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县医院院史概述(续前)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九四九年四、五月的一个傍晚,有四个讲莆田语的厦大学生来院投宿。第二天清早离开前,向院门口的水井投下一包东西,被对面一户姓叶的看见,向院里反映,当即打捞出一捆书藉约五斤左右,围观的人瞬时瓜分了,笔者也拿到三本(其中一本铅印的新民主主义论。两本油印本,即:反对自由主义等几篇综合本;另一本是关于辽沈战役的情况并附有地图说明)。当天中午,张超(时晋江专署专员)通知林应棠去当面查问,要林应棠追究这一事件。那时住宿在院里的单身汉都很紧张,不敢开口,各人暗自将书籍烧了。 7月间,每天早上开门,都发现从门缝里塞进“约法三章”的传单,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有个别人提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主张把药品材料库里的蚊帐布与布类等分掉,各走各的。笔者当时与姚梦庄共同经管药库。由于多次看到约法三章,深知经管人的责任重大。吴爱月也认为不能分,不要上当。在我们的异议下,保住了药库的全部财产未受损失。 12月,美蒋飞机轰炸泉州,在卫生院后门的三点水右侧高等法院一棵树上,及前面的镇抚巷各扔下一颗炸弹。同时飞机在空中盘旋,针对南门顺济桥下的船只进行反复俯冲扫射,受伤10多人,卫生院派姚梦庄、林双法两人赶赴现场进行包扎急救,由于表现勇敢、沉着,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赞扬,翌日并在泉州日报上专题报道表扬。 一九五○年,2月28日,县人民政府秘书室电话通知:罗溪的山顶发生鼠疫,院长林世清亲自带领林双法、刘锦棠、张育鉴、刘学尧等五人携带药械,当天赶赴疫区,配合当地区公所下乡干部与社会开业医生,开展卫生大扫除,灭鼠灭蚤,就地诊治现症病人,全面开展预防注射鼠疫疫苗等综合性措施,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苦干,控制了疫情,没有发现续发病例后才返回单位。 4月4日,惠安的土寨发生鼠疫,晋江县卫生院奉命派人支援。当日派林世清、林双法、刘锦棠等三人,直接前往土寨区公所报到。并立即投入防治工作,约一周后疫情控制,支援的人员先行撤回。 7月17日,厦门检疫所在泉州新桥头成立晋江分站,执行检疫业务。10月9日,晋江分站迁至泉州中山南路办公。 接管后的卫生院,仅能处理常见病的一般门诊与外出接生工作,没有设备病床。防疫工作主要培训农村种痘员,开展普种牛痘以及鼠疫、霍乱、伤寒等预防接种。12月20日至28日培训种痘员一班共52人,吸收小学教师与社会青年中的积极分子。如当时的石狮小学黄河琪、茂峰完小柯碧华、紫峰完小柯炳南,可慕校长陈养德、鹏珠初小吴继平,锦霞完小林文谈等均参加过种痘员培训。1951年初,又培训种痘员六班共104人参加。由于连续两年开展全县性的普种牛痘工作(1950年接种218201人,1951年接种316031人),晋江县最后一例天花病人发生于1951年5月,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生,天花从此被消灭了。 成立晋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推选陈凤仪为第一届主任委员。1951年县市划分,县卫协又重新组织,当时全县会员535人,各区设分会,最初设14个分会,以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共成立20个分会,推选苏鸿树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1952年8月,三、五反运动后人事有所变动推选黄英才为第二、三届主任委员,周明福为第四届主任委员。以后几届均连任主委。 1958年,由于大跃进,社会上卫生工作者均统一安排到各公社保健院工作,卫协活动停止。 