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也叫乞人、乞食。闽南乡间口头上都叫“乞食”,只有文字上写“乞丐”。
乞食,也有二义,一指佛教僧尼向人募化斋饭,《金刚经》:佛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一指向人乞讨,《史记晋世家》:晋公子重耳过五鹿,饥而向人乞食;转为指乞讨的人,闽南话的“乞食”,就是指乞讨的人,
(一)乞丐的种类
总的来说,乞丐是旧社会的产物。约略分之,有两大类,甲,入营的,乙,非入营的。细分之,约有如下几种。
一、无田无地的穷人:残废无劳动力的穷人;因盗窃地瓜等物被人残酷挖去双眼,栖身无地的穷人:这些人无法生活,不得己长期以乞讨为生。据说这是有皇帝的圣旨的。穷人无以为生,官府无法救济,只好“恩准”他们到处乞食为生。
二、老年人失去劳动力,膝下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无人赡养的;年老不会演戏,又不会其他营生的戏子(演员);这些人不得已出来乞食,以度残生。
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懒汉,他们羡慕“游府食府,游县食县”的乞讨生活,认为做乞食,优游自在,无拘无束,十分写意,如古语所谓:“歌哭任性,叫号随己,是真薄诸侯而不为,比散仙而无愧者,乐何如之”者也。据说,做了三日乞食,连皇帝老子也不愿做了,所以俗语有“乞食皇帝命”云云。
四、穷人遇到灾害,如水、旱、虫、兵等天灾人祸,一时无法生活,暂时逃荒出来,乞食度生,如过去黄河泛滥,灾民全家出来逃荒的“黄河婆”,闽南话音误叫“雄黄婆”等。
此外,还有几种:
五、穷苦人家,遇到邻近乡村普度,或大户人家结婚,做大生日,大出丧等等,临时出来乞讨若干次。
六、还有个别人,据说是有乞食癖的“乞食骨”,家里并不穷苦,家庭生活也说得上是美满的,但他却宁肯出来过乞讨的“云游”生活。解放前,泉州西门外有一乞食头叫麻娘,就是这种人。她早年寡居,带儿子乞讨为生,后其子成为富侨,回家建筑华屋,生活富有,对麻娘也能孝顺,而她却仍愿以乞讨为生。
七、我幼时,我村有一家,主人阿富,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农民,半生勤勤恳恳,娶妻生子,生活虽苦,日子也还过得去。不幸儿子天死,妻子悲伤过度,精神失常,跳井自尽未遂致成陈病,不时发作。发作时,哭笑无常,胡话连篇。平时,日常生活也不大晓得安排。阿富无法,多方张罗,向人贩子螟了一子。因为妻子那样,特地挑选了一个样子比较“古意”(老实)的孩子。不料那孩子竟是一个呆子,长大后,只好讨了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的女乞丐为妻,生了一男一女。一家生活,全靠阿富耕作兼给人雇做短工补渔网、记店帐等来维持。阿富死后,一家三代五人,除呆子有时给人家挑水勉强自己糊口外,其余男女老幼四人便只好相牵相拖到处求乞度日了。这是另一种类型。类似的情形,可能别处也有。
以上七种(当然还有),一至三种大体上属于甲类,入营的;其余四种,属于乙类,非入营的。
(二)乞丐的组织与生活
乞丐类型不同,组织和生活也不大一样。大体分起来,约为二种,一种是入营的,一种是非入营的。这里着重谈谈入营乞丐的情形。
乞丐的行装极简单,一般只有二件,一是乞食袋,乡间叫“加自”,内放碗筷和乞讨来的东西;一是乞食棍,也叫打狗棍。据说入营的乞丐,加自要串底。
入营乞丐的头目叫“乞食头”。乞食头大都要勾结地方的恶霸势力做靠山,而他自己便也成为一方之霸。他属下的乞丐,有一定的乞讨范围,在该范围内所有村庄,别处的乞丐一般不能去乞讨。如别处乞丐到他辖内乞讨,被发现会被驱赶出境。该辖范围内有人结婚、做大生日、大出丧等等,施主为了免于临时应付乞丐乞讨的麻烦,可以事先跟乞食头协商,施主给乞食头若干银钱,乞食头交给施主一纸,上面印有“葫芦”的标记贴在大门上,叫做“贴葫芦”。贴了葫芦,该辖的乞丐就不来乞讨了。
