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英学校,是晋江第三中学的前身,创办于十九世纪末叶、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即戊戍维新“废科举兴学校”的前七年,距今已经九十年了,是我县创办较早的一所学校,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地方、在华侨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功过得失,应该如何评说,当待有心于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论述。在这里,我只是以一个曾经在这所学校受过业执过教的身份,就所经历见闻,凭记忆所及,略为记述一些情况,以供专家学者们作为参考而已。
本文所记情况,暂以1952年接办公立时为限。为记述方便,分为十一个小题。
(一)创办
故老相传,前清末年,金井地方还是一个只有二十余户的小村,叫做井尾,地点在现在卫生院一带。土地硗瘠,大多为“漏沙地”,有人叫它“沙漠”。生活极其贫苦。
井尾又称金井,据说是由一口井而来的。村子滨海,井水大都有咸质,唯独旧街头的一口井,其泉却甚清甘,井浅而泉涓涓不断。井栏一石,刻“金井甘泉”四字。井叫金井,村子也因此叫金井。不过六十年前,人们口头上还是叫井尾,分别为井尾乡、井尾街,只在文字上写金井。
中华基督教由安海传来金井时,先在坑口村设传道所,后来才迁到井尾。几经周折,建成了一所小礼拜堂。当时井尾没有私塾,小孩无处就学,于是许子玉牧师,在小礼拜堂内办了“毓英义塾”,招读教会子弟。顾名思义,毓英,培育英才,当时可能是为教会,实际上是为社会、为国家。相传第一届学生仅有四人,以后也兼收一些教会外的农家子弟入学。当时科举未废,初等小学称蒙学堂,而毓英是称义塾,《校训歌》开头两段有“毓英毓英,X X蜚声,南都忝负微名;始也义塾,今也中学,设施屡次变更”,可作参考。
关于学校创办的历史,故董事长许子玉牧师曾有专文记述,1941年《毓英通讯》第一第二期刊过两段。可惜这份小刊物现在已不易找到。
(二)经费——校董会
初时生数不多,教师少,开支有限,经费问题不大。以后学校发展了,经费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二十年代,校董会总理(董事长)许子玉牧师曾渡菲募捐,在爱国侨胞支持下,募得相当可观的一笔钱,带回一部分作经常费,尚有两万余元寄存菲律宾银行,每年支取利息作经常费,推李文炳先生为董事。李先生归国创办泉围汽车公司后,继任的董事是吴达三先生等人。后来,旅菲校董用那笔存款购买了几座店屋作为校产出租,收租金作经常费。按当时情况,收的租金比支取的利息多。
1936年,许志泽校长也一度往菲劝募,回国后改建了旧礼拜堂为礼堂。
不久抗战军兴,接着大平洋战事爆发,菲岛沦陷,校产毁于战火,侨汇中断。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腾贵,学校经费失去了固定来源,靠临时募捐维持,甚是困难,教师薪水常常无法按时支领。中间一度曾以学校名义垦了一些荒地,辟作农场,雇工耕种,想以农场养学校,但实际收益甚微,无济于事。这窘境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稍有转机。
1947年许校长病逝。翌年,许锡安先生(原培元中学校长)任董事长,办中学。解放前后,许先生去香港,经费由旅港校董会负责。1952年春,旅港校董会未能接济,本地另组校董会,由郭席排校友等人负责,除维持经常费外,并添建了校本部的第二层楼。
(三)校舍
学校初办,附设在小礼拜堂内,后来自建校舍。随着生数增加,校舍逐渐扩展起来。到四十年代初期,全部校舍计有旧校、新校、女学、雨天运动场、礼堂及操场等几个部分,可供师生三百来人教学膳宿活动之用。
旧校舍是楼房,上下共十一间,砖木石结构,地点在现校本部北端。底层分别作教室、膳厅;楼上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对面隔一个小庭院有两间平屋,是厨房及工友的宿舍。
新校是平屋,即现在的跃进堂。大小十间,水泥墙壁瓦木屋盖,是当时的校本部。先后分别为办公室、教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教学仪器室、文具贩卖部、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等。北大门门额镌校训“勤朴诚毅”;南大门内悬一大匾,镌“恩斯勤斯”四个金字,是1931年许校长为纪念母校四十周年署立的。
女校是砖木石结构的楼房,其地在现厨房北端。分别作为女教师女同学宿舍、膳厅及初小低年级教室,早期还有女生教室,楼下有一所小礼堂,后改为幼儿园。
