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丧葬礼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民俗学不仅是人文科学,也是某些自然科学史研究的方法学。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程度千差万别,有高有低,但是没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历代中国的“采风问俗”,“移风易俗”曾经取得了“治国化民”的效果。
晋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称礼乐之乡,有“海滨邹鲁”之誉。因而在婚丧喜庆等等礼仪上,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事象,这些古老的民俗事象,便成为我们研究这个地方习俗的“社会化石”,《晋江丧葬礼俗》,就是从这个愿望出发。尽管其中也带着不少和今天社会要求不尽同辙的东西,(也正因为有这些不尽同辙的东西,更能说明我们社会的进展),我们还可以从中探求隐藏在民众生活深处的基本民族特征。
(一)
我国自古重视礼节,儒家讲礼的书就有《代礼》、《周礼》、《礼记》三部。
各种礼节之中,丧葬之礼占大部分。《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仪礼》、《礼记》两部书中,有关丧葬的礼节有《丧服》、《檀弓》等十七篇,占两书篇数四分之一强。
丧葬礼节为什么这么多?《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云:“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诚。”慎终追远,是民德的重要内容。
(二)
晋江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就与中原文化接触。唐代开府泉州,贞元初年晋江人欧阳詹上京赴试,与韩愈等人同登“龙虎榜”,从此读书应试外出为官的人渐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渐深。唐末王审知入闽,对晋江社会文化的影响也较大。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来泉讲学;有明一代,晋江出了三位理学家:蔡虚斋(清)、陈紫峰(琛)、蔡无能(鼎),儒风特盛,有“海滨邹鲁”之称,对于丧葬礼节自然也很讲究。后来又杂以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迷信仪式,而有些世家望族更常常借大办丧事以显示其声势,不惜铺张扬后,踵事增华。因此,晋江丧葬礼俗,就特别繁多了。民谚云:“生着(须)苏杭二州,死着(须)福建泉州”。这里的泉州,是指以晋江为首县的泉州府所属各县,而主要是现在的泉州市及晋江县。
笔者见闻有限,不能一一尽述,本文只就近七八十年来比较普通的一些礼俗,略记一斑,以待读者订正、补充。
(三)
晋江丧葬礼俗,约有如下几款。
(一)正寝。正寝就是路寝。路,大也。正寝对小寝而言。小寝也称内寝。病人临终,从卧室移入厅边,搭铺安席,卧于四块床板之上,叫称正寝。命终,就叫做“寿终正寝”。本来男人正寝,女人内寝,所以女人命终,叫做“寿终内寝”。后来女人也正寝,惟铺位与男人有别,男左女右。但女人命终,仍称“寿终内寝”。
(二)小殓与大殓。病人命终,在遗体脚尾点烛一支,叫做“脚尾烛”。当日或次日,行小殓礼。小殓前先乞水,孝男孝女以钱两文,缠红丝线,投入井中或溪中,然后汲水。孝眷伫立门前迎接入宅,将水倾入新瓷盆中,为死者净身更衣(也有咽气前就净身更衣的)。是为小殓。
小殓毕(或翌日)行大殓礼。大殓前先乞火灰(草木灰)。孝男孝女手持竹篮,篮中倒放米斗,跪于邻右门口,该户主妇即以火灰一瓦筒或一竹筒放于斗上。如此挨次向主妇不同姓者若干户跪乞火灰。孝眷仍伫立门前迎接入宅,将火灰铺于棺底,再塾上一层冥镪,然后安设枕席,移遗体入棺。是为大殓。
自正寝后至出殡前,孝男孝孙垫草于铺前看护、守灵,日夜不间。倦时,轮番在草上稍歇。《仪礼》上叫做“寝苫枕块”,意恩是用草荐作席,用土块作枕,“示人子之哀恸。”
病人正寝后,常即报知至亲戚友。女的则必须报知其娘家,在小殓和大殓时,一般都必须有娘家的人在场。
大殓后有“送草”或叫“送脚尾”,将死者的用具、药具等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
(三)成服。大殓之后,五服内亲属,各依服制,或麻或布,或斩衰或齐衰①,穿上丧服,叫做“中服”。俗例,死者曾孙、以下亲属的丧服背上,常加贴红布一小方。
(四)报丧。丧家成服后,就派人报知亲友。有的同时分送礼布,即白布条,俗称“头白布”。巨家望族则常印发“讣告”、“行略”。
(五),设灵开吊。大殓以后,一般即安设灵堂,接受亲友吊唁,祭奠。
俗例,在成服后出殓前,常有几种迷信活动:如糊龛(纸厝),清风水先生看坟地、择日,谓僧道设道场做功德超度亡魂,等等。
(六)出殡。殡者停柩与埋葬二义,出殡即出葬。