平时各村,为了免于不时应付乞丐乞讨的麻烦,可以分别与乞食头协定每月乞讨的日子,或每月两次,或每月三次。两次的如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等;三次的如逢五逢十,逢三逢九等。除了年节、普度、胜迹日,各村于定的“乞食日”以外,对来讨的乞丐可以拒绝布施。但外来的灾民等例外。
乞丐的住处,的叫乞食营,有的叫乞食寮、乞食间。一般是营的规模比寮、间大。一营常有若干间屋子,一寮、一间则常只有一间屋子。这些屋子,有的是慈善机关盖的,有的是善男信女许愿盖的。乞丐的住处,雅号叫悲田院。据佛典说,供父母者为恩田,供僧尼者为敬田,施贫苦者为悲田。后世因称养济穷人之处为悲田院,也叫卑田院。
住营的乞丐,卧室与厨房一般是分开的,住寮、住间的则合在一起。大都各人自起伙食,也有数人合伙的。炊具都极简陋,一个陶钵头,搁在两块石头或砖头或土块上就行了。烧的柴火是他们行乞时顺手捡拾来的木头、竹片、扫帚柄,雨伞头甚至旧棺材板等等,只要能烧的就行了,俗语叫做“乞食灶无嫌好歹柴”。我幼年随祖母到外曾祖家时,傍晚常偕表叔他们到村外乞食寮里看乞丐煮暗顿,一间低矮的屋子,排着几个锅灶,浓烟滚雾,昏天黑地。乞丐自己解嘲,说他们煮食时,冬天可以暖房子,夏天可以驱蚊虫,别有天地非人间。他们的生活,也极简陋,有一则顺口溜:做乞食,无将志,缺嘴碗,火烧箸,折拐仔,破“加自”,咸鲑补(脯),臭豆豉。道尽了乞丐生活的苦况。
早年结婚,新娘要坐四人抬的“花轿”才算大礼。有的乞食头备有花轿出租,由壮健的乞丐当轿夫。花轿分四凤、八凤、十六凤等等。花轿按等级付租金,抬轿论路程给工资。
乞食头常收有干儿子。一般人迷信,说孩子拜乞食头为干爹,算是“乞食仔”,乞食仔命贱,不易招惹神鬼陈忌,容易养活下来。有的乞食头收的干儿子有几十、百几的。泉州百门外邦溪乞食营,有个乞食头的干儿子数以百计。抗战后期某年秋天,恭逢该乞食头×十大寿,当时我在某中学任教,傍晚曾偕校中师生前往观光。寿筵设在己收割的晚稻田中,一片数十席,汽灯通明(当时该处还没有电灯),炮仗连天,赴宴者除乞食头的干儿子、该营的乞丐和邻营来贺的乞食伴外,还有地方上的头面人物,等等。附近村民,也都有人前往观光的,熙熙攘攘,甚是热闹。
入营的乞丐,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凡有同伴被拒绝布施,或受欺压时,他们便倾营前往声援。去时,连生病的,残废的,生癞疮的,臭头烂脚的都抬了去、扶了去,团团围住当事人的住宅,叫叫嚷嚷,气势汹汹。这些当事人,一般都不是地方上有势头的大地主大恶霸。他们遇到这种情形,只好自认霉气。为了省却麻烦,只好央人说项,破钱了事,而不愿多与较闹,也不能动手推搡。否则,他们会把一些生病的,残废的人放下来让你收拾,俗语叫做“打死乞食好人赔命。”
乞丐生活艰苦,地位低贱。元制: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社会习俗,也是看乞丐不起的。但他们自己却也有一些乞食的光荣历史,常引以为夸耀,如同一些巨室望族常要在他们的祠堂里,把其家族历史上做过大官,做过皇帝或成了神仙什么的祖先,在联文里写出来,作为夸耀,并借以鼓励后进,让他们克绍箕裘。乞食营里春节常贴有这么一副对联。
官居一品吕蒙正
位至三公郑元和
吕蒙正,宋河南人,累官至太子太师,两度入相,封许国公;相传少时曾为丐。郑元和,唐传奇《李娃传》和梨园戏传统剧目《李亚仙》里的人物,荥阳公子,上京赴试,遇名妓亚仙,三千两金花尽后,被鸨母革逐,沦落为丐,后中状元。有这样的先辈,确可谓阔气之至矣。再体面些的,似乎还可以举到大宋仁宗皇帝的生母李皇太后娘娘呢。传说有一文人,曾代某乞食营写一春联:
六合风光随处转
一门春色自天来用闽南话谐音读起来是:揉目天光就去赚,对门伸手一瓜(一个铜板)来。有点恶作剧,却似乎比较切合实际。
另一种是不入营的。不入营的乞丐,有的是短期性的,有的是临时性的。除外地来的灾民外,他们大都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与一般穷苦人家大体相似。这种乞丐,谈不上有什么组织。
(三)乞丐乞讨的形式
一、乞丐乞讨,一般是站在门口,有时倚着门框,口中呼吁:
“阿官阿娘啊,一瓜赏咧!”
“头家官娘啊,一瓜赏咧!”
这两种呼吁未见效时,便改口喊叫:
“阿官阿娘啊,大量大发财,一瓜赏乞食的过地!”
