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清代闽台对渡港口——蚶江古镇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台湾开发史上,大陆人民迁居台湾的第二次高潮,乃是施琅规复台湾之后。斯时,(1683年)全台人口仅近20万人,经过二百年后的十九世纪末,已激增至320多万人,全省可耕面积已开发80%,而台北、基隆、台南、高雄已成为四大城市①。而清一代的拓展占有一定的地位。 清代对台的策略,基本上是既开海禁,又作严限,指定港口,设署立例,对渡商渔。本文以当年泉台间唯一对渡港口——蚶江古镇的史实,作尝试性探讨。 蚶江对台开渡,始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适在《泉州府志》刊行(乾隆二十年,公元1763年)后二十一年,因此文献资料无所获悉,只得以实地、实物查考,参诸有关文献,整理如次: 宋元遗迹 蚶江位临泉州湾东南,“上襟崇武、赖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即石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亦称岱屿)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晋江、洛阳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②因此它在宋元间,即为“古刺桐城”之外港。 蚶江自古为集镇所在,《方舆纪要》云:“蚶江东县东南,民居稠密,蕃舶所经滨海之地。”其邻近的石湖村,面对岱屿,扼泉州港口之形胜,为航路及海防冲要。《万历府志》云: “石湖、安平(今之安海)蕃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福建通志》载:“日湖在县南,浅水亦可泊舟,明,万历间,移语屿水寨于此”。 蚶江作为“刺桐城”外港,宋元史籍可稽已少,但据所存遗迹,可窥当年盛况。作为外港口,应当具有港口的设施。史志有载:北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年——1100年),僧怀应砌石为路,自北而南,凡二十里,中为桥三,曰前埭、曰林湾、曰高港;桥上筑石为亭,统称蚶江桥。这是蚶江古代通往泉州大道的首段。其路面宽约丈余,桥上面亭已废。解放初,桥梁遗迹还依稀可辨,还有残留实心的方型石塔两座(当地俗名无尾塔)。它和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僧仁惠修筑的玉澜桥,以及南宋乾道间(公元1165——1173年)修筑的海岸长桥联成直达泉州城的骡马商旅大道,全程四十里余,规模之大,旅运之繁可以想象。渡口码头为海舶货物装卸的设施。 古时蚶江渡即为全县五大名渡之一,与东石渡、祥芝渡、溜石渡等并列,迄今尚遗留有前垵、后垵两个古渡码头,基本完好。 金钗山上有北宋时期建的六胜塔。元代至元年间,锦江凌恢甫修建,又曰万寿石塔。 凌恢甫系元初蚶江的富商巨贾,经营蕃舶贸易,在蚶江尚遗有祖坟,以后不明何故举族迁往广东,迄今尚流传有关凌氏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 当年作为居住刺桐城外的商人,能够一举施舍,独资修造这样一座石塔,从其规模的巨大,施工的迅速,说明了凌氏财力的雄厚及其社会地位,同时亦为元代蚶江贸易的鼎盛提供了佐证。 对渡史实 蚶江与台湾隔海相望,沿海人民为反抗封建与民族压迫,曾飘洋过海至澎湖、北港一带捕鱼、垦荒。蚶江亦不例外,但有谱牒可稽者,始于薛姓渔民名祖武,投效于郑成功抗清行伍,任水师部将。清中叶以来,石湖海底遗有巨铁锚,大潮退落依稀可辨,世代相传为“国姓碇”。且渔民作业时,百十年来曾于其海底捞得“国姓瓶”(为陶制长型瓶,系当年郑军所用火药瓶)“国姓碇”近年出土,长二米七八,重达一千五百一十六斤,为四爪铁锚(现存于泉州海交馆)上述说明蚶江、石湖当年曾为郑军据点之一。薛祖武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随郑成功挥师东渡,逐荷复台,当年率领乡人屯垦鹿港,后病卒台湾,为蚶江与台湾鹿港间人民血缘之发端。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至乾隆四十九年,划港与台对渡,也整整拖延了一百年。其间即对台湾进行开海禁,可是又作许多严限的策略。 蚶江与台湾西沿中部的鹿港刚好隔海相望,从蚶江启航出石湖,罗盘针坐“乙辛”字,“水程八更”,约十六小时,可达鹿港,故船只莫不争趋。