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章胜先生(1899-1978),名嘉滔,字渊浚。章胜是他旅菲时的用名,后遂以行。晋江英林伍堡人。是华侨回国办学、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佼佼者。早岁参与家乡毓麟学校的创办,并长期任教,晚年又主持校董会,以迄逝世,前后六十年,造就了不少人才。是一位值得钦式的乡村教育工作者。
(一)
章胜先生赋性聪颖而勤奋好学。童年入姚祠义塾读书,成绩斐然,深得老师器重,许为可造之材。年十三,能背诵《四书》全部。十四,旅居菲岛,就读于中西学校,得受新学。从此,如饥如渴,焚膏继晷,以求新知,学乃大进。嗣入商界,在堂叔的木材公司担任会计。乃自学不断,深夜与黎明,是他最宝贵的学习时间。外文中文,一并重视。他认为,强国之道,应从教育入手。少年时,就萌发了兴学宏志。
民国六年(1917),虚岁十九,在乡前辈姚事敬先生的鼓舞下,踊跃参与毓麟学校的筹创工作。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陪同事敬先生走遍马尼拉以及罗申那等地,访问同乡侨众,鼓吹捐资创办学堂。在《设学缘起》中说:“际此世界,道趋大同,人贵自立。物质昌明,学重实用”。“嗟我祖国,学尚虚文,人失常识”。“地利路矿垦植,阻于风水,用恒不足。由是思想蔽于妄念,风俗趋于盲从”。认为“推其致此之由,皆由于教育不良之恶果”。提出办教育之目的,在于“利乡福国”。其兴学之深心,焯然可见。
是年夏,毓麟旅菲校董会组成,公推发起人姚事敬先生为董事长。秋间,派董事姚章胜等人回国,联络全乡筹备办学事宜;并函请金井毓英学校创办人许子玉先生指导。章胜当时年轻有为,工作顺利,许老先生大加赞许,为介绍泉州培元中学首届毕业生王维骥先生任校长,于1918年二月开学。开学后,章胜仍还菲岛筹集学校经费。与青年数人,在董事姚事敬、姚宗荣诸先生支持下,聘请上海某剧团到菲公演《武昌起义》,为毓麟筹款。这是海外比较早的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剧,曾轰动全菲华侨界,传为盛事。从编剧以至广告、票务等项工作,他都躬亲参与,不辞辛苦。爱国爱乡,热情洋溢。
他为毓麟制定校训:“勤诚勇爱”,并撰一联诠释其义:“勤能精业,诚明自己;勇以推行,爱普及人”。校训与联的勒石,现尚存于旧校舍内。
1921年,王维骥离校,董事会派章胜回国,他以校董身份兼任教席,校务则聘请南方大学蔡建安先生主持。1924年,蔡先生往菲,改聘黄时珍继任。1926年,侨办毓麟完全小学,向省教育厅立案,姚章胜先生正式担任校长。北伐胜利后,1929年,又重新办理立案。
(二)
他办学是德、智、体三育并重的。他事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学校组织军乐队,他就参加,每天凌晨站在楼顶吹号,唤醒同学按时起床,到校早操、早读。学校每天扫地,他也参加,数十年如一日,养成了习惯。有些老师受他影响,也参加学生扫地。姚有义老师后来到英华小学任教,就天天和学生扫地。有人问他,他说,这是跟姚章胜老师学来的。
他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他自己也认真学习。他自学师范课程,每科都做笔记,写心得。
他怎样抓三育并重?
(一)德育。他主张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寓“德育”于“智育”、“体育”之中。做到学生能勤学,能守纪,又健康活泼。学生的操行成绩,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表现评定,而不是凭教师的印象评定。其办法是:学治会(学生)与校务会(教师)共同制定《学生守则》,每日由值日导师,值日纠察队(学生),将学生当日的主要表现,披露于大黑板上(学生称为“黑板案”),由值日导师登记入《学校日志》,并负责对照《学生守则》明细条文,或表扬并加分数,或批评教育并扣分数。此外,还把出缺席、清洁卫生、待人接物和文娱活动等项,都归入操行表现之中。这样,操行成绩的评定,就能做到“评之有据”。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一次,县里督学来校视察,适逢村里做佛生日,校外正在演高甲戏,校内仍然照常上课,秩序井然。督学惊问,怎么能做到这样?他说,这是数十年苦功养成的结果。
(二)智育。他认为,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定期考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关键在于平日的督导。他设立一种“日清”的教师责任制,要求“今日事今日毕”。老师布置的课业,学生必须当日完毕,不能完毕者,第二天早读时,教师要负责督导。周末下午,学生要持《学生手册》向各科教师签盖。课业未完毕者,必须留校补习。
各科平日测验的成绩占学期总分的70%,月考与学期考仅占30%。学业成绩决定升留级,但名次排列要根据操行、学业、体育三者综合成绩评定。必须三者都是优等,才能评为优等生。