1962年11月2日,在晋江县人民委员会会议室召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复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县卫生局副局长柯贤苏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县医院周明福,县防保站杜安人,县中医研究所骆安邦、安海医院吕俊烈、黄英才(请假),石狮医院周志强,杨洛育以及各公社保健院长共28人出席会议,推选周明福为第七届卫协主任委员。 1966年“文革”时,被通知停止活动。 1982年又再重新组织县卫协会。县卫协会配备五名专职干部,列入国家编制,由王家庄担任县卫协主席,并在石狮成立卫协分会,其他各公社成立卫协小组。 一九五一年年初,增设第一区卫生所,由于战备需要,准备作为战时收容包扎所,南下干部有小孩保母拖累的先疏散到罗溪,因而在罗溪设卫生所、所址设在罗溪底碧山乡赖厝街赖氏宗祠,卫生院派赵培智、姚梦庄为该所负责人,至1958年冬卫生所撤并。 在此同时恢复三区卫生所,该所原主任郑平元,因某种原因涉嫌,被人民政府扣押,卫生所有一段时间关闭,当时由于战备需要,县卫生院主要药品物资运往河市,在河市的楼下村借用一民房作为卫生院的后方仓库,并派吴景元同志为该所负责人,到河市卫生所开展工作并兼顾卫生院转移的物资。 成立泉州市,元旦开始县市分开,晋江县迁移到青阳,卫生院于4月15日迁来青阳,迁院时全院的药品、器材、家具、办公桌椅,病床,布类等概由全院工作人员借用式辆手推车,每天拉两趟,用三天时间全部搬运完毕,参加搬运的本院职工,没领补贴,公家没开支迁院经费,就把整个卫生院搬到青阳莲屿乡下行张村,借用侨属张荣华的家作院址。当时房东热情慷慨,自己仅留一个房间住宿,将整座楼房无偿地借给卫生院使用,而且又义务帮助临时搭棚做厨房,挖厕所,由于房间不够使用,拥挤得无法开展工作,旋于4月底又迁移到田洋村庄银来的一座新建三层楼房。当时底层的地面尚未平整,房间亦未分隔,整座是四面壁左右两扇边门,大门的门扇尚未按上,当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立即平地铺砖,买杉隔房,五月份就恢复正常门诊,并收容产妇住院分娩。 5月,美蒋飞机经常空袭扰攘,飞机经过的地区发现有传单和可疑的昆虫,常见的有跳蚤、苍蝇、蜘蛛。如四区的宝山乡,十三区的石狮镇,十四区的莲埭乡、伍堡乡、锦林乡,十五区的青山乡都有发现过可疑的昆虫:有的地区还发现生物炸弹,俗称细菌弹。当时卫生院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常驻县防空指挥部,指挥部与各区的防空观察小组保持24小时值班联系,一获报告,卫生院即派出医务人员赶赴现场,投入并指导当地民兵进行扑灭。各区都组织有扑打队,全县共组织352队,有7612人参加扑打队,这些扑打队对当时灭狗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当时天津、上海发生狂犬病,中央号召全国开展灭狗运动)。 7月,成立晋江县中医学会,第一、二届执委会推选赵正山为主任委员,第三、四届推选庄世德为主任委员,全县二十个区相继成立分会。 8月,十五区梅港组织联合诊所,共五人组成,其中有中、西医、护士、助产士、财务各一人。是本县第一个开始组织的联合诊所。随后又成立了龟湖、马甲、紫峰等三个联合诊所。1952年共发展到12所;1953年由于安海的中医联合诊所,石狮的五星联合诊所组织不建全,开办不到三个月,入不敷出而垮后,只剩1所;1954年有13所;1955年有14所;1956年有38所;1957年有35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联合诊所全部并入保健院。石狮联合妇幼保健站1951年建立,于1957年并入石狮联合医院。 10月,由于朝鲜战争升级,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急需一批医务人员随军服务,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掀起了积极报名参加国防卫生建设,县人民政府召开一次西医座谈会,由县文教科科长何绍先主持,在县卫生院召开这次座谈会,全县出席西医座谈会的共93人,从27至31日经过四天的座谈讨论,有26位医务工作者报名参加国防卫生工作,其中有(按当时照片从前排到后排,从左向右顺序):王仲甫、蔡友全、蔡广文、杨洛肓、吕俊烈、王庆祥、周惠民、周明福、杜安人、陈雪峰、刘逢时、吴伟、张皆敬、王则景、王沧海、许建义、王新民、郑锦文、张性初、黄仕桢、陈文远。