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余戏剧活动
在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安海留外学生黄福琳、吴学泽、王光能、郑湘潭等人,乘暑假回乡机会,发起组织剧社宣传爱国运动,获得各学校、社团一些爱好戏剧音乐的教师和职工涌跃参加,成立“维新剧社”,在安海奎光阁礼堂演出《可怜春闺梦里人》、《万众一心》等新剧。当时叫做“文明戏”这是安海各界业余戏剧活动的开端,时间是1922年秋初。
当时一般人的封建思想意识还相当浓厚,认为演戏是下贱的职业,男扮女装的旦角更是可耻的丑事。因此演出之前,碰到很大阻力。首先是家长群起反对,不让儿子参加,更不允许扮演旦角。排练时,所有演员都受到父母的严厉训斥,有的在排练被场抓回去,有的甚至被鞭打,禁止出门;有的索性不回家,或回家较闹,弄得父母没有办法。外来阻力,经过说服、反抗,已经消除;倒是旦角问题,还在演员中推来却去,不得解决。最后,是几个发起人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旦角全包下来,才得胜利演出。虽然还有些人在唾骂“无耻”,鄙视“下贱”;但大多数观众却感到新鲜有趣,有受到剧情感动的,还给予好评。
此后几年间,安海各学校和社团也陆续开展了戏剧活动,如养正、培基、俭德等小学都配合校友演出大型小型的话剧、歌剧,如《白村咽声》、《孔雀东南飞》、《大破棺》、《女婿》,等等。还有社团组织的“甲子剧社”、“励群剧社”等的演出;接着应运而起的舞蹈、小舞剧、小歌剧等,也在进化、培淑两女校和培基、养正等小学与观众见面。当时大型戏剧的旦角,仍是男扮女装,但已没有初次上演时那样的阻力与骂名了。这是戏剧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930年,泉安汽车路公司职工俱乐部组织京剧“行云票房”,聘请退休老伶教演京剧。翌年,社会上也先后组织了“天籁票房”、“潇湘票房”;进化女学一些高年级学生也组织了“进化小票房”,学唱小戏。不久,养正小学也聘请老票友教学大型京剧。这时,京剧唱腔逐渐受到安海戏曲爱好者的欢迎,几次京剧演出,场场满座。行云票房演出了《黄鹤楼》、《黄金台》、《探阴山》、《八义图》等;养正小学也演出了《黄鹤楼》等剧;进化女学得到行云票房的协助,也插演了一出改良京剧《读书救国》(新编独幕剧)。当时,厦门、泉州、青阳、石狮等处都有票房,各票房声气相通,票友们也常往来交流演唱经验。如厦门名票陈湘潭,泉州名票王友窗等人,都曾来安海串演《空城计》和《武家坡》等剧。这是泉厦京剧运动的全盛时期,安海也颇有名色。
(二)救亡运动
1937年芦沟桥事件爆发后,全国人民热烈掀起了救亡运动。安海虽然是一个小市镇,未曾遭受敌人炮火直接袭击,但地处沿海前线,面对着被敌占领的金厦两岛,经常被敌机轰炸威胁,自1938年起,敌机数次轰炸扫射安海市区的五里桥、码头天妃宫、养正小学、广泉巷、施厝五房等地,杀死我同胞,破坏民房、建筑物。人人敌忾同仇。
安海各界群众,热烈组织抗敌后援会,献金献物支援前线。实行抗敌总动员,组织防空队、救护队、宣传队,举行防空演习,开防空洞,设防空哨警报台,以及发动抗日示威游行。
全面开展救亡宣传工作后,各校师生纷纷组织抗敌宣传队、歌咏队、抗敌剧团等,经常分头在街头、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活动,并下乡化装巡回宣传,演出抗敌短剧。各校歌咏团,经常在市区公共场所或各自校园内举行大合唱,如《黄河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等。每天黎明,各校教师率领学生,分组到各该区域范围的街巷居民区,巡回歌唱抗敌歌曲,呼口号,称为“救亡晨呼”。各校还与卫生部门(包括私人医生)联合举办妇女识字班、学习战时防空防毒常识、救护常识等。
各学校和社团等都大搞戏、歌舞活动。各校联合成立的大型剧团,有“二区抗敌后援会剧团”,即“二抗剧团”,是铸英、俭德、中心的师生联合组织的;“养小抗敌剧团”,是培基、西隅、养小联合组织的;“养中剧团”,是养中师生、校友组织的。此外还有“七七剧社”、“轰轰剧社”等。各剧团经常分别在街头及农村集墟化装演出。演出剧目有《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张老儿从军》等等。大型剧目也经常在公共场所、戏院或各自校园演出,二抗剧团演出《阿Q正传》、《牛头岑》等剧;养小剧团演出《凰凤城》、《麒麟寨》、《蔡金花》等剧;养中剧团演出大型歌剧《军民进行曲》等。此外还演出了《铁蹄下的歌女》、《三江火》、《夜光杯》、《上前线》、《木兰从军》、《铁马金戈》、《计捉汉奸》等等。养小剧团除经常在二区辖内各乡巡回演出外,还前往石狮、泉州、漳州等地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漳泉地区。剧团之间,为了提高演出水平与宣传效果,每次公演,各兄弟剧团所有成员都认真观摩,在《泉州日报》公开刊出剧评。因此安海剧运大兴,闻名全省。
安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与共产党在运动中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如“二抗剧团”团歌的歌词,就是地下党员郑家玄烈士作的,附录如下,借作纪念:
生活在苦难的年代
体验着历史的悲衷
我们在烽火中成长
我们活跃在南中国的边涯
投进时代的洪流
献身反侵略的战斗
把生命付予被摧残的土地
更毁弃了封建的腐污,走出象牙之塔
朝光明胜利进军
舞台,我们的摇篮
舞台,我们的丘坟
(三)解放后的剧运
解放后,安海又鼓起戏剧运动高潮。由于解放军三十一军文工团演出盛况的影响,各学校、机关、社团等,都忙着找剧本,选角色,准备大演剧。文工团的解放军同志大力协助,热情指导,多种多样的戏剧、舞蹈很快地在戏院,在学校,和其他广场的舞台和观众见面。养中和养小、培基、中心、俭德等学校,演出了《钢骨铁筋》、《爱国者》、《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牛永贵挂彩》、《兄妹开荒》、《全家忙》……。还有各街街政、救火队、搬运工会、竹器厂、安东剧团……,也演出《柳树开》、《刘胡兰》、《春雷》、《工作组下乡》、《小女婿》、《英台山伯》(古装戏)、……。时间长久,剧目繁多,不能尽举。
解放以来,戏剧、舞蹈和各种曲艺,普遍受到党的重视、哺育、扶持和推动,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造就出来的艺人,真象雨后春笋。不仅梨园、高甲等剧团的演员很多是安海人;担任编导、音乐和舞台美术等的专业人员也不少是安海人;再如木偶剧团、省歌舞团……,历来也有一些安海人参加。由此可见安海各界的业余戏剧活动是作出了一些成绩的。
(本篇根据郑剑雄《安海各界业余戏剧活动发展概况》和林华居《在抗日战争中安海救亡运动的回忆》两稿综合编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