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仁
马来西亚之吡叻州太平坡有一历史悠久之侨团——太平仁和公所,成立于前清光绪九年(1883年),距今己有九十九年。起发人及会员多数为晋江县东石镇之乡侨,故定名为“仁和”,缘东石镇古有“仁和里”之称。
东石镇原分为仙迹境——沙窟,鳌头境——前头、狮尾境——西尾,因天生大石较多,故名”东石”。春秋战国时之畲家寨,后亦改为“东石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任闽南地方官时,常四出讲学,曾到东石,见当地居民背山面海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尊卑有序,名利无争,大有“仁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之概,赞曰:民风淳朴,敦厚礼让、真“仁和里”也。因东石地处沿海、耕地稀少,预言居民必须向东、南发展。所谓“向东”即今之台湾省(现该省加义县之东石及布袋镇均系东石镇之移民),“向南”,即今之南洋群岛,
远于一百多年前,清朝海运大开,东石镇之万担木帆船近百艘,川行于旅大,沪,榕、厦、汕,港与台湾,远至南洋群岛。后以列强入侵,烽火频仍,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有识之士,乃相率梯航南渡,或实叻(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之槟城(槟榔屿),而以侨居吡叻州太平坡为最多。当时吡叻州为马来西亚之经济要区,商业重镇,太平坡又系该州之首府(现吡叻州首州。改为“怡保”坡),锡藏丰富,又系处女地,谋生较易。因此或以宗族关系、或以亲属之谊互相牵引,接踵而至,故居于斯者日众,工、农、商、文教、交通各界均有。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但虽属同乡而缺乏组织,严如一盘散沙,势单力薄,诚难以生存。有识之士,因首创乡会于“新港”。嗣乃集资建一平屋,作为落足休息之所,并以此联络乡情。因蔡树英先生之建议,命名曰:“仁和公司”,以示游子不忘其本,议订每年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盛会,近百年来相沿弗替。是日济济一堂,酒酣耳热之余,促膝话乡情,倍觉亲切。
一八九五年,由于乡侨南渡日益增多、原有会所及其住地、均己不能适应,乃由“新港”迁至“太平坡”之巴刹(菜市)也。至一九二零年由蔡德生、蔡树铿、叶礼烟等苦心擘划,经蔡尤尧,蔡长枝,叶礼相等积极响应,筹购吉打街一三八号两层楼公所一座,并易名为“仁和公所”,奠定后来会务发展之基石。
一九四一年日寇南侵,全马沦陷,所有侨团,悉数停顿,公所之档案文件,尽皆被毁,无一保存。迨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百废待兴,幸得蔡树廉等不辞劳苦,致力会务之复兴。经会员大会推选,蔡树廉为首届主席。后因商务缠身,无法继任,乃推蔡尤安继任,因政务繁忙(吡叻州苏丹勒封他为“那督”),会长由蔡长榜担任。数年前,蔡长榜先生不幸病逝,由郭奕炉主持会务。
近年来,在蔡长榜、郭奕炉、蔡尤河蔡文初、蔡尤巢、蔡世举、蔡长专等领导下,会务蒸蒸日上。鉴于旧会所己不敷应用,乃发起并筹募另建“仁和公所大厦”,于一九七八年初全部竣工,矗立于太平市区。
该公所除敦睦乡谊,调解民事并举办正当之文娱活动外,鉴于科学日新月异,苟无丰富学识,实难求进于社会,过去虽然设有奖学金,但部份天资聪敏,家境贫寒之会员子女,中学率业无法深造,人财埋没,深为可惜,是以提倡设大学贷学金,力求于早日实现。
一九八三年为该公所成立百年大庆,现己着手多方征集乡土资料及图片,决定出版“仁和公所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并拟发柬邀请海外晋江县所有侨团参加庆典,届时谅必有一番隆重庆祝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