雨天运动场即现在的东风堂,砖墙木架锌板屋盖,内有篮排两用球场一个,后改为教室、宿舍等。
礼堂在现校本部中段,额题“毓英礼堂”,上款“1937年”,下款“旅菲校友建”、内一巨匾,镌“英彦云兴”四个金字,是1941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应旅菲校友之请为毓英五十周年题赠的。
此外有操场一个,地点在现校本部前面。可同时供两场排球、一场篮球、一场小足球活动及跳高跳远之用。另有水泥篮球场一个,主要供校队练习及对外比赛之用。
1948年办初中,拆去旧校及礼堂,改建校本部。原计划建三层,当时只建成底层。
(四)教师
毓英的教师,水平一般并不算高,但在许志泽校长(教龄39年)认真办学,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大都比较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在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之交,多数教师是当时当局认为“不合格”的,但他们的绝大多数却都能胜任教学,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教师大部分是校友。这些人,有的是简师班、初中班或汉文班毕业的,有的是小学毕业后升学其他学校的,也有的只是小学毕业的。他们受业时,受过学校熏陶,做了教师,就按照母校的传统,行所自然;少数外来的教师,也大多能“入校随俗”。因此,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要求严格,以身作则,蔚然成为一种校风,代代相传不替。
教师一律住宿,即使家住本街的也不例外。这样,比较能专心于教学与进修,也便于随时关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毓英的教师,教学工作都比较繁重,但自学进修的风气却相当浓厚。一般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与情趣。有的做诗作画练字,有的学弹风琴、参加教会唱诗班,有的学照像,有的钻研医学,有的醉心话剧、体育,有的从事文艺习作,有的潜心宗教修养献身业余传道,等等。这样,精神生活就比较充实,有其它不良嗜好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人不会抽烟、喝酒,未曾听说有赌博的。
有一段时间,地方不安定,民军混战,农村械斗,夜袭抢劫,人心惶惶。学校虽不卷入斗争之中,但为了住宿的百余名学生,教师曾经轮值守夜,使他们能够安心睡眠好好休息。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它反映的一种师生关系,似尚值得一提。
学生大多住宿,教师教书,也要管生活。当时叫做“教书又教人”。学生有病,教师就给照顾,象护士。学生有心事,教师就给安慰。有一个初三年的学生,深沪人,母亲病逝了,他回来学校,每到日暮黄昏,就在宿舍里啜泣。教师去与他叙谈,带他到学校附近散步,让他受创的幼小心灵感到一点点温暖与安慰。虽然有时谈着谈着,就突然放声哭了起来,但比起那独自一在宿舍里细声啜泣时,心情似乎不那么沉重了。这时,教师就象母亲。学生有了过失,调皮了,捣蛋了,教师也会恼火,还会动体刑,打手心。那时就兴打手心,学生怕,但不怨;家长赞成。老话说是“教不严,师之情”;又说是“严师出高徒”、这不一定对,但当时是那么说的,也那么做了。
(五)生源
学校管教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远近慕名负笈来学的人逐有增加。学生来源,遍及晋江南部许多村镇。现在的金井公社所属各村,几乎都有学生来读。本县深沪、龙湖、英林、石狮、罗山、永宁、祥芝、蚶江、永和、安海、东石、内坑等公社的若干村镇;南安县水头、石井、莲河,同安县马巷等少数村镇;以及惠安、金门、厦鼓等个别地方也有学生来读。此外,还有来自海外的学生,如暹罗、安南、缅甸、新加坡、马来亚、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侨子弟。据说,在菲律宾,青年就业,如果持有毓英毕业证书的就比较容易。
一所小学,生源如此广泛,也可算是一个特色。
(六)校歌·《思毓英》
校歌:
毓英学校我慈母,谆谆循循诱导我;
天生我,地养我,慈母学校智与我。
德智体群尽提倡,勤朴诚毅为准则。
我敬颂慈母学校,地久与天长;
我敬颂慈母学校,万岁万万岁。
《思毓英》,这是抗战期间常唱的一支歌:
思毓英我同窗益友,金石胶漆亲,
切磋琢磨,数年聚首,携手常谈心:
预备我身心,为祖国,无论境遇变迁,
牺牲自己,求人幸福,把我当祭献!
