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所谓亲缘关系,包括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晋江县与台湾地理上一水之隔,战略上唇齿相依,语言相通,风俗相同,其地缘关系之密切是众所周知的。据近年来海域探测资料表明:原来台澎诸岛是与我们晋江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层变动,几经沧桑,乃有台湾海峡出现。(这就是目前公认的“台海陆桥说”)。南宋时曾任福建提举市舶的赵汝适著的《诸蕃志》称:“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又据台湾《凤山县志》称:“或元以前,台澎一体”。可见自南宋以来,台澎就曾隶属于晋江县。关于晋江县与台湾的地缘关系,就此一笔带过,下面着重就其血缘关系作点初步探讨。
一、追溯历史 源远流长(春秋战国——宋元时代)
晋江县与台湾的血缘关系应追溯到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晋江县这个县名是因为晋代“五胡乱华”时,晋朝的一些士人纷纷逃难到此,沿江定居下来,所以人们把这条江称为晋江,并以此作为县名。在此之前,春秋战国时,晋江县属于越国势力范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战国时,越国又被楚威王所灭。连横氏在《台湾通史》中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据称:当时,越国亡后,越人一部分逃至晋江沿海聚居下来,称为“内越”,一部分逃往台澎,称为“外越。”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越人聚居的晋江、泉州一带设立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七年,为了断绝晋江一带“内越人”与台澎“外越人”的联系,就采取“海禁”政策,要把晋江沿海一带的越人移居内地。这些越人不愿意迁到内地去,于是就挺而走险,纷纷浮海往台澎。又据《后汉书·东夷传》云:“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潭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据王芸生著的《台湾史话》说:这些所指的东鳀、夷洲、潭洲均指台湾群岛。汉朝时,汉高祖又把闽中郡改名为闽越,立无绪为闽越王,后因闽越谋反,汉武帝发兵征讨,闽越人又有相当部分渡海迁移台澎。以上所列举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聚居晋江沿海一带的越人多次迁移台澎,成了台湾高山族的祖先。至今,台湾高山族仍然保留着古越国的很多风俗习惯。正如翦伯赞在《台湾蕃族考》中所指出的:“台湾的番族,是‘百越之族’的支裔。”由此可见,晋江县与台湾的血缘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从这以后,每逢大陆战乱或天灾,晋江沿海就有人成群结队浮海往台澎谋生,引起朝代统治者的重视。据《三国志》载:黄龙二年,孙权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求夷洲及潭洲。”及至隋朝,据《隋书》载:隋炀帝杨广曾二次派人往台湾(当时称“流求”)做生意。到了唐代,甚至连著名诗人、进士施肩吾也率领施氏族人迁居澎湖。正因为台澎与晋江地缘及血缘关系密切,宋朝时,南宋朝廷决定把台澎诸岛划归晋江县管辖。到了元朝,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台澎诸岛,元大德年间,还把福建省会迁至泉州,其目的也是为了经营台湾(当时称为琉求)。《元史·琉求传》记载这事说:“成宗元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近,可伺其消息”。当时晋江县亦属泉州府,元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更促进了晋江与台澎的密切交往。
二、随郑入台 开发宝岛(明朝)
这里所说的随郑入台,包括郑和、郑芝龙、郑成功等。据《晋江县志》: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第五次(永乐十五年)是从晋江县渡海的。当时有本县安海人龚补伯等人随同郑和前往,途经台湾时,很多人就在台湾岛上留下来,开发生传。《晋江县志》记载的这一条史实是否可靠呢?有两条材料可以佐证:一是今年九月份,新华社报道在南平的铜钟;二是台湾凤山县有一种姜,名叫三宝姜,据说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台湾期间所传过去并亲手种植的。