(时隔34年,因相片辩认不出,尚有五名暂缺。)并积极做好准备,待命听从政府通知;有骆碧等30名报名参加公立卫生医疗机构工作;有37名表示愿意在地方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只有少数人吸收参加县卫生院工作。 11月,开办县中医进修班一期,共有34人参加进修,以不脱产参加学习,每天晚上学习2小时,经费由学员个人负担,原定为期6个月,后因“五反”运动,于52年2月提前结束;第二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办,于52年9月开班,有30人参加,为期3个月。 改选旧产婆(使用旧法接生的农村妇女)两期,每期10天,对象为35岁左右的旧产婆。第一期在卫生院培训22人,从51年12月4日至13日开班;第二期在石狮礼拜堂培训24人,从51年12月26日至翌年1月5日。以林丽芬、姚秀英、吕纯碧三位助产士为主,自编、自印、接生员讲义,对全县所有旧产婆进行调查摸底,分期分批进行短期培训。 12月,全院人员集中参加镇反运动学习。 一九五二年“镇反”运动学习结束,紧接转向参加“三反”(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反对浪费)运动。直至6月份,除了炊事员、工友各一人不参加学习外,全院工作人员包括罗溪、河市、法石、安海、石狮等五个卫生所全部停止办公集中在卫生院学习,县人民政府派出李生地、杨震、李佩瑜等三位同志为“打虎队”,进驻卫生院领导“三反”运动。运动初期,学习中央组织部安子文的报告(书面文件),继则进入自我检查交代。互相检举揭发批判。经过内查外调,基本上认为无重大问题,结合自我检查批判,提高了认识后,分期分批解放了。到六月底运动己全部澄清后,查出一人杨胜辉,由私人关系叫进卫生所,没有办组织手续,而且认为其本人历史较复杂,运动结束时随即介绍其返回原籍惠安县。其他参加三反运动的人,多属认识问题,均不论处。至于运动中自认为属于贪污范围折价交公的款项,经过讨论分析与运动领导组研究决定,区分出不属贪污的部份,由卫生院退赃小组(由洪淑娥助产士具体负责)办理倒退手续。 虽然运动中出现过左,而善后处理妥当,无明显伤痕。 4月,省分配邹振兴来院任检验士,卫生院开始建立检验室。 5月间,获报美蒋飞机在姑嫂塔山脚空投一批武装特务,县委派县副检察长任家德同志负责指挥围剿,卫生院派林双法同志配合战地救护工作,×日凌晨三点,组织当地民兵从姑嫂塔山下四周包围,参加围剿的民兵统一以左手臂束白毛巾为记,从山下往山上边搜索边缩小包围圈,拂晓到达塔下时,发现山洞里有新铺的稻草,有吃过的空罐头,烟头,擦过的火柴梗等,现场分析可能匪特获讯后分散潜逃,致使扑空而回。 5月16日,全县开展鼠疫活菌苗预防注射,动员医务人员114人参动,原计划注射43万人,后经各医务人员的努力,共接种435923人。 6月份开始收容住院产妇来院分娩。 6月底,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科,此后有关卫生行政工作,卫生院逐步转交给卫生科办理,首任卫生科长黄吉星,仅一个多月就调离,再任韦山为副科长,也仅仅一个月左右又更换杨震为副科长,科员有吴爱月,王彤、陈江成等4人。 7月3日,县人民政府从报名参加国防卫生建设人员中,首批吸收周明福、王庆祥、吕俊烈等三人为卫生院医师。同月,县人民政府正式转来行政介绍信,将原军代表綦继舟同志的职别改为科员,仍为驻卫生院负责人。 8月,选送林丽芬助产士到南京妇幼师资培训班学习一年;选送蔡淑敏护士,施秀纯助产士到晋江地区第一医院助理医师培训班学习一年,这是第一批享受在职带薪培训的。 10月15日,福建省卫生厅召开第四届全省卫生行政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公费医疗实施办法。晋江县出席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綦继舟,林双法、林摩西、方玉铭、姚梦庄、吴绍林等6人。 