出殡仪仗,由一人呜钲前导,俗又有一人沿途“压金银”(将冥镪放置路旁、桥头、渡口)。接着是铭旌,道士或僧人,然后是主亭、魂轿、灵柩、丧家及送殡亲友。仪仗中还有挽轴、花圈、乐队、高跷戏、舞狮队、拍胸队(郑元和)、过去还常有马队、妆阁,等等。
出殡前,常转柩在广场上设筵致祭,俗称“起柴头”或“棺头祭”,因为是由孝男主祭,所以也称“孝男祭”,祭后,凡参加丧礼的亲友一般都要按序至灵前行跪拜礼或鞠躬礼。这些,也有在灵堂或墓地举行的。有时,戚友还在路旁设祭,棺到时,应停留受祭,俗称“半路祭”。旧时大出丧,常有乞丐设“半路祭”,借以索取布施。
(七)虞祭。既葬而祭曰“虞”。凡己有棺头祭的,虞祭只是具仪而己。其中有一重要项目是“点主”。点主者称点主官,一般是有官身、有功名,或有一定名望的士绅。点主时,孝男向阳跪地反手负木主于背上,点主者先后用朱笔、墨笔在木主的“主”字上点上一点。礼毕,所有孝男孝孙、“匍匐叩谢点主官”。然后取墓土一撮置于木主的主座上带回。在虞祭前,俗例还有土地公祭,即祭后土。
(八)归虞。祭毕归返曰“归虞”。虞,安也。送形而往,迎精而返,故为虞以安之。俗称“返主”。返主安位于堂中,举行小祭,曰“虞礼”,即安魂礼。
丧葬至此,告一段落。俗例还有所谓“倒龛”,即焚化纸厝。倒龛日期不定,或当日,或数日后。
归虞以后,丧家请送殡者吃面线。因为丧礼在五礼中属凶礼,吃面线,取吉祥意。富家设筵宴请送殡者,首盘也必用面线。
以上所记,主要是上中层家庭特别是上层家庭的情形,至于下层人家,就不那么讲究了。富家还常营造大墓,建墓园,筑墓亭,镌刻诗联。有花用两三万元至十余万元者。
(九)省墓。葬后第三日晨,五服内亲属相偕上坟山省墓。古礼谓之“三虞”,俗称“墓”。音埋、是看、探的意思。
(十)除丧。除丧就是除去丧服,所以也称“除服”。《礼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俗称“脱麻”意即脱下麻衣;也称“三载”,实为两周年。
居丧期间,一般并不穿丧服。旧时男的在臂上缠黑纱,女的在发髻上结素色绒线;近来则男女都在胸前别一小长方形黑章,作为居丧标记。除丧,就是除去这些标记。除丧之日,门贴红联,设筵致祭,宴请亲友。
丧葬礼节,至此全部结束。
解放后,提倡开追悼会,提倡火葬,丧葬礼节比自礼俗简朴庄重。凡属迷信部分,大都废弃不用。惟尚未普遍推行。
(四)
附回民、基督教徒丧葬礼俗。
(一)回民
回民丧葬礼俗简洁,据《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记载:回民“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
回民命终,移遗体于厅堂中三块床板之上,头北脚南面朝西,或枕东脚西头稍填高正面朝西。朝西表示归向麦加圣地。厅中点安息香。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全部脱去,盖上白布,然后请有德望的人为他净身穿上特制的白布葬服,移入“搭卜”(尸匣),举行葬礼。回俗一般是晨亡午葬,夜死晨埋,最长不超过三日。回民称死曰“归真”,意谓归于真主,故不哀哭。厅堂上保持安静,亲友惟微声诵“清真言”。②
出殡前,死者子孙后裔,举家齐集同往拜请阿訇主持丧礼。阿訇为死者祈祷。然后将搭卜抬到厅堂口,阿訇诵经,再次为死者祈祷,乞求真主饶恕亡人,解脱亡人一切罪愆。
出殡时,不用鼓乐,不作任何排场。送殡者随在搭卜后面静静而行。妇女送距丧家百步即可返回,男的则送至坟山。埋葬不用棺木,用白布把遗体移入墓圹,脸部显露朝西。圹用石板或砖块砌成。圹底及遗体上都撒下相当数量的檀香末等香料,然后盖上石板七块,用纸塞缝,涂上灰土。葬毕,家入跪于墓前,静听阿訇诵《古兰经》句,为死者祈祈祷。然后绕墓一周,取墓土少许置于香炉,炉中燃安息香,由孝男捧香炉前行,家属及送殡者随后,结队返回。
返回后,丧家请送殡者吃“油香”(油炸面食),喝甜茶,谓之彩气。
墓盖一般用白石雕成长方形须弥座式的石墓;清代以后,多有以灰代石的。
如果请不到阿訇,丧葬时只须捧出《古兰经》就可以成礼,形式更加简单。
随着回民的汉化,这些礼俗;有的已不大遵行了。
(二)基督教徒
基督教徒临终,常有牧师或传道师及会友环集病人左右,微声吟诗祈祷,劝慰病人坚定信心,安然接受神召返回天家。
大殓及出殡、安葬时,也均有牧师或传道师或教会长老主礼。吟诗祈祷外,主要是选读有关信徒蒙召回天家的经文,慰勉丧家节哀,坚定信心。如选读新约经文:“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③等。
丧葬礼节比较庄重,没有木主、祭奠等事项。丧服或白或黑不限,但一般只用一色,极少两色杂用。送殡会友则臂缠黑纱或胸佩黑章(黑纱黑章由教会购置备用)。
出殡时也以呜钲前导,其次是出殡仪式牌,上书“某某教会信徒某某出殡仪式”,接下是铭旌、花圈、挽轴、乐队等。乐队多用西乐,有教会特定哀悼乐章。最后是灵柩、丧家、主礼牧师及亲友、会友。
其他如正寝、小殓、大殓等;与一般人略同;但不乞水、乞火灰。送草等。送殡返回,也请吃面线并便饭。
(注):①斩衰为丧服之最重者,以最粗之生麻布为之,旁及下际皆不缝缉。齐衰次之。有缝缉。
②“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③《约翰福音》十一章2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