明代天启年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18岁就到日本谋生,因参与反抗日本政府,事败后驾舟逃往台湾,在台湾筑寨定居,接着,又招募其弟芝彪、芝虎、芝豹以及晋江、南安沿海一带贫苦人民共三千多人到台湾去,共同开发宝岛。崇祯皇帝登基后,封郑芝龙为都督同知,那一年正逢福建大旱,民不聊生,郑芝龙就向福建巡抚熊文灿建议:把福建沿海迁移数万人到台湾去开垦。黄宗羲著《赐姓始末》记载此事云:“崇祯间,熊文灿抚闽、值大旱、文灿向芝龙谋……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当时晋江县也有很多贫苦人跟着前往,例如龟湖村铺锦黄就是在这个时期移居台湾的,开拓了台湾的铺锦村。
郑芝龙统治台湾时,在晋江县安海镇星塔村建立府第,其子郑成功自幼就住在安海,现在五里桥头的白塔,相传就是郑成功小时候的读书处。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入关,第二年擒拿了明唐王朱聿键,郑成功拒不降清,继续以闽南沿海为根据地,操练水兵。晋江县的东石白沙,还有当年郑成功的水兵营遗址,晋江的蚶江还有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水操台遗迹。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多士兵驾舟进取台湾,晋江县沿海很多群众都自愿涌跃参加郑成功的队伍。例如晋江县的东石有一户富翁,长房蔡源利、二房蔡秉禄,捐粮三百石,资助郑成功作军饷,并随郑成功进军台湾。台湾光复后,蔡氏兄弟就在台湾定居下来,成为开发台湾嘉义县布袋镇的先驱。后来因为东石纺织业发展起来,东石人纷纷运载土布到台湾做买卖,在台湾十分畅销,东石附近的郭岑、麦园、白沙等地人民,干脆举族迁往台湾,连织布技术也带到台湾去。这些人到台湾定居后,分别把原来祖地的地名作为新开发地的地名,如东石村,郭岑寮、麦园、白沙等等,又如,当年石狮洋坑村的乡民也有不少人跟郑成功驱逐红毛(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来他们也在台湾定居下来,开发了台北的小洋坑村。另外,当时郑成功手下有一名勇将名叫薛祖武,是晋江蚶江薛厝人,他带领蚶江一带水兵随郑入台驱逐荷夷,台湾光复后便与他手下的将士一起在台湾定居开发。由于他属下的水兵以蚶江的王姓、纪姓、欧阳姓居多,因此他们就在台北设立三姓怀亲会,取名“三怀堂”。
郑成功怀念安海镇(当时叫安平镇),一来因为他自幼生活在安海;二来因为他在安海一带招募训练水师。所以,1662年收复台湾后,即把原来荷兰建的热兰遮城改名为安平镇,以示怀祖之情。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清朝,晋江县渡海往台澎的更多了。
三、竟相率族 出祖台湾(清朝)
公元1616年满清入主中国,而台湾却仍在郑成功统治之下。郑成功因坚持反清复明,所以清政府就对晋江沿海实行“海禁”。1683年清康熙皇帝攻克了台湾省,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清,于是清政府就取消了对台湾的”海禁“政策,从此晋江县迁居台湾的又日益增多起来了。例如,东石白沙周氏一族,于康熙年间,即迁居台湾,开拓了嘉义县布袋嘴周氏。又如,台北的小洋坑村蔡氏,也是在这期间返回石狮洋坑村祖家携带家眷、宗族纷纷迁移入台的。
到了清乾隆年间,先后开放晋江县的蚶江与台湾的鹿港,以及淡水河南岸的八里坌对渡。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港口衙门,下设“摇盘”、“螺金”,统管一府四县的对台通商。当时,通过蚶江口岸,运去磁器、烟茶、土布、工艺品等到台湾,又从台湾运回大米、白糖、海产、水果等。那时,蚶江有“俭纪号”、“俭益号”、“俭顺号”等二十多条货船来往于蚶江与鹿港、八里坌之间。在蚶江村,当时清政府立下的对渡石碑,至今尚存。在泉州开元寺中,现藏有一口清代铁钟,上面刻有“鹿港郊公置”以及四十六家商号,说明当年蚶江口岸与鹿港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彰化县志》描述当年鹿港的盛况说:“鹿港大街……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姚莹的《台北道里记》描述当年淡水河八里坌的盛况是:“商船聚集,阛阓最盛”。