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侨声中学之创办与沿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县东石镇是著名侨乡,华侨多数旅居星、马,早于百多年前,就组织了“太平仁和公所”。而东石也早在抗战后期就组织了“归侨联谊社”。海外乡侨和家乡归侨多年来就有创办中学的愿望,数度波折,终未能实现。 一九五四年,党中央、国务院大力贯彻侨务政策,晋江县政府侨务科、县委统战部等领导人经常来东石,协助贯彻侨务政策时,获悉旅星、马侨胞多年来想创办一所中学而未能实现,就从中加以鼓励和支持,于是在八月召开了东石区第一次侨代会,一致通过创办中学的决议,并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归侨蔡尤淘先生任主任,蔡崇蒲先生任副主任。参予建校工作的主要有:蔡世杰、黄奇贯、蔡尤团、蔡崇格、蔡惠仁、黄锡源、黄世柑、蔡文楣、蔡世买、蔡世帽、蔡德技、蔡景丰、侨尤木、蔡长青、蔡尤山、蔡长衢、郭文治、王世钩、周祖茂、周祖林、蔡金星、周荣重、蔡辉煌、蔡崇丛、苏美铁、黄秀赏、黄呈卯、杨水钻、叶恢扯、刘金莲、黄世派、蔡尤池、黄书通、蔡尤旗、蔡尤永、蔡炳锡等。建委会发函仁和公所,当时旅星、马乡侨中如蔡树铿、蔡尤安、蔡尤巢、蔡世买、肖声信、等人,不顾旅地当局限制,不遗余力地在乡侨中广为联络发动。第一期捐献者中较突出的有:蔡树铿、郭奕炉、蔡尤荣、蔡世海、蔡长榜、叶宏锡、蔡长满、黄世扇、黄呈水、叶乐铃、蔡尤盐、蔡尤聘、蔡尤等人。当时的区委书记许欣霖,区长许精忠,镇长蔡尤足都十分关心和支持。于是,1954年冬,开始进入筹备阶段。 一、选定校址“榕树”。“榕树”原是个废乡的旧址,位于东石北部,荒丘野冢,荆棘丛生,是蛇鼠的巢穴。白天到此,尚且毛骨悚然,夜间更是凄绝人迹。归侨们出洋谋生,见过世面,看中这数十亩野地大有开辟前途。在县、镇政府支持下,近邻的东石、东埕、永坑、后湖等村群众、侨属,或自愿献地,或各持土地证进行兑补,都很踊跃,占地六十亩,几天就凑足了(当时土地还属土地证持有者所有)。 二、确定校名“侨声”。因小学有龙江前称,有人提议叫龙江中学。又因为海外乡侨之仁和公所久享盛名,且又属创办者,故有人提议叫仁和中学。还有的提议叫华侨中学,东石中学……众说不一。最后考虑到抗战胜利后,归侨创办的《侨声报》(归侨杨友竹、黄种登等主办,组稿后到厦门《江声报》社排印,然后寄往星马、印尼、菲律宾等地,宣传),在海外乡侨中颇有声望,遂取名“侨声”。 三、设计蓝图、分期施工。建委会派黄锡源、蔡崇格、蔡流星三人往厦门、集美学村参观,受到“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的鼓励。回来后,由蔡崇格同建筑社测绘出蓝图。一九五五年秋破土奠基,开始第一期工程建设。建校期间,侨联会、建委会成员日夜临场监护并参加义务劳动。各单位,各村落,侨眷属,师生群众,社会人士……组成义务劳动大军,掀起建校高潮,涌现出千百次的献资、献地、献物、献工的动人事迹。 第一期工程建教室四座十二间,教师宿舍三十间(每间二人),伙房带膳厅一座,东、西北角男女厕各一座。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原则,实际耗资才壹拾贰万元。1956年6月间发生空前强台风暴雨,几间房舍倒塌,建委会立即发动侨属、群众、师生投入抢修。 侨声中学经上级政府立案批准,于一九五六年秋开办,招收初中六个班,新生三百四十名。学校新开办,设备甚差归侨黄世河(系黄种登、黄锡源之父),慷慨贡献祖传大榕树六株,以应数百副课桌椅之材料急需。归侨黄良栋捐献办公橱桌数十件。马来西亚太平仁和公所特地寄来显微镜三台(当时极为珍贵罕见)和实验器械、教具一大批。弥后,一边开学,一边陆续添置设备,捐献者实难一一枚举。学生则一边上课,一边参加义务劳动,开辟操场,搬迁乱坟杂墓,筑校围,种树植林。 为突出个“侨”字,生源扩展全县侨乡镇,如龙湖、永和、祥芝、青阳、深沪、英林、安海等地。教职工中也有不少归侨或侨属。县委、县府十分重视侨声中学的开办,为照顾侨办新校,特许抽调部分中学的教师和小学骨干领导充实师资。1957年又招收六个班,新生338名,1958年仍招收六个班,新生320名,连续三年就招收了十八班,学生达千人,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所有外地学生,都妥善安置其膳宿,深得广大侨胞、侨属的好评。无论外地本地,所有学生都坚持早晚自修,风雨无阻,俗节不移。教师则集体办公,以校为家,轮值下班辅导。当时以煤油灯,腊烛和打汽灯为照明。闻鸡起舞,早操后入教室早读,灯光映窗;夜幕降临,漫步后入教室开始晚自修,银烛摇光,汽灯通明。