(七)学制
毓英学校,总的来说是以小学为主,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有时是三年)。但随着形势发展,设施屡次变更,学制常有改换。起初是义塾,后来称学堂、学校,还称过书院,等等。中间几度附设简师班、初中班、汉文班、幼稚园、民众夜校。三十年代中期以前,男女不同校,另有女学部。抗战期间,设了两个分校:湖厝的毓英二校,下寮的毓英三校。分校均为初小,设主任。1948年办初中,称毓英中学;小学称毓英中学小学部,设主任。1952年秋接办公立,中小学分开,分别称晋江第三中学,晋江县金井小学。
(八)课程·教学设备
三十年代中期以前,所设课程除与一般小学大体相似外,还增设不少课程,主要如下。
①英文。早期初三始业,后改为高一始业,到三十年代中期停修。
②古文。内容繁杂,除中华书局《新中学初级古文读本》外,还有古文精言、古文析义、四书五经、左传渚子、唐诗三百首、东莱博议、幼学琼林、秋水轩尺牍、闽侨尺牍以及随时选印的单篇诗文,包括达摩大师的《易筋论》等方外文章。这些课程不是固定修的,而是不时更换的。
③珠算。初三始业。
④器乐。有军乐、风琴、弦乐、管乐、口琴以及小提琴等,高一起每人选修一至二种。
⑤“白话”。用拉丁字母拼写闽南话的一种拼音文字(厦门圣教书局出版)。
⑥书法。有大小楷。高年级还有行草隶篆,每人修选一项。大楷及行草等,每周十六页,分四次交。小楷每周一百圈。
早期课本,大都自编,交由泉州或厦门印刷出版。三十年代初期自编课本尚有《启悟》《自然》,《闽侨尺牍》等几种。
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充实。有足够教学应用的全套教学仪器;一般图书杂志外,还有两套小学生文库。
(九)“完明制”
“完明制”,是毓英的一个创举,也是毓英的一大特色。
每天所上功课,都要考查。及格的,登记在“完明表”上;不及格的要补,一直补到及格。
每天早饭后及晚自修,有两个补习时间,叫做“留校”。留校时间,学生都要在教室里,不及格的要补,及格的要自习。此外,还有清晨、午饭后、下午课后及晚自修后四个补习时间,叫做“特留”。特留时间,不及格次数较多的学生参加,人数一般不多,常集中在一个教室。
星期六下午不上课。全星期功课都及格的班主任发给“完明证”,可请假回家。未完明的,仍须“留校”。留校时间有星期六下午、晚上,星期日清晨、下午及晚上。
经过“留校”、“特留”之后,仍然会有少数或个别人不能完明的,则指定其减修一科至二科,叫做读“附班”。附班生减修的科目在假期补习考查及格后,可转读正班或升级;否则,仍读附班或留级。留级生,已修过而成绩优异的学科可免重修,以便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其他学科。
“留校”由班主任或科任督课;“特留”由校长自己(有时指定教师)督课。
(十)学习·生活及其它
学校情况,略如上述。这里将一些零碎事项,综合补述如下。
学校没有主科次科之分,但做法上却有主次之实。到三十年代初期,学期考试记分还不是每科都用百分制,如算术是200分,唱歌是50分,等等。
各科成绩以满规定分数的四分之三为及格,如算术是150分及格。
升留级办法比较灵活。学期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跳级,如高一上的可以跳升高二下,等等。又如“附班”制,也是一例。
常常举行书法、珠算、作文、演说等比赛,优秀的有奖。较常是发奖品,有时也发奖金。奖金不发现金,而发奖金券,可抵交学膳费。一度曾将优秀的书法、作文、图画连同作者的小像拍成照片,作为师友互相馈赠或贺年的礼品。
学生要讲普通话(初小限在课室内)。如讲土话被老师发现要罚钱,讲一次罚一个铜板,还要负责罚其他讲土话的人若干个。
重视体育文娱活动。学生早晨起来,就到新校水泥桌上取了自己的名签,带着书本,沿着公路跑步北上(快慢自己掌握),到第三座桥的桥头,将名签交与校长(有时是教师),然后漫步早读返校。下午课后要参加一项体育活动。有时早饭后也有排球练习或比赛。毓英排球颇有名气,曾多次胜过泉州、鼓浪屿、南安菊江、永春等地的中小学。文化生活相当活跃,每学期常举行几次游艺会,歌咏会,演讲会等等。
学生从初三起一般都要住宿,以便于管教,而较能专心学习。所带零用钱,均须寄存学校保管,要用按时支取。学生不准买零食;不准抽烟、赌博、看戏,上街要请假。
侨乡社会风气,一般比较讲究穿着。毓英师生却都比较朴素。教师一般是蓝布长衫黑布鞋;学生一律穿布制校服(东石布)。
重视学生的清洁卫生与作人的风度,养成习惯。每星期有两次“验体”,检查学生的身体,包括头发、牙齿、指甲、衣着等项。考试用纸,要求整洁,有破损染污的,其卷往往作废。学用品要求放置固定的地方;手帕、草纸要求放在固定的裤袋。上课、聚会时不随便出入;出入课室、会场要求轻步徐行,保持安静。教师以身作则,也随时检查学生。学生不按照要求做的,就会反复受到批评。为了省麻烦,他们一般都能注意按照要求养成习惯。这些虽属于生活细节,但对一个人的成长似也不无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每日上课前的半小时“朝会”,有例行的宗教仪式:吟诗、祈祷、讲经。讲经有时换讲时事、讲德育故事,有一段时间是讲《爱的教育》。三餐饭前唱《谢饭歌》。星期日到礼拜堂礼拜,下午参加“主日学”。