由此可知蚶江与鹿港、八里坌的对渡,不但对闽台人民的经济往来起了大动脉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晋江沿海人民纷纷迁移台湾。例如,晋江县龙湖公社粘厝埔的粘粤、粘恩两兄弟就是在蚶江-鹿港对渡后前往台湾彰化县福兴乡,开拓了一个新庄,也叫粘厝庄,并在那儿定居生传。又如晋江县的罗山公社苏内村的曾源仰等七人,也于这阶段渡海前往台湾,开拓了台南县的咬狗竹庄。又如晋江县池店公社潘湖村黄氏(金墩派)长房公宣福第十五世子黄光渊、黄光长兄弟也是这个时候迁居台湾艋舺,开发潘湖渡头的。还有古老陶瓷之乡晋江磁灶吴氏,也是于乾隆年间出祖台湾,开拓了台北的竹巷尾泸头渡头和苗栗县的尖山村,也是以制陶为业。
嘉庆年间,晋江县永宁林厝林元品受封往台湾做官,建府第于鹿港的泉州里。任职期间,嘉庆皇帝派员前往巡视,见他为官清廉,十分高兴,立即下旨在鹿港建一林厝祠堂,称为“诰命祠堂”,并亲题红底金字“日茂”大匾赠之。随后,他的大兄林元科前往台湾与其弟会面,又在台湾当上了“台郡庠生”。接着林氏兄弟又差役到晋江永宁搬迁家眷,并随带宗亲前往台湾,成了鹿港林氏的开基祖。
1840,清道光年间,发生了鸦片战争,战败后的清政府虽被迫开放台湾的安平、淡水、基隆、高雄为通商港口,使民族经济受到破坏;但是,由于清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对台湾进行开垦,所以晋江县出祖台湾者仍然方兴末艾。例如道光年间,晋江苏内又有曾瑞卿等人率领族人过往台湾,开发桃园县笨港;同治年间,又有青阳镇蔡厝蔡氏后裔迁居台湾艋舺,四房第二十七世清水公开发台湾牛骂头。后世为纪念开发先祖,把牛骂头改名清水街。咸丰年间,石狮洋坑村发生封建械斗,又有弱房五百多人过往台湾台北小洋坑投奔宗亲,等等。
清光绪皇帝即位后,设立台湾抚垦总局,以福建巡抚刘铭传兼任抚垦大臣,招募沿海人民往台垦殖,并规定开垦期间,由政府供应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在这政策的鼓舞下,晋江县沿海居民纷纷应募往台开垦。例如青阳公社高霞村王台基等人就在这时出祖台湾,开发了新竹山脚村,等等。台湾在郑成功时期,大陆迁台的人员有十万人,后来清政府统治台湾二百多年来,到光绪年间,大陆迁往台湾的人口突增到三百二十多万人。其中从我们晋江县出祖的占相当多数。可见我们晋江县与台湾的血缘关系是很密切的。
(四)、寻根问祖 骨肉情深(鸦片战争1840——民国1948)
台湾岛上的居民,无论是高山族或汉族,都是从大陆繁衍过去的,世代相传,绵延不断,虽经沧海桑田,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尽管隔着滔天白浪,但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多少年来,晋江县出祖台湾的宗亲,他们利用简陋的舟楫,冒着海面上变幻无常的风险,络绎不绝地返籍寻根问祖。
其一是返回祖籍修祠堂、建祖厝。
一八四一年,石狮洋坑蔡氏祠堂在暴风雨中坍塌,台湾小洋坑乡亲闻知后,立即筹集千万财货,由蔡庆宗带回祖籍修建祠堂,现尚有碑石记载此事。一九三○年,晋江县蚶江王厝祠堂落成,台湾淡水的王阿示、基隆的王士赞、台北的王士臭等人以及台湾北港的王文智都专程来到蚶江,参加进祠祭祖。抗战期间,台湾粘厝庄粘氏村民自发集资捐款,回晋江衙口重修粘氏祠堂。咸丰年间,出祖台湾的磁灶吴氏宗亲因在台湾制造陶瓷器好谋生,有发迹,便派人回晋江磁灶祖地建造“祖厝”。现在这两座“台湾厝”尚存。
其二是返回祖籍探看宗亲,同叙骨肉深情。此类事例很多,略举数例:1919年,台湾鹿港的林此叔专程返回祖家晋江永宁林厝探访宗亲,敬祭祖宗;1940年,出祖台湾竹巷尾的吴春德、吴春茂返回原籍磁灶拜祖、探望宗亲叔侄,受到热情接待;抗战胜利后,台湾粘厝庄粘芳灿专程回到祖地晋江龙湖衙口探望乡亲;1947年,迁居台湾清水街及艋舺的蔡谋姜等一行多人返回晋江青阳镇蔡厝寻找宗亲,询问祖地情况,介绍外乡现状,互通款曲,情深似海。
其三是返回祖籍抄族谱、抄辈序。
一九三三年,台湾粘厝庄乡民专门派出粘芳摸来到晋江衙口祖地要抄录族谱,受到热情款待。过后,由粘传仁铅印后给台湾乡亲寄去《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又晋江县罗山公社林口村柯生英、柯惟英两兄弟于清康熙年间出祖台湾开拓了台北县林口村,后来,台北林口村的柯氏村民专程回到晋江县林口村,抄去了柯氏辈序:“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依德、家声克济。”又台湾小洋坑村蔡氏宗亲把祖地晋江县石狮洋坑村的“洪变迪,汝本然,培维尔荣华”的辈序带往台湾。由于台湾小洋坑繁衍较快,旧辈序已不够使用,又新编“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八字,传回祖地晋江县石狮洋坑蔡氏共用。