10月,在下行张村白毫奄左前方征用农地9亩3分多,基建门诊、病房各一座,原计划要建三层楼房,先盖底层。11月破土动工,当时选择在下行建院的原因有:1、靠近公路,交通方便,有利于伤病员的送转;2、院址南面有10多株大榕树,北面有一株大榕树,有自然绿化环境;3、院址整个范围都是农地而且也是原宅地,没有拆迁民房的麻烦。 11月筹备成立第十八区卫生所,所址设在英林村洪氏宗祠,先后由庄建辉、兰旭盛负责,在1958年冬卫生所撤并。 11月26日县人事科介绍部队转业回乡,原在部队负责文书工作的邱刊成同志来院工作,邱是县卫生院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当时与县人民政府同一个支部,直到1961年县委组织部派伍长俊来院担任书记后,县医院才开始建立党支部。 11月15日至12月15日,组织巡回医疗队,除了罗溪、马甲、河市外,以各区卫协会会员为主干,组织17个巡回医疗队,再从医务人员较多的青阳、安海、石狮三个区抽出部分医务人员支援罗溪、马甲、河市。共初诊15476人,复诊3244人次。其中优免烈军属411人,贫病减免1739人老区减免175人,其他102人。在巡回医疗中,罗溪的后溪生产队九曲村的群众,一次交来自毙鼠7只,经巡回医疗队林俊德医生亲自到发现地点又搜集5只,经解剖后用肝脏涂片美兰染色镜检,有4只检出鼠疫杆菌双极体,巡回医疗队立即汇报卫生院转报鼠防站进行灭鼠灭蚤,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杜绝了一次很有可能发生的鼠疫流行。 一九五三年3月6日,县人民政府任周明福为院长,林双法为总务股长,吕俊烈为医疗预防股长,杜安人为防疫保健股长。这是接管后第一次正式成套任命的领导班子,在此之前,均由綦继舟以军代表与文教科员的身份主持卫生院全盘工作的,新班子确定后,綦继舟调任德化县卫生院任院长。 组织院务管理委员会,院长为主任委员,总务、医疗预防、防疫保健股长为当然委员,以上4人为常务委员,再从护士中、勤杂人员中、住院病人中各推选出一人参加院务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每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院务委员每月召开一次,有关全院的重大事项,均通过院务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然后交由院长执行。工会与团组织起带头保证作用。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消灭鼠疫,列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自1953年至1965年,每年春季对老疫区和重点地区进行春防灭蚤工作,以及疫源探索,每年对重点地区的检鼠检蚤,发现自毙鼠及时检验,结果自1952年起消灭了人间鼠疫。1955年以后历经检查鼠间鼠疫均无发现。 4月1日开始试行公费医疗,先在县直机关单位及县所在地八区公所,公立中小学教员。安海和石狮(即十、十三区)由当地卫生所负责试行。6月份进行总结,进一步扩大公费医疗地区12月起打破指定单位医疗,凡持公费医疗证者均可在全县范围内免费就诊。 4月迁进新建的院址,从田洋村搬进下行张村新建的院址,搬院时同样也是全院人员齐动手,全靠手推车搬运全院的物资家具等。 5月1日新院恢复收容住院病人,初开始收容的病人,多数是享受公费医疗的国家工作人员。7月份以后才逐渐有群众来住院。当时病房护士只有陈丽华一人,24小时负责制,而且连续坚持近半年。 7月从地区第二医院调来李秀英同志,她是解放后来院工作的第一任护士长,也是院里第一个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9月7日,县人事科介绍来原十三区区委书记陈暖福同志为县卫生科科长兼县卫生院副院长,在院里办公。这是解放后组织上派来的第一任行政副院长,也是第一个党员领导干部。 秋,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建一座平屋六间,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各分一半。