学生在紧张学习之暇隙,还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融如一家亲,蔚成勤勉互助之良好校风。连续三年,巩固率达98%,首届报考高中(中专)录取率竞达100%,出现泉州高级中学(泉五中)与安海养中争相招生,派专人预约的盛况,曾轰动一时,头三届毕业生中出现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1960年开办高中部,招高中一班50名,大多由本校初中毕业生经统考后录取。首届高中毕业生报考高校者29人,录取全国各高校12人,录取率达41%未能升高校深造者,自学成才也大有人在。 1962年国家正值暂时困难时期,在仁和公所关怀下,曾举行校庆,乡侨专程回国,赠送铁质“怀乡杯”,举办全校性篮球赛。 十年浩劫,侨声中学难逃其灾。门窗破损,桌椅床橱,仪器教具,毁的毁、窃的窃,上万本图书画册,报刊杂志,几大箱档案资料,荡然无存。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获得新生,侨声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1979年,三年共招收高中十七个班,创历史记录。1982年开设职业高中建筑专业班。今日之“侨声”已是拥有初中、高中、职业高中计27班,1300多名学生的完全中学了。教职员工105名。就规模而言,居全县第六位。 侨声中学创办于兹,屈指卅载,校友逾八千,遍布海内外。旅洋者百人,旅港者二百多人。在众多校友中,有党、政、军、科技、文教、商界等各种人才。随着经济特区的开放,还涌现出了一批实业家、企业家。 1985年12月1日成立侨声中学校董筹委会,推选省政府外贸驻穗办事处主任蔡长泰任筹委会主任,(蔡尤淘、蔡崇蒲先生于1976年间先后病逝),黄锡源、蔡惠仁、蔡福康、蔡尤团、蔡崇鹏(校支部书记)、蔡建设、蔡尤庆、蔡顺钦、蔡崇利等为副主任。张毓案校长主持校务,负责向校董会报告校况。黄贺顺、蔡崇德、肖辉玑任秘书。蔡英文负责校友会筹备工作,吴文品负责财会。积极参予校董筹委会工作的还有记许连生、吴努、黄昌山、黄书汫、吴炳煌、蔡文楣、吴泽藩、蔡汀洲、蔡振宗、蔡尤木、周贻敏、许武勤等。校董筹委会作出举行侨声中学三十周年校庆的决定,得到海内外的热烈迥响。1986年4月27日成立校庆委员会,由蔡长泰任主任,由蔡煌煊(镇委书记)任顾问,决定十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举行校庆,发函海外及港澳乡侨和校友。接着漳州、泉州、晋纺、福利二厂、青阳、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校友分会。《澳门日报》、香港《文汇报》、《泉州晚报》、《晋江乡讯》等都登载校庆启事。校庆的宗旨是:检阅三十年来办学成果,广泛联络校友,发扬广大侨胞和港澳同胞及校友热爱桑梓教育的传统,为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时,也为促进多渠道集资办学而共同努力。 校庆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开放校庆展览馆(校史、校友、教学、书画、礼品等五室),举行男女篮球赛,象棋赛、文艺晚会、吟诗会,南音清唱、武术表演、足球友谊赛、书画展览、电影晚会等等。参观的各方人士、村民群众,各地来宾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参加校庆活动的有县委县府、镇委镇府有关领导,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县侨联、侨声中学历届校友代表、侨胞、港澳同胞代表等以及全县各中学,镇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村委会、各小学的负责人、侨声中学全体师生等共约二千人。 通过近年的筹备,多渠道集资二十万元。校庆之时举行校友楼、教学楼和扩建大操场的奠基仪式,还为福利二厂捐建的篮球场剪彩。太平仁和公所特派代表蔡尤巢、蔡尤盐专程回国参加盛典,主持奠基仪式。在众多的捐献者中较为突出的有:王为谦(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瑞今大法师、黄呈辉黄深南等。校友中捐献较突出的有:蔡长质、陈昭得、肖清轮、蔡振作等。校庆取得较大的成绩,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附录;侨声中学主要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