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
一九五三年九月,安海区(晋江十区)文教室为开展“知识青年从事工农业生产知识学习”运动,区文教廖运兴决定开办一个新型学校——安海高小毕业生补习班,招收本区未录取初中的毕业生,授以初中课程及工农业生产知识,课外活动组织集体参观工厂农场。
区文教调林华居主办这个学校,择定安海朱祠后落(原俭德小学旧址)开办,又调黄攸远、倪世经等协助教学。翌年,因安海开设文化站、广播站需要场地,补习班必须迁校,最后定于宝斗埔旧卷烟厂兼香莲寺菜堂为补习学校,开设四班,教师增至八位。
转为侨校
一九五五年五月晋江县委统战部、文教部、县教育科、侨务科联合召开教育行政会议,提出:本县侨乡眷侨迫切要求子女入学,会议决定全县办四个点校,青阳、石狮、金井、安海,扩大招收各该区域的华侨子女入学补习。
县会议结束后,林华居向安海镇党委汇报,要求领导支持并联系安海侨联协助招生工作,召开校务会议,分工进行。
消息传播之后的两星期内,各侨乡(包括南安邻里)的华侨子女持各该乡或侨联介绍信纷纷来校要求报名入学,学校一一为之说明县会议精神和区域规划,动员他们回各该点校办理手续。学生家长前来要求并提出:政府既然要照顾华侨子弟入学,何必看区域限制,我们愿子女在这文化古镇安海就学。提出愿为共同办学创造条件。
课室根本不够容纳,而学生与家长却苦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好请示镇委联系侨联协助解决问题,即向他们提出“共同办学,创造条件”,大家欣然赞同,遂掀起一个捐资助校的热潮。
建新校舍
有了资金、校具,课室即可解决。就在一九五六年秋天由侨联配合学校老教师高贻乔、李志达、吴谋敦、吴毅超等组织建校委员会,由安海镇政府择定安海南街大草埔为新校舍(中座课室)一座,一九五六年春托南安工程师李裔昭先生联系聘请梅山建筑社前来兴建第二座(西座课室)。是年秋续山安海建筑社建东座办公室,后又修建校园南侧公产(杉行口)课室一间。
安海华侨中学
学校名称由补习学校转为中等文化学校,安海华侨中学。开设八个班级,学生四百余名(华侨子女占60%),教职员工35人,组织教育工会、共青团及学生会分别活动,每逢星期六集会,学校邀请镇委黄再泉、镇长蔡远荣等到校讲话。
学生宿舍统一由学校安排(租校园周围邻宅),每晚由教师轮值巡视宿舍,学校办食堂以适口的菜肴让外区的学生统一寄膳,按时用膳,每逢假日教师组织下乡访问学生家长,交换意见。
学生会组织文娱组和体育队。文娱组在女教师施宝真、高美美等的领导下,经常开展中心宣传,每于会场或街头进行演出,学校师生与南街文娱组联合公演大型名歌剧《军民进行曲》;体育队以男子篮球队为主,由体育教师许长个、姚加电指导组成,主要队员有蔡衍华、蔡庆固、李谋果等,经常在校园篮球场与解放军代表队及邻里业余球队作友谊赛(亦曾经出师远征)连战皆捷。(蔡衍华等同学被选为省代表队,现在香港主持晋江体协)。
学校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及安海侨联高作揖、吴朝阳、张克种等先生,东石侨联蔡尤陶、蔡辉煌等先生,庄头村李孙辽先生,本镇李锦芳教师暨华侨及街道群众的协助支持下,发展迅速,筹组校董会,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在安海侨联副主席吴朝阳先生的关心与李孙辽先生的协助下,学校经常邀请邻里归侨前来参观指导,并筹组校董会,制定学校远景发展规划。在校园西侧西埭的旷地丈量一片土地,准备扩建校舍。
本校转为侨校时,学生来自本县侨乡的永宁、梅港、衙口、龙湖、金井、石狮、彭田、上郭、后洋、沙塘、杏田、南湖、梧林、庄宅、许厝、前庄、马坪、坝头、社坛、池店、青阳、陈埭、紫华、英墩、灵水、东石、白沙、磁灶、葛州、潭头、内坑、仁寿、五埭、及南安东头、官桥、大盈、溪南、门头、朴里、埕边、水头、石井等侨乡。
迁校
一九五八年六月,学校主持人林华居被划为右派离校,县教育局派李维滩接掌校政,于一九五九年九月,据学校区域安排,迁龙山寺与晋江聋哑厂互换场地,并在寺西厢建课室四间,命名为“晋江十中”又称安海中学,至一九六二年九月,因经费问题而停办。
一九七九年,安海学区鉴于复办安海中学之急切需要,即组织力量,仍在龙山寺重新开办安海中学。在领导和教师共同刻苦努力下,迅速发展。
至去年(86),因龙山寺定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准备开辟为旅游区,动员学校迁徙,就在市县、镇政府及大队村政府的支持下,择定安海西按村后的辽阔高地上兴建三层的教学大楼一座(计十八课室),作为安海中学新校舍(自龙山寺迁出)。
安海中学与侨中的关系
自去年(86)秋天,安海中学当局联系原侨中的老教师,提出两校前后一脉相承的相互关系,并邀请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共同组织校友联谊会及校董会,筹备会,进行调查访问,出版“校友通讯”数期。
自去年冬天,通过老教师组织到晋南各侨乡访问调查,校友:现旅居香港者近贰佰人,旅居菲律滨者十余人,有王经贤校友现在碧瑶主持同乡公会,尚有教师及校董现住港者近十人,今年来正逐步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