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高中是在旧中国,旧时代,旧社会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型中学。谈到当时该校的办学精神,学术思想,工作作风,教学方法,以及师生教学活动等情况,则别具风格,对于旧时代的影响,不无发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注目和重视。
一、创办之艰难
一九二九年春,许卓然返驻闽南一带,适逢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两先生因事联袂南来闽粤等地,道经泉州古城,略事逗留,并参观市内各中学,了解一些学校情况,认为当时泉州虽有几所中学,都仅仅是初中,培元中学虽有高中部,却是教会学校。因此,两位老前辈建议在泉州创办一所高级中学,为社会培养人材。过后不久,即由许卓然、秦望山二位先生发起倡办黎明高级中学,并邀集李爱黄、梁龙光、汤文通、陈清机等着手筹备。在短暂时间内,经几次商议,便决定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聘请梁龙光先生任校长,赵祖培先生负责建校事务。在开始创办时,什么设备都没有,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是大家办学的的热情很高,劲头很足。最令人感动的是秦望山先生对梁龙光先生说的这句话:即使没有经费,办不下去,我秦某典妻鬻子,也要设法办下去。同时,梁氏亦慷解义囊,将其本人筹集出国留学的六千元储存金,全部捐献给学校,可该忠心耿耿,公尔忘私矣!当时没有校舍,便选择武庙为校址,动工兴修,搬掉菩萨改建礼堂,前院两厢,添修一所,庙后旷地增盖茅屋,教室四间,宿舍八间,前后费时三个月,一所高级中学就这样办起来了。
黎明高中董事会董事有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李济琛、陈铭枢、邹鲁等。其余多数是泉属一带工商业界,社会知名人士,爱国华侨等。学校经费由泉州汽车公司拨出公股股金约二万元作为办理立案基金,校舍建筑,教学设备,图书仪器,以及经常费等,均由董事会负责筹措,坚持勤俭办学,以后在办学过程中,碰到社会变动,学校经费困难时,教师仅领同样薪金,间或师生膳食偶有断炊之虞,侨生便以海外亲属侨汇整数交给学校周转,共同克服困难,爱校如家,实在难得。
同年秋季开学,校舍新装,红廊白垩,古榕高耸,茅舍简朴,夏凉冬暖,别具风格。礼堂正面园柱上,悬挂两幅对联:其一是“学校何尝是学校,宇宙才是学校;家庭何尝是家庭,学校才是家庭。”另一对联是:“少爷气,小姐气,书呆气,流氓气,根本要不得;革命化,劳动化,科学化,艺术化,着手做起来。”横楣写着:“奋斗就是生活。”当时就是本着这种精神办学校。师生思想感情融洽,共同办好学校。
初办那一学期,生数仅三、四十人,二三学期,生数激增至二百多人。为了进一步发展,董事会曾提出一个初步篮图,计划在本市梅石书院旧址增办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利用崇正书院旧址,开办一所理工科学校;并将黎明高中逐步发展扩大为综合性学园。在校学生多数来自闽南泉州,漳州所属各县,间有一部分来自莆仙、龙岩,永定,少数来自国内江、湘、皖、陕等地及南洋各地华侨子女,并接受个别来自朝鲜,安南等地被迫流亡的学生。为照顾贫苦学生入学求学,学校设有工读生制度及减免费优待办法;供学生申请,经学校批准,可以在校半工半读或免予学杂费等负担。
学校男女学生制服,采用俄罗斯式上装。画家丰子恺还为学校设计一枚校章,其图案是在地平线上立着三只并列的小鸽,迎着初升太阳发出的曙光,象征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已见来临,勉励青年学生要以蓬勃的朝气,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担负起天下兴亡之责。
二、办学精神和学术思想
黎明高中的校长,先后有沈仲九、张景(晓天)、梁龙光、吴克刚等人。那时,文化教育界继“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传统,提倡“科学与民主”,学术思想自由,研究之风甚盛,各抒己见,互相争鸣;对当时教育文化界人士倡导的东西方学术思想“兼容并蓄”,“融汇贯通”的主张,受有一定影响。学校聘请教师,除本地的少数行家外,还自京、津、沪、杭、两广一带增聘一批名教师。其中不少是英、法、德、俄、日等国留学生,还有个别来自朝鲜、安南的革命学者,作家巴金也来校写作。这些学有专长的学者,后来不少成为音乐、戏剧、艺术界专家名流,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名学者教授。这时,师生中各种思潮都有,也可以说在师生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既有安那琪主义的思潮,也有国家主义派思想,不但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有西山会议派的,自由研究,互相争鸣,不能说当时学校哪一种思潮是主导,占统治地位。事实上,社会历史已经证明,那时不少教师和学生正是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摸索着,寻找真理,追求真理。后来了解当时的教师朱少希、郭安仁、吕展青、姚禹玄,图书馆管理员章玉英等人就是共产党人;学生中的李子芳、陈举、许谦、何应泉(司马文森),何必然等也是共产党人。有人说,黎明高中是什么无政府主义的学校,那是一种误解。
三、师生教学活动