学校日杂工作,多由高年级学生轮值,如点汽灯、管时等等。管时包括起床、体育活动、上下课、集会、吃饭、熄灯等。起床及体育活动吹号,其它敲钟。
抗战时,学生在校园垦地种菜,以补充副食。
(十一)结束语
毓英是教会创办的学校,但与一般教会学校不尽相同。她是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不是外国人办的学校,没有接受过外国人的钱,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之下。
她受了教会一定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看法与做法。她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办学措施,按照当时的认识,改进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人才。
金井一带早期乡村小学教师,不少是毓英毕业的。当时大都一人一校,或夫妻两人共一校。这些教师,大都仿照毓英的精神办学。
毓英学生的学业和体育,一般都比较好。旧校教师楼和新校走廊各悬一匾,镌“戛戛独造”、“宏中肆外”,是前清或民初获得的奖品。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中期,有几届毕业会考,都取得了全县第一名。有两届,全县个人总分一至五名、一至八名都是毓英的学生。当时毓英毕业生,可以由学校保送,不必考试直接升入泉州几所公私立中学。他们在中学的成绩,也往往名列前茅,受到学校当局和教师的重视。
学校重视书法,新校的木架上和水泥桌上,经常放置方砖、水盂、毛笔,让学生课余吊腕练字。学生写字一般都比较好,有少数几位对书法艺术的造诣还相当深,在地方及华侨社会都受到重视。旅菲校友会开年会时,还常举行校友书法观摩展览,受到华侨界的称许。
毓英师生,有爱祖国、爱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曾与远道来校参加四十周年校庆的永春育贤中学师生(育贤校长是毓英校友),配合编演讽世话剧《醉生梦死》,并下乡宣传抵制日货。上海《生活》周刊发动献金劳军时,师生自己献金外,还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劝募,先后汇款多次托《生活》转寄绥远前线慰问战士。国共合作抗日初期,就把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板画像,放大起来张挂在礼堂里。还从《救亡日报》等报刊上选印大量短文短诗,作为对学生进行抗战救亡教育的补充教材。在校师生组织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街头剧、活报剧,如《放下你的鞭子》,等等;并先后公演几次大型话剧,如《魔窟》、《岳飞之死》、《麒麟寨》,等等。一度组织“晨呼队”,每日破晓,上街呼口号、唱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等。抗战周年,发动地方各界人士在公路交叉点建立了一座雄伟、庄严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海内外校友则纷纷投身戎伍,浴血奋战;其中有的就在本地参加地下党活动,或由海外转道前往皖南、陕北以后直接参加了解放战争。
毓英校友,遍布海内外,对祖国、对侨居地人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之中不少人已经成为著名的实业家,也有些学者、专家、教授、宗教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海外的校友,欧美各国有一些,较多的是日本和东南亚诸国,而以菲律宾为最多。他们有爱祖国、爱家乡、爱母校的优良传统。“旅菲金井毓英学校校友会”,在华侨社会,历史悠久,人数较多,声望较高,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他们对母校多有深厚的感情,开会时先唱校歌,追思在母校时的生活情况,成为一种传统。爱母校,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个具体表现。他们热切盼望母校、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为此作出了和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