迄今尚存的清代海防厅遗址,立有《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一方,碑高3米,宽1米,碑身为磨光砻石,上刻碑文556字,字迹工整、清晰,文中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末款署“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官署通判事长垣郑銈撰。”碑文还载:“岁甲辰,当事者条其利弊,上诸朝,议设正口,移福宁府通判于蚶江。”“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据《台湾开发大事记》载:“乾隆四十九年,台湾开放鹿港通商,规定与蚶江对渡,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82年)台湾又开放八里坌(清水河南岸)与蚶江对渡”。同时《厦门志》曾云:乾隆之后,蚶江有通往台湾鹿港、八里坌、五虎门(在安平)等三条航线,实物证诸文献,基本一致。 海防官署下设海关、营盘、厘金(即税务)统管一府五县,“专览、挂、验、巡、督摧台运(即官、商贸易、粮运),暨近词讼(民事),而以鹧鸪巡检改隶属(即泉州港口的巡检)”,该官署当年“缭以周垣,外为照墙、树栅,东西吹亭各一,前后厅事共五进,在花厅一进,合神祠、科房、书室、旁舍、厨厩之属,统计七十有四楹”,建造时“用银万三千二百两”,其规模相当可观。 蚶江鹿港对渡,自乾隆四十九年,至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这五十六年间是它的繁荣期,其时从大陆启运鹿港的货物为药材、陶器、磁器、烟叶、茶叶,以及日用工艺品等;而运回以大米、木材(樟木、楠木)、水果为大宗。不少泉州城、惠安县的商人,亦于蚶江开设商号或货栈,现存泉州市文管会鹿港诸郊商公置的巨钟和石塔构件遗物就是当年的实证。该钟高1、10米,口径0、6米,上镌:“泉郡南关外,语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下款列有四十六家商号名称及“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日谷旦即”。石塔构件遗物,镌刻“鹿广郊商捐资,锦里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公立”的字样。上述的“锦里”,亦即蚶江的雅号,足见当时蚶江鹿港郊商的鼎盛,以及当年在泉郡商人中的地位。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失利,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福州、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纷纷设立洋行、银行、轮船公司,海关也逐渐落入其手中。闽海关迁至厦门;泉州仅设常关。泉州港的地位已被取代。因此蚶江的对台贸易开始步入中落期。但当时泉台间汽轮运输尚未发达,帆船运输仍居主要地位,斯时蚶江经营之鹿港郊商尚有二十余家(如泉胜、泉泰、谦恭、谦益、晋丰、锦瑞、勤和等)来往船只近二百艘。以后淡水港日益繁荣,尤其是公元1889年清政府开始在台湾基隆建港修筑至台北铁道,台湾的商业贸易中心逐渐北移,这又开始了蚶江与鹿港对渡式微的前奏。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895年)甲午战败,台湾被割,蚶江鹿港对渡已完全丧失其价值,海防官署随之关闭,仅存民间自行的贸易。这时的情况,据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日本厦门三五公司《福建情况实查报告》记载:泉州湾东南面又有一小港叫蚶江,人口一万,帆船多与台湾交通”,“泉州的海港……与台湾的交通,除安海、东石、洛阳等外,各港几乎没有船只往来,其中只有蚶江、深沪二港每月有帆船五、六艘到台湾,那些走私台湾的商人,也由此二港出口”。此时泉州厘金府局于深沪、安海、秀涂设分局,蚶江则是秀涂局的一个卡,这里蚶江已经式微的象征,据调查此后仅有谦记号、谦益号、谦顺号、谦全号等船只二十余艘来往于鹿港梧楼间而已。 从台湾沦于日本殖民地的前后,从台湾运来的货物除传统商品大米、水果、楠木外,还有机制白糖、海产品、鱼干、臭士、火柴、水泥等(其中不少日本转口商品),而运往的只是竹器、药材、冥钱和汕头陶瓷而已,形成贸易上的逆差。但是,这条若断若续的航线一直苟延至抗日战争前夕。 “地缘”、“血缘”源远流长 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84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一百一十年间,蚶江古镇完成了泉台之间交通贸易的历史任务后,随着时代政治及经济地理的改变,而逐渐地被人所遗忘。但是这座先民架起的海上“金桥”,却整整三百四十多年日夜哺育着海峡两岸的儿女,任何时刻的“暗礁”或“横流”,都阻不断他(她)们之间的“血缘”和“地缘”,它是条淌流着炎黄子孙血乳交融的长河。 这里,与对渡史迹有关的还有两座庙宇:一是妈祖宫,它曾是当年蚶江鹿港郊商(即经营鹿港贸易的商人行会)及诸商船主,老议事。调解、商讨本地沟规、澚例的场所;二是座落在当年海防官署侧的“龙显宫”,实际上即是祀奉吴本慈济宫的别称,(慈济在台湾民间影响面广)清代道光间该庙重修,台湾鹿港的地方官绅,特地敬立“蚶津保障”四字的匾额(解放初仍在,现仅存庙宇)。 由于商业的繁荣,人文荟集,必带来文化的发达,此地历代不乏名人胜迹,如宋代名相梁克家的读书处,石湖魁星堂(已圯废)、蚶江朱子祠(祀朱熹,已圯废),明书法家张瑞图的再借亭”石刻匾额;这些胜迹说明蚶江、石湖一带,亦属“泉南佛国”、“人文鼎盛”之区。因此,蚶江在泉台文化交流上,当有一定的作用。据已获知的,有南音和灯谜两类,同治年间,蚶江南音“金兰社”,已蜚声泉郡。时前辈名师林子修受聘往台湾传艺,曾将原有三十二套指谱发展为四十四套,尝与泉台名手同台演奏“百鸟归巢”一曲,名噪一时。蚶江素誉“灯谜之乡”,相沿每岁“上元”、“中秋”佳节,明灯悬谜于通衢,农夫渔民,村姑老媪无不争先猜射,其历史迄今百余年。蚶江前辈、谜家林桂舟及其侄林少怀,曾客旅厦门,刊行谜著《锦江画林隐语》于鹭江萃经堂。1930年林桂舟经商台湾,尝介绍历代各种谜格于谜界。1932年台湾谜人特地回访林老先生,剪烛西窗,切磋谜艺。1983年蚶江举行一次十六个省、三十五市(县)全国规模的侨乡盛会。 附录一: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自古设官分职,职有治,各视其命,以为崇庳,凡以昭体制,重责成也。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骛,于是揽载商越,弊窦滋焉。岁甲辰,当事者条其利弊上诸朝,议设正口,乃移福宁府通判于蚶江青筦,挂验,巡防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而以鹧鸪巡检改隶辖属。盖滨海分防通津,专寄职任,若斯之隆也。顾建治之举,原议虽有成规,而在事者每虞度支之绌,经费之艰也,是故因循,二十年大都就郡城民居以为治,而另赁口馆于蚶江,置丁胥胥。予于癸亥冬代篆斯积,念口岸紧要,责任匪轻,且当洋匪滋蔓,防守尤难刻离,乃职愈殷而未立,乌乎可爱?陈于院司,遵成规领银三千六百余两,购前垵民地,累石定基,庀材营建,经始于乙丑春三月,是冬以台警停工,至丙寅夏六月续建,秋九月告成。背海面山,西南向缭以周垣,外为照墙树栅,东西吹亭各一,前后厅事共五进,左花厅一进,合神祠、科房、书室、旁舍、厨厩之属,统计七十有四楹,取材唯良,柱工务固。核实用银万三千二百两零,除领销外,余皆捐输。于是蚶江一官乃有治,以为奉职之所。方今圣天子加意海疆,简舟师,严保甲,将以肃清巨浸,奠安商渔。则奉斯职也,睹体制之崇闳,思责成之艰巨,宜何如兢兢者。予以三载代庖,承建兹治,不遗余力,故粗述颠末,俾后之君子,于职守三致意焉,是为记。 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长垣郑銈谨撰。 候选教谕同安许温其书 附录二 泉郡鹿港郊公置铁钟铭文 泉郡南关对外语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 美记号、建源号、泉记号、振泰号、裕成号、胜裕号、万泰号、振利号、复吉号、复升号、彝林号、义发号、鳌胜号、泰源号、盛泰号、长春号、义美号、源瑞号、振兴号、金顺号、德利号、宝源号、颖丰号、锦丰号、广裕号、厚裕号、振芳号、源茂号、德顺号、洽源号、谦泰号、泰成号、合裕号、滋源号、合瑞号、瑞源号、瑞泉号、资生号、正利号、盛源号、日升号、成顺号、振益号、德丰号、丰裕号、盈丰号。 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谷旦 引文附注: ①施埭中:《祖国的宝岛台湾省》,卜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②《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