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光中学校史简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文史办 石狮侨乡的石光中学,创办于抗战胜利的翌年,即1946年,迄今已四十一年。 抗战胜利那一年的中秋节,石狮镇镇长林馥泉先生,邀请地方知名人士吴慕农、杨孙岱、何敬捷、施华德、许新民、吴梓标、蔡天从、蔡贤贴、王显低、王华民及王吟秋等人,在镇公所宴集,共庆抗战胜利。宴后,移席院中,畅谈战后重建侨乡的理想。大家一致认为,侨乡建设最迫切需要的是培育人才,都以石狮没有中学而深感遗憾。于是集中讨论创办中学的问题,初步拟定筹建方案,并议定以“石光”为中学校名。石光,意思是“石狮之光”。 第二年,便由吴慕农、施华德两位先生,往菲劝募办学资金。关怀桑梓、热心教育事业,原为侨胞的优良传统,经他们二人登高一呼,立即四方响应,不少侨领如蔡功南、吴道盛、施家罗、王苇航、蔡孝忍等先生,都踊跃输将,很快就筹集了十万元,为创办学校提供了经济基础。 初筹办时,却碰到了国民党政府为群众办学所设下的障碍:要有一定的校产方许立案开办。幸赖各方人士深明大义,排除封建成见,通力合作,将两个菜市、宽仁同乡会址、民生路商会楼房等权充校产,呈报教育厅,才得到批准立案。 立案后,选定原石东车站与街尾坟场等地作为校址。筹备成员,就亲自动手铲平基地,搭起竹篱茅屋,作为教室、礼堂。 1946-11-11日,石光中学创办起来。当时经济筹措困难,规模很小,全校只有教职员十二人,学生一百二十人。基石已经奠定,华厦就有希望落成。 解放后,学校获得新生,全校师生发挥艰苦创业精神,自己动手,出力献钱,先后建成教室六间,以后又得到石狮侨联与工商联捐建教室十间。那时人民政府对教育也加强管理,并给予多方支持,使学校得以走上正轨,渐成规模,生数随着大量增加。 1950年,因避国民党飞机轰炸,学校曾一度迁往附近的灵秀山金相院。 1955年,石狮侨联,商得广大侨胞同意,将华侨投资于石永蚶汽车公司的股息,献予学校兴建办公大楼。嗣后,政府又拔款扩建教室24间。学校本身也通过开源节流,积累了一些资金,先后添建了语文楼外语楼,并修缮了数学楼、史地楼。与此同时,学校其他设备,也渐臻完善。 从开办至此的十年,是学校规模初定的十年。 1956年,增设高中班,至1966年,发展成为有教职员工一百多人,学生一千五百多人的完全中学。此十年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第二个十年,是继续发展的十年。 1966年后,是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学校同样惨遭严重破坏与摧残,其间停课多年,校园弹痕累累,设备被洗劫一空。这第三个十年,是动荡不安的十年。 1976年“四凶”垮台,文革结束。经过拔乱反正,教学秩序得到恢复,教职员工增至一百六十余人,学生增至二千人,面貌焕然一新,事业蒸蒸日上。 近几年来,广大侨胞,港澳同胞和侨乡人民,都十分关心家乡教育,海内外校友,也十分关心母校。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输,增建校舍,添置设备。如邱仲齐先生捐建会议楼一座,蔡孝渊先生捐建新校门一座,王荷幼女士捐建宿舍楼一座,旅菲校友会捐建尊师楼一座,旅港校友会捐建备用电一套,蔡友镖先生捐献全校优秀学生的奖品。最近旅菲旅港校友又认捐综合性科学大楼一座,蔡清洁先生认捐大礼堂一座,吴子备先生认捐图书楼一座,蔡良础先生拟捐资设置奖学金。内地乡亲和校友,也为学校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1976年到1986年的第四个十年,是恢复发展的十年。 四十年中,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初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现已成为国家的栋梁,担负起建设的重任;也有不少人为搞活侨乡经济做出了成绩;还有许多人在海外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并对家乡、对母校做出了贡献。 1987年秋 本文系根据《石光中学校史简介》、王吟秋《石光中学命名的由来》(具见1986年出版的《石光校友》第十期)及有关资料整理。 附录一:石光中学历届校董 首届(1946年) 董事长:蔡功南(菲) 副董事长:吴道盛(菲) 施家罗(菲) 董事:王苇航(菲) 蔡维钗(菲) 蔡孝忍(菲) 王华民 施华德(菲) 吴慕农 杨孙岱 何敏华 许新民 何敬捷 林馥香 王幼邨 王吟秋 陈德辉 第二届(1956年) 董事长:林贵攀 副董事长:施性城 董事:王显低 蔡景和 许素治 杨思步 洪天送 吴清江 许美安 施彩卿 王吟秋 蔡祥汫 王和狮 洪礼纯 陈德辉 第三届(1980年) 董事长:何扬明 副董事长:蔡仲谋 林贵攀 杨思步 蔡世良 邱仲齐(港) 蔡孝朝(菲) 蔡孝渊(港) 蔡碧珊 王荷幼(港) 吴子备(菲) 蔡友镖(港) 董事:蔡友玉(菲) 何敬捷(菲) 施华德(菲) 王长胜(菲) 洪天送(菲) 王吟秋 陈德辉 洪礼纯 杨子磅 王爱塔 李永鹃 吴圣芳 陈金榜 施教一 高秀琼 黄光杉 蔡金龙 蔡绍票 蔡海潮 蔡敦拔 蔡悬圃 施光荣 附录二:石光中学历任主要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