其四是教育后代不要忘记祖地故土。
出祖台湾的晋江宗亲除了把新开拓的村庄以祖地的村名命名、把家庭新盖房屋的门匾上刻上“某某衍派”、“某某传芳”外,有的甚至把子女的名字也以祖地的地名来命名。例如,台湾北港的王文智先生,是晋江县蚶江东垵村人,为了表达对祖地的怀念,他把第一个孩子取名为王东垵。有的台湾乡亲,为了教育后代不忘故土,还把自己的后裔送往大陆祖地定居。例如台湾鹿港著名的“欧泉盖”行的老板欧阳凹鼻,为了不使祖地香火中断,于一九四七年送侄儿欧阳西庚到祖地晋江县蚶江求学定居;又如清光绪年间,晋江青阳镇蔡厝蔡念川及其子蔡裕成往台湾清水街探望宗亲,因为台湾宗亲的极力勉留和资助,就留在台湾开一个洋金店。虽然生意兴旺,但他思念故土,最后还是把儿子蔡裕成送回晋江祖家青阳蔡厝继接祖宗香火。
其五是返籍集香造佛,把祖地的宗教信仰带回台湾。
晋江县安海镇有座龙山寺,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晋江县各地出祖台湾的宗亲,先后在台湾各地建起了四百多座龙山寺,世代相传,香火鼎盛。一九四七年,晋江县安海龙山寺组织一千多善男信女,浩浩荡荡地到浙江省南海普陀山进香。台湾布袋镇蔡水性等一行数十人也带着一面高达两米多的白底红边三角旗,专程赶回祖地晋江县参加龙山寺进香行列。目前这面来自台湾的三角形进香旗还保藏在晋江县安海龙山寺里。一九四七年古历四月间,台湾铺锦村黄氏宗亲一行十六人,专程带着“挡境”七大巡回到祖地晋江县龟湖“七大巡”馆进香,时仅数天,宗亲相聚,情意非常隆重。晋江县东石白沙周氏的“挡境”是“张公爷”。1910年间,移居台湾的白沙周氏宗亲还特地前来祖地白沙村仿造“张公爷”神像,回台后建庙供奉为“挡境”。庙成之日,还请祖地老先生周祖林为庙题写联句,写好后由周祖茂、周祖万带到台湾刻在布袋咀“碧灵殿”的石柱上。
其六是晋江祖地的群众亦常往台湾探望出祖的宗亲。
清光绪年间,晋江县潘湖村黄穆前往台湾艋舺看望乡亲,回来时,台湾乡亲送他一支台湾扁担,至今仍然珍存着;青阳镇蔡厝蔡念川也往台湾清水街探望乡亲;青阳公社高霞村王道妹也专程前往台湾新竹山脚村探望出祖的乡亲,回来时,台湾乡亲还送给他两根台湾木轿杠;1942年,晋江磁灶吴庆丝、吴家和、吴水来等人到台北竹巷尾渡头和苗栗县尖山村探访出祖台湾的乡亲;抗战胜利后,晋江衙口粘厝埔粘芳胜到台湾彰化县福兴乡粘厝庄探望宗亲;1945年,由蚶江出祖到台湾的宗亲在台北市“三怀堂”聚会,特地邀请晋江县蚶江的船老代王阿宝等人前往参加。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在蒋介石盘踞台湾以前,晋江县与台湾宗亲间的频繁交往从来没有间断过,真是“闽台人民心连心,海峡难隔骨肉情。”
结束语
晋江县除了上述的很多出祖台湾的宗亲外,还有1200多户去台人员的家属以及一百户来定居晋江的台胞。这些去台人员家属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解放前夕,国民党的一些军政人员逃往台湾。如伪国大代表蔡鼎常、伪立法委员黄哲真、原国民党晋江县长丁维禧、原国民党325师的参谋长许经纬等人;二是有些到台湾经商、谋生的人因为台湾与祖国分离无法回归家乡,只得在台湾定居下来;三是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国民党到海上截捕大批大陆渔民,抓到台湾去。这些去台人员大部份都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在家乡。另外,在晋江定居的一百来户台胞中,有的是到大陆教书、行医、做工、经商的;有的是到大陆求学的;有的是与大陆联婚的;还有的是当时被国民党骗来打内战,后被我方解放过来的等。这些台胞,同样都有父母兄弟在台湾。三十二年来,他们日夜盼望着与亲人团聚。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这种悲剧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台湾要回归,亲人要团聚,祖国要统一,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晋江人民多么希望能到台湾游览一下阿里山、日月潭,与出祖的宗亲叙一叙旧情,与久别的亲人诉一诉衷情;同时也盼望台湾亲人早日返回祖藉,游一游龙山寺、五里桥,尝一尝家乡的龙眼、荔枝,看一看祖地的故土新貌。我们相信,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