保健站靠东,卫生院靠西的三间作为产房。收容住院产妇。 11月,派骆碧医师到地区第二医院进修外科3个月。 一九五四年4月,增建后座病房一座,基建面积311.22平方米,基建经费由本县公费医疗节余项下开支。 5月,工友丁则煌,利用出纳托其到银行汇款的机会进行贪污。案发后被县人民法院以(54晋法刑308号判决:盗窃国家资材丁则煌有期徒刑三年,从1954年5月20日至1957年5月19日。 增设麻风门诊部。1954-57年门诊555人男401人、女54人)。1958年先后举办麻风防治培训班两期。各区附设麻风门诊部20个,并对全县麻风病人进行调查摸底。全县223个乡镇除了四个乡镇未发现麻风病人外,共发现现症麻风病人1117人。分布如下:罗溪男8人女1人;河市男40人女19人;池店男169人女60人;内坑男45人女15人;莲塘男147人女53人;栖梧男180人女65人东石男68人女5人;金井男180人女52人;石狮男17人女9人;安海男27人女9人;青阳男25人女3人。合计男846人女271人。1958年11月在双阳成立麻风村,收容现症病人77人。1960年9月成立晋江县麻风防治站。 9月,选送邹振兴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离职带薪学习五年。 11月,县人事科介绍吴爱月来院任副院长。原副院长陈暖福调离。 一九五五年5月,抽出5人参加4582工地的卫生医疗工作;9月抽出3人参加鹰厦铁路工地;10月抽出6人参加7182工地,4人到金鸡水利工地,先后共抽出18名医务人员支援工地建设。 9月11日23点,敌人从金门炮击,并以兵舰掩护登陆艇,从金井的山海乡登陆。卫生院接到通知后即派出外科医师骆碧,护士7人,行政人员2人,乘4582工地救护车赶赴前线抢救,共处理重伤员4人,轻伤员3人,小伤数人。 9月14日,县人事科介绍左成志来院为副院长,原副院长吴爱月调离。10月31日,重新任命左成志为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卫生院副院长。 下半年建立手术室后,开展包茎手术29例,鞘膜积液7例;兰尾切除12例。疝气修补10例,其它小型手术855例。中型手术由生疏到熟练。妇产科开展刮宫。 一九五六年建麻风门诊部与放射科一座,建筑面积为240平方米,基建经费仍由公费医疗节余项下开支。 8月,选送苏文豹、魏炳煌、黄连升、郭玉辉、吴孔远、董秀卿等6人到福州医士学校学习:陈美英、叶容平、宫淑芳等3人到省助产学校学习;许志许到省卫校学习。这10人均享受调干学习待遇。 9月,原《晋江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接省卫生厅通知更改为《晋江县医院》。同月增设中医科,并附设针灸室。 11月,增设放射科,同时开展胸部透视计744人次,拍片42人次。 外科开展第一例胃次全截除术。妇产科开展剖腹取子3例,以及子宫修补术多例。 一九五七年年初,派杜安人医师到晋江地区第一医院进修放射科三个月;派林摩西医师到福卅省立医院进修内科一年。 病房护理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 外科继续开展胃次全截除3例,并开始做肠梗阻手术。 增设制药室,并自炼中药38种,自制注射剂多种。 从1952年开始,每年冬季都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缺医少药的偏僻山区进行巡回医疗,今年10月26日至11月22日,由县卫生局调配人员,组成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巡回医疗队,县医院骆碧医师领队,成员有张淑銮护士,以及县防疫站蔡冬青,河市卫生所庄建辉,马甲卫生所朱美香等5人。到新告乡的水磨、厝斗;四方乡的坑头、坑边;梅山乡的山边,洋坑;鹏云乡的尾井,共诊治老区群众720人次;少数民族群众171人次。其中优免529人,血液镜检84人,粪便镜检445人。 一九五八年门诊增设牙科。病房开展尸体病理解剖3人。检验室从四大常规开始增加肝功能生化部分。药房建立中药合剂协定处方32种。