“头家官娘啊,量大福大,一瓜赏乞食的过地!”
这样喊叫仍未见效时,则又叫嚷道:
“阿官阿娘啊,好心好行,一瓜赏乞食的过地!赏过地,富不替!”它的潜台词是:你若再不赏,就是歹心歹行,你的家境就要衰替。
大凡老弱残废或是女丐乞讨,一般比较容易得到布施;若是健壮的家伙,就不那么容易,有时还会受奚落:大脚科,大手腿,不劳动,做乞食,不害臊!
二、在交通要道行人必经之地,或庙会附近,如解放前泉州新桥头,安海五里桥中亭,石狮下泽桥,以及泉州涂山街通淮庙(帝爷宫)口,石厦阎君公宫口等处,都常有一些乞丐在那里坐地乞讨。这些乞丐,大多是老弱残废不便行走,因而席地坐等,向过路行人和善男信女乞讨。
有的乞丐,还带着畸形的孩子,如大头的,软骨的,短腿的,缺臂的等等。这些孩子大多是买来或租来作为乞丐的“招牌”的。如解放前,泉州新桥头有个“大头”的孩子,看模样有好几岁了,却还坐在婴儿坐的“轿椅”里一颗脑袋特别大,整天搁在那里,旁边坐着一个老人,整天有撩有拍地、间歇地唱着:“阿官阿娘啊,你阿好心、好行,一瓜赏大头的度命噢!”你抛一个铜板给他,他便就地给你拜谢;若不给他,有时他会把你的衣角拉住,强要你布施。
三、有的乞丐,训练一只狗,会踏一张木制的小碓,每到一户,将小碓放在门口,手一挥,狗便踏起碓来。踏板上或穿铜钱,或系小铃,踏起来叮噹作响,和着乞丐哼的小曲。这种乞丐,身边常常跟着一群小孩。因为有“狗春碓”,又有一群孩子跟着,热热闹闹的,所以乞讨比较容易,常春毕唱完,还未开口求乞,主人就己布施了。有时主人家的孩子还会缠着大人要乞丐叫狗再春一次。于是又舂了起来,这样照例又要给布施一次。
四、有的乞丐,肩上站着一只小猴。这种乞丐,大都是外地来的,人们习惯叫他“北仔乞食“这种乞丐身边,也常跟着一群小孩,虽然猴子并不表演,但乞讨也比较容易。
三四两种乞丐,有的小孩还会主动带路,领到自己家里去乞讨。
五、有的乞丐,肩上佩带一节两三尺长的竹筒竹筒一端蒙着蛇皮什么的。乞讨时,一手夹打着两块小竹片,一手拍着竹筒咿咿呀呀地唱了儿句曲子。这样乞讨也比较容易讨人欢喜,容易获得施舍。这种乞丐,大都是戏子(演员)出身的。
六、还有一种乞丐,一来就是好几个,男女老少都有,大约是一个家庭的成员都在一起了,操外地口音。这是北方灾民逃荒出来的,人们习惯都叫他们“雄黄婆”。这种人,也容易引起人们同情,乞讨比较容易,有时主人还会把一些残汤剩饭送给老人小孩充饥。
七、春节期间,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初七或初九这段时间内,乞丐乞讨有一仲新花样,叫做“摇钱树”。一株有刺的小树丛,上面用细铁线两三根,串着铜钱若干个,两头系牢,并在树上扎着“春花”(纸花)若干朵,“孩儿”(彩塑小泥人)若干个。摇动树枝时,铜钱发作响声,这就叫“摇钱树”
乞讨时,乞丐手举钱树摇动,口唱吉利歌诀。歌诀大体如下:
一摇一家兴旺,二摇子孙满堂,三摇三元及第(或三阳开泰),四摇四代两公孙,五摇五男二女(或五子登科),六摇六国都丞相,七摇七子八婿,八摇八仙朝阁老,九摇九世同居(或九尚书),十摇十子十媳妇。
唱毕,有的是燃放一小串炮仗(六、七响),有的是用口作炮仗声“乒乓乓”!然后开口乞讨。这种乞丐,颇受欢迎,容易得到布施。有的除了铜板外,还可以讨得一些年糕什么的。这种乞丐也常常跟着一大群孩子趁热闹,并争先恐后带到自己家里去乞讨。
(四)结束语
乞丐,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经过教育改造,安置就业;没有劳动力的,由政府收容救济,社会上已很难看到乞丐了。文革前,有些小孩根本不懂得乞丐为何物。十年动乱,乞丐又“复活”了。经过这几年的安置救济,虽尚有些残余,但为数是不多了。随着社会的安定,四化的建设,这些旧社会残留的东西,是可以消除的。愿此文真正成为“史记”而已矣。
198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