但他总还要定时间,请来有关临床科室的一些主任、医生,一起进行会诊。他这样做,目的是“寓培训于工作”,通过会诊,切磋医术,传授知识,提高大家确诊的能力。他对助手和培训医生要求很严,谁出了差错,他往往脸红脖子粗地批评他,然后又手把手地教他。1979年,他带着助手们到美国参观学习。那次共参观了20个医学院,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要求大家白天参观,晚上做学习笔记。为了不让大家“偷懒”,他常常抽查大家的学习笔记。1981年,他在蒙山奈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为了让自己多学点新技术,他自己做起了第一线医生。 为了使福建医疗水平能在最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李温仁是我省在“文革”后第一位选送年轻人出国进修的院长。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接班人,他主动写信给美国的同学和朋友,并不顾高龄,飞越太平洋,在省立医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医学院和纽约蒙山奈医学院这两所著名的医院之间架设友谊桥梁,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并缔结为姐妹医院。省立医院每年可派人到美国免费留学深造,并由美方医学院发给留学人员一定的津贴;同时,美国的医学教授每年都来福州讲学和示范高难度的手术。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医术。对出国进修的留学人员,李温仁不仅要求他们在技术上要认真学习,而且在生活上还要勤俭节约,从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有一次,他带助手赴美学习,国家发给他们2万美元作生活费用,李温仁他们舍不得花,硬是为国家节约了1万4千多美元。他把节省下来的美元连同朋友送给他的价值数万美元的医疗设备一并上交给国家。 具有伯乐慧眼的李温仁,还给一些同志提出具体的要求或为之创造条件,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医学专家。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在协和医院当院长时,就送沈云英到北京、广州进修病理学,并对她说:“你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病理学家。”后来沈云英果然成为我省著名的病理学家。以后,他让张善驷学超声,让钱维顺学老年病,让胡锡衷学心内科,以后这些同志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著名的专家。还有一件医务界人人共知的事,即为顾大局“李温仁舍得放人”。五十年代初,省里要成立省妇幼保健院,他全力支持,把夏美琼、陈文祯等协和医院妇产科中最优秀的医生送走,而今,省妇幼保健院已成为我省著名的专科医院,夏美琼、陈文祯也成为我省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他还把最得意的助手送往三明、福安等地,为提高各地市医院的医疗水平作出了贡献。 (五) 在行医中,李温仁十分体恤病人,把病人放在最高位置,有为病人献出一切的高贵品质和医德修养,表现出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病人除病痛,是我最大的幸福。”凡找他就医的,他都详细地介绍诊断的结果、治疗的办法。对自费住院的,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他给介绍需住院多久,应准备多少医疗费用等等。这种平常而又热情亲切的谈话,象一家人在打算家事一样,使病人感到温暖,增强医病的信心。就是在逆境中,他仍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上。下放到清流,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背着药箱给农民看病。他看到当地有许多“兔唇”患者无人为他们做修补术,就深入到乡村用极其简陋的设备,在没有护士做助手的情况下,独自为农民做缝补兔唇的手术,尔后发展到做切除阑尾、治氙气手术,深受农民欢迎。 1987年1月,一位81岁高龄的华侨黄先生,患腹主动脉瘤,在国外曾求治于一些医院,院方都因他年老体弱,不敢为他动手术。黄先生便慕名求治于省立医院,李温仁二话没说便收留了他。有的医生为李温仁担心:“黄先生年纪这么大,李院长也收他,胆子真大。”李温仁知道后严肃地说:“做医生,应该多为病人着想。”李温仁为黄先生拟定了最佳手术方案。手术那天,李温仁和主治医师、麻醉师密切合作,在高压氧舱施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和人造血管置换术,腹主动脉阻断时间1小时18分钟,手术进行5小时20分钟,克服了患者年龄大、心肌供血不足、血压波动、主要脏器出现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耐药量小等困难,终于把一个体积500多立方厘米的巨大肿瘤成功切除。黄先生术后一周,便能下床行走。 20多年前,福州上演了一出著名话剧《泪血樱花》,该剧讲的是李温仁抢救日本海员的故事。1971年,李温仁刚从清流调回不久,有一个晚上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日本海员在马尾受伤,情况危急。李温仁放下电话,火速赶去。原来这位日本海员从9.6米高的地方摔下,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船长对受伤的船员已不抱什么希望,以为必死无疑。但李温仁决心尽一切可能抢救,他一心只想救人,而没想到自己“里通外国”等罪名还没有搞清,海员伤势如此之重,万一救不活,后果不堪设想。他为日本海员输了4000CC中国人的鲜血,做脾脏切除手术。由于抢救及时,海员活过来了,船长感动得流下眼泪。这位海员的家属从日本赶来,感谢救命恩人李温仁。这件事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好的反响。事后别人提起这事,李温仁只是笑笑,说自己只不过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 病人做心脏手术时,需要“体外血液变温器”,原先国内没有生产,只能向国外进口一次性“血液变温器”,这种仪器价格昂贵。李温仁考虑到光用进口产品,病人个人负担重,国家又要花了相当一笔外汇。于是他向在国家航天部工作的大女儿李希伦求助,要她搞一个“中国牌”的“血液变温器”。希伦被父亲这种一心为病人着想的品德感动了,一口答应下来,挤出业余时间与几位同事一起研制。在李温仁医学指导下,经一段时间的研究,“XB-B型体外循环血液变温器”研制成功,在全国五六十个医院推广使用,为国家节省了十几万美元的外汇。李温仁行医半个多世纪,像这样为病人和国家着想的事例不胜枚举。 (六) 身为我国著名的专家教授,李温仁仍以普通劳动者律己。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他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朋友。有时偶尔见到工友下班,尸体没人抬,他也亲自动手。他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做都一样光荣。”他对医院的工友十分尊敬,工友每办好一件事,他总要说声“辛苦了,谢谢!” 李温仁是个朴实、自信、顽强、乐观的人。他那豁达大度、积极向上的精神令人敬佩。每当人们谈起“文革”中他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他总是一笑置之。对“文革”中批斗他的学生,他也是以德相待,仍旧手把手地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下放清流时,妻子下放大横溪,两人相距甚远。然而他每个星期六傍晚总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到大横溪与妻子团聚。当时潘佩珍住处的卫生条件很差,他买了一把拖把给妻子送去,他肩扛拖把边走山路,边高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 (七) 李温仁在政治上也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由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相信中国共产党,热爱这个把中国人民从苦难里解救出来的党,忠于这个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党。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后,又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福建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任职期间,他认真行使职权,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国情、省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立法、监督以及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工作,为福建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还担任过农工党中央委员会第八届委员,第九、十届常务委员,第十一届咨监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第七、八届名誉主任委员。在长期担任省农工党职务期间,为我省农工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自己在医务界的威望,在龙岩、三明、福安等地建立和发展了农工党的组织。他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八) 李温仁,这位福建医学泰斗,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怨无悔地实践着他年轻时代立下的“难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誓言。他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向医学科学高峰勇攀不息,他对人民、对社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其精神和高尚品德,值得人们学习。 注:本文资料来源: 1、卢嘉锡、伍洪祥、高胡、胡锡衷、方厉生:《创造医学奇迹,写下瑰丽人生——纪念李温仁同志》(见1999年7月15日《福建日报》)。 2、李温仁的二姐李璧夏(居北京),从兄李其山(居惠安,已故)提供的资料;惠安人曾往省立医院就医者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