制药室炼出精品黄连素等注射剂10种,以及糖浆、流浸膏等多种。 4月,以县医院为主,创办晋江县卫生学校及晋江县中医学校,由院长周明福兼校长,蔡标准为副校长,骆安邦为教务主任。教师由县医院各科医师兼教,招生119名,1959年又招收126名到1960年底先后毕业的医士班两班共49名;中医士班一班36名;护士一班30名,共毕业分配115名,其余的学生由于县卫生学校奉命停办而解散回家。 培训救护队一班,为期七天,共有257人参加学习。 送陈丽华、陈心纹两位护士到省医学院进修工矿卫生;张淑銮护士到泉州医专进修助理医师;9月送殷如春医生到福建医学院学习,后因健康原因于1960年自动申请退学。 11月,施秀纯医师、施淑瑄助产士等两位出席福建省社会主义建设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大会一九五九年充实设备,增设显微镜一台,万能手术床一架,立式无影灯一架,高压炉一个,保温箱一个,设置中药生药柜等。 全院医护人员技术革新210件,其中选送到省5件,有不少应用到临床,如用尼龙管输液,减少病人痛苦,自制胃肠减压器,减少护士按时抽吸胃液的麻烦;自制脑脊液测定器,静脉测定器,门静脉测定器等。全院写出论文73篇,其中朱龙泉“胡桃仁糖治疗尿道结石”选送苏联交流,送省4篇,送地区7篇。 8月28日,成立晋江县中医研究所。骆安邦为所长,所内设有医史理论、临床、药物等三个研究室,同时成立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会议推选县卫生局局长施能攀为主任委员,周明福、黄英才、周志强为副主任委员、骆安邦为秘书。杜安人、骆碧、施秀纯、王荣犀、宋天宽等31人为委员,同时聘请名老中医蔡健庭、倪尔登等37人为顾问。 10月,培训助理护士一班共38人。 10月,以县中医研究所、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出版《晋江中医药》创刊号;由骆安邦主编,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翌年按春夏秋冬出版4期。共5期发行8500册,后因故停刊,此外,还出版过《中医验方集锦》、《中医学术参考资料》、《医案医话》、《医学科技简讯》、《中医简讯》、《青草药验方》等不定期刊物与全国各兄弟单位互相交流。并组织编写《金匮讲义》《温病讲义》、《针灸讲义》、《中医基础学》《中医辩证论治概要》、《青草药》等提供教研班,中医进修班、针炙班、学徒班作为教学之用 1963年2月16日,县卫生局通知:“接上级通知经研究决定将中医研究所并入县医院,由县医院领导开展工作。人员编制与财务开支归县医院,对外保留原有机构名称”。1972年3月,又奉命设立县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骆安邦,医师有杨文豹、郑文明、颜呈石、李火坚等5人。杨、郑均系浙江医科大学毕业,颜、李亦均大专院校毕业。创办《医药卫生简讯》,截至1985-10-20日共出版165期,发行100万份传遍全国各地。创办不定期刊物《晋江新医药》9期22500册、《医药参考资料》8期2万册,《医药资料选编》7期17500册,《生活卫生小常识》3期14000册,《业务学习》2期60000册。同时与18个省市自治区1002个单位建立了医学科学情报关系。收集内部期刊510册。各种科技资料2100册,获得了晋江地区医学科学研究现场会在本县召开的光荣任务。先后开展了“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中草药疗效观察”“心血管普查普治工作”“肿瘤死因回顾性调查”。1977年,杨、郑、颜、李四位医师先后批准离职旅菲、旅港。1978年春,骆所长调县医院工作。1978年1月14日县委组织部任张英灿兼医科所所长。张见辉任副所长,19 78年3月张英灿所长光荣出席全国医学科技情报会议并受到表扬。1982年7月,县医科所又奉命撤销,并入县医院。 接受各公社保健院选派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12人来院进修医师;为期4个月。 药房制剂室利用肥田粉和石炭酸制取氢氧化铵。