学校师生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在课余时间,积极指导学生组织各种课外自学活动,发挥互助友爱精神,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分班科年级,学生可自己选择,自由结合,组织各种读书会,科学兴趣活动,文艺创作组,社会调查,国际问题研究,外语学会等等。还有全校性的讲演会,辩论会,音乐会,戏剧创作活动组织。各种组织均由学生聘请学科相近的教师担任指导,作为顾问,帮助解释疑难问题,师生结合,活跃学习生活气氛。各种学习活动组织,都有自办壁报墙报,报导学习心得,发表不同意见,交流学术思想言论,提高文化表达能力。在自由讨论中,有不同意见常引起争鸣,在争论中激发人们的思想活跃和智慧,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善于把握论点,将不同意见引导到正常的学术思想性探讨中来,加以归纳概括,给予评价。如果正反双方论点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时,就将问题核心揭示,组织公开辩论,提出论题,酝酿组织辩论,由双方不同论点,确定发言人,成立评议组,定期召开辩论会。每学期通过讲演会和辩论会活动来锻炼思想和口语发表能力。此外,还有文体数理,外语讲习会,不定期举行竞赛活动。
当时黎明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中,表现积极,大大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在全市学生会组织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不抵抗,一枪不发,把东北四省断送给日本帝国主义,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义愤,抗日爱国民族运动,风起云涌,泉州成立各界抗日支援会,学联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各县,宣传抗日反蒋活动,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并在沿海一带,配合当地抗日群众组织检查日货,抵制日货,破获日货走私,从经济上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日爱国军民。从此,青年学生运动与社会会上农、工、商,文化界联系日益频繁,抗日爱国运动发展很快。其后,每学期又相继演出“父归”、“讨渔税”、“黑暗中的红光”等话剧。通过演剧艺术形象,揭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丑恶咀脸,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迫得民不聊生,陷入悲惨境地,从而激发青年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坚定革命斗争意志。
四、在暴力蹂躏下,被迫停办。
一九三三年底,抗日的十九路军,在闽揭竽起义,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提出联合抗日反蒋,被蒋介石反动军队镇压。接着,反动政府疯狂迫害抗日爱国军民,学校被追停课,提前放假。一九三四年夏,为欢送第三届毕业同学赴京沪一带参观考察,师生编演话剧“出路”,号召知识青年走向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一切受迫害的人们,只有上山干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国民党反动军政当局竟以鼓动社会风潮,公开异党活动为借口,捏造罪证,出动大批军警,突然包围黎明高中,严禁自由出入,集中师生,分别监视,强行搜查,没收个人书籍杂志,逮捕学校主持人陈君冷,教师陈侃,学生卢主民等,强迫解散,封闭学校。黎明高级中学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暴力蹂躏下,被迫停办。
五、黎明新生,光明在望。
黎明中学,虽不幸在黑暗统治的旧社会遭受反动势力的摧残蹂躏而宣告停办。然而事实上真正灭亡的,并非黎明中学,而是反动统治制度。今天黎明中学的老一辈在党的爱护支持下,已获得新生,重新办起泉州黎明学园来了。董事长是原黎明中学校长梁披云老先生。这又是一所新型学校,继承过去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她将永远在党的领导下为培养革命优秀人才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作出贡献。她的前途是光明美好的。笔者最后摘录梁披云先生在黎明学园董事会成立大会上的一段讲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他说:时光一晃,五十年过去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家为实现把祖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副担子是重的。祖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祖国的繁荣富强有重大作用,就是对人类的文化以及世界的和平事业,也有很大贡献。我们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都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那么在世界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可以影响到世界的未来。我们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世界,我们有责任为祖国,为人民负担起这副担子……”。
(本文根据赵祖培忆念黎明高中及梁披云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