利用肥田粉、食盐制取氯化铵,用黄柏提取盐酸小叶碱,精制黄连素静注,自制等等糖盐水,普鲁卡因注射液,碳酸钡胶浆等全年自制注射剂41种,酊剂、流浸膏、糖浆13种,各种粉散剂12种,眼膏、软膏、滴眼剂77种,价值45000元。 一九六○年增设保健科,由郭武泉兼保健科主任,配备护士杨苹、王祝治、陈明诚等4名为主具体负责县直机关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 组织本院西医学习中医,由本院中医师轮流讲课,每周三个晚上集中听课,每晚2小时,除了行政人员与值班人员外,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参加。 3月3日,在石狮召开全县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会议收到资料130篇,在大会上交流30篇,这次会议同时成立《晋江县医药卫生学会》与《晋江县红十字会》。 划出10张病床,专门收容科局长以上的病员,在生活与设备上与普通病人有所区别,因而不知不觉地被称为高干病房。省卫生厅特于1963年2月18日以卫医434号通知,今后不论对内对外,均不得将干部病房或门诊称为高干病房或高干门诊。 秋季,县人民委员会介绍伍长俊来院任支部书记,这是解放后党派进医院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一九六一年外科新开展胆囊截除术;妇产科新开展阴道破裂修补与子宫截除术。 省卫生厅扒款30万元,在下行陈村新建门诊大楼一座,于11月竣工。1962年2月13日由省卫生厅会同省建设厅、县领导以及各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基建面积为4981平方米。 由于连续三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民间发生四病(营养不良性水肿、小儿直度营养不良、妇女闭经、产后子宫脱垂)较为严重。县卫生局从全县抽调30名医务人员到病情较为严重、医务人员较缺少的山区组织收容治疗,其中从县医院下放的有6名:蔡雪清、张淑恋到罗溪公社保健院;吴世锷到马甲公社保健院;林双法到河市公社保建院;方玉铭、林惠珍到双阳华侨农场卫生所。 12月20日,组织部从安海糖厂调来葛元麟同志为县医院党支部书记。 一九六二年1月3日,县卫生局介绍福州铁路局工程处施培彻为县医院副院长兼秘书,这时医院的主要领导有书记葛元麟、院长周明福、副院长宋天宽、副院长兼秘书施培彻、领导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院里增设了党支部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处等。 内科新开展心包膜穿刺;外科新开展胃肠吻合,胆道切除;放射科新开展关节拍片,胆道、胆囊造影;检验室新开展肾功能检查。病房增设中医病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世界疫情动态:东南亚发生霍乱,晋江县侨居海外的同胞约有八十左右万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占70%,侨胞来往频繁,为防止霍乱从国外传入,医院选择在罗山的荆山设立隔离医院,县医院派出杨文豹、许成业、陈朋诚、姚家添、郭国城并当地雇一名临时工共6人,历时10个多月,后因没有收治过病人,旋而撤销。 一九六三年内科新开展肝穿刺10多例;儿科新开展骨髓输液;妇产科门诊恢复1958年废除的产前检查常规;检验室新开展细菌培养;放射科新开展颅骨、脊柱拍片。 各科对24名临床实习生进行指导,并派有教学经验的各科医师负责轮流讲课,周明福院长曾多次结合查房选择典型病例进行讲解与指导。 各科写出论文13篇,如内科的《呋喃西林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报告》等4篇;外科《肝海棉状血管病报告》;儿科《中毒性消化不良液体疗法综述》等5篇。 7月27日,向县卫生局建议将县医院部分房屋与县防保站办公楼调换。 一九六四年5月25日,人民委员会卫生科26号文转省卫生厅3634号文批准卫生人员定职名单:主任医师周明福,内科主任医师黄英才、主治医师吕俊烈、住院医师殷如春、中医师王荣墀、蔡健庭、骆安邦、中医士林秀美、张子龙、中药剂士庞显赐、王天来、药剂士陈荣炳、张雅贞、许木兰、助理卫生医师庄建辉、许成业、妇幼保健医士李玉瑾、卫生医士杨锡标、检验士庄文君、张志川、护士长柯如湘、黄端仪、张佩瑶、护士陈明诚、卢宝珠、许淑銮、黄秀云、王淑亮、郭毓壁。 7月31日,县人事科介绍朱仁修来院任书记 县办中医学徒班14人,分配到有老中医的医院、保建院跟师学习。 一九六五年抽调医师张英灿、杨文豹、苏振华、施文坦、苏晋南、吕罗沙、庄淑敏等7人,医士洪贤并、刘碧莲、施性源等4人,护士卢雪珍等13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行政人员3人,共29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有的到社教工作团卫生所搞业务工作,有的直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锻炼,与社员三共同(同住同吃同劳动)。参加社教运动中,张英灿、刘碧莲、施性源、卢雪珍等4人被评为五好社员。 抽调医护人员11人,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罗山、东石、英林、永和等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深入田间为抗旱社员巡回医疗,年已花甲的周明福院长,也亲自率领巡回医疗队到东石的许西坑、大白山等大队巡回,共诊治2200多人次。此外,还抽调3人参加计划生育手术队,1人参加水利基本建设。 外科骆碧医师手术耳轮全断离再植成功一例,施秀宽医生手术手指全断离再植成功一例,均获一期愈合。此外,还抢救肝肾破裂一例,二度烧伤面积达70%以上两例。 夏季,社教工作组先后派来陈冰基、林由法、黄哲民、丁秀莲、龚秉忠、郑蔓真、柯贤苏等进驻县医院,并以社教工作组的名义,取代医院党支部领导,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原有的院长、书记处于配合地位,对医院各科室进行调整,新的科室主管,除了内科与妇产科未变更外,其他科室均由工作组指定调整,内科张英灿,外科蔡维坦,妇产科施秀纯,小儿科王和卿,门诊部(包括辅助科室)杜安人、林双法,行政办公室童宏伟。 11月1日,选送林雪华护士到福建医学院农村医生专科学习。 一九六六年2月5日,县人委会党总支介绍县武装部转业军官毕勤序来院为付书记。 8月社教工作组陆续撤回,留下柯贤苏为医院书记。 8月20日,县医院正式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各科室成立革命小组,主任委员刘碧莲,副主任委员张英灿、卢雪珍。委员毕勤序、洪贤并、吴淑霞、李新莲、许民安、许书启等共9人。各科室成立革命小组(第一名为组长): 行政组:洪贤并、毕勤序、许民安。 内科组:张英灿、卢雪珍、刘碧莲。 外科组:施文坦、许书启、王罗沙。 儿科组:陈碧理、李新莲、陈淑允。 妇产科:黄念长、吴淑霞、唐丽洁。 中医组:李丽华、王心治、刘碧敏。 门诊组:骆安邦、施秀宽、黄秀云。 各科室革命小组成立后,社教运动中所建立的各科主管随即自然解除。 11月,派出许成业、陈秀萍为领队的,成员有骆碧、林显祖、苏晋南、俞绍兰、张雅贞、陈明诚、林雪华、李佩霜、陈金技、周淑美、许木兰等13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马甲保建院,打算在马甲设立后方医院,并指定许成业为医疗队长。后方医院院长兼马甲保健院院长。 为便于查校,诸列简表示于下—— 〔表一〕晋江县医院历任院长书记名录 〔表二〕晋江县医院历年业务工作情况 〔表三〕晋江县医院历年工作人员数 〔表四〕晋江县医院历届选上人代名录 〔表五〕晋江县医院历届参加县政协委员名录 〔表六〕晋江县医院演变概况示意图 附言:本文在编写中承蒙省卫生厅财务科、县档案馆、县卫生局、县医院办公室给予查阅有关档案的方便;同时也承蒙早期在县医院工作过的老前辈,提供许多有关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