他要求教师要有专业心。强调教师要边教边学。他带头组织教师自学乡村师范课程,阅读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俞子夷等人的著作。他常说自己出身侨商,不懂教育,办学全靠不断自学。在他影响下,同事间切磋问难、交换教学经验,蔚然成风。他鼓励初小教师业余进修,成绩好的可以教高小。
每年暑假,他都免费办补习班,上午半天上课。通常都能做到全校学生都参加。
学生历届会考、升学考试,都能取得优异成绩。
(三)体育。农村的体育运动,毓麟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1918年,旅菲乡侨,就将足球、篮球、排球、乓乒球等球类与球艺带到学校来。以后又发展了田径运动。他担任校长后,规定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为体育运动时间,全体学生都要参加,教师下班指导。体育成绩与操行、学业同样重视。体育成绩不好,不能评为优等生。标语是:“强国必须强身”、“不作文弱书生”。他认为体育煅炼关键也在平时。体育成绩,只根据平时的平均分数,没有学期考试。为了提高球技,他经常在周末带领学生到金井与毓英球队练习,或邀请毓英球队来校作友谊比赛。后来又发动教师对教师,校友对校友比赛。历届校友就成为体育的基本群众。
三十年代初期,金井许志泽先生举办的两次运动会,他都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并领队参加。1930年的“健南运动会”,毓麟获得了甲童篮球冠军。另一次“八联运动会”,又获得了排球冠军。四十年代晋江县运会,毓麟蝉联数届获得小学排球冠军。1941年,毓麟校运会,有篮、排、足、乒乓、田径各项目。全体学生参加,并动员校友担任裁判,或组队表演。全村男女老少都是观众。盛况空前。1942年,“毓麟杯”侨乡群众公开组排球赛,曾轰动全县。伍堡被誉为“排球之乡”。
(三)
章胜先生的为人与治学,也是值得称述的。
他为人忠厚诚恳。教师、学生有病,他必亲往探问,还往往陪着校医上门诊视。早年地方鼠疫流行,有一位老师染疫,他为煎药护理,又跋涉数十里,亲自护送回家。1945年,另一次鼠疫大流行,家中四人染疫,幼女殇亡。其友王子中医生,菲岛回来闻知,急为购得血清(此药当时大缺),差人持赠。翌晨骑马赶到要为病人注射。他已于昨晚将药转送村中病危的人了。王医生叹道:“我从来没有见到这样的人!”说罢,急忙跃马飞回,为他另觅血清去了。
他回国办学时,就经常关心民众生活、社会风化、国家前途。当时军阀统治,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给菲岛“闽侨救乡会”写信说:“海内风云,扰攘犹未已。专制名云推翻,共和虚有其表。……洪宪倾覆,而余孽犹存。北洋军阀,劫夺人民,荼毒地方。晋南一带,则以吾乡为尤甚”。关心民瘼之情,溢于言表。所云“吾乡为尤甚”,是指当时集合在伍堡“打北兵”的事。过后,毓麟曾以这一题材编演话剧,借以揭露军阀罪行。
三十年代,许志泽先生组织“衙金深风俗改良会”,改革侨乡奢侈迷信陋俗,他极力赞同,热情参加,并劝亲友带头实行。
抗战时,他发动毓麟组织剧团,公演《凤凰城》、《牛头岭》等抗战话剧,鼓励群众同心抗日。一面以校内的妇女班为基础,组织农村救护队。抗战胜利后,他与部分归侨,发起组组“英林归侨公会”,是晋江县较早的归侨组织之一。
解放初,公演《白毛女》等剧,配合土改宣传,收到较好效果。
他对教育事业,专心致志。自回国办学以后,终其一生,未再涉足商界。终日乾乾,常不能以时寝食。1933年,积劳患肺疾,救度咯血,仍坚持工作不息。后因旅菲校董会力劝,才休养了半个学期。抗战初期,他撰一联赠其至友毓英许志泽校长:“许其志于教泽者,得英才而乐毓之”(中嵌“毓英”、“许志泽”数字)。联以明志,这可视作他的自况。盖他与志泽先生,皆毕生献身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者。志同而道合。
毓麟中期,得董事、著名侨领姚乃昆、姚望深诸先生的支持,经费无缺,校务蒸蒸日上。太平洋战事发生后,菲岛沦陷,侨汇中断,幸赖望深先生在上海有部分接济,得以艰苦维持。他认为,毓麟历史悠久,且是中心学校,必须艰苦支撑。当时沿海有人用海水自晒土盐,他便发动教师业余晒盐;在乡教师有农地者,也鼓励他们兼些耕种,以稍稍帮补家用。而对学校工作,没有耽误,且办得很出色,学生学业成绩优良,文体活跃。邻村儿童,纷纷来读,生数激增。他自慰道:“总算没有辜负乡侨兴学的苦心”。
抗战胜利后,他兼任英林中心及英华、培德等小学的名誉校长,就将数十年的办学经验,推广于这些学校,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乡人、校友,还念念不忘。
解放后,他一直担任毓麟的董事长。目前伍堡嘉排学校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学生上千人,校风佳良,大家都说,这与他当年苦心办学是分不开的。
他很好学,因能谦虚,勤求精进。他爱书如宝。粗衣淡食,省下钱来买书。他向书学习,也向人学习。凡见人有一技之长者,莫不啧啧称道,钦佩之余,即拜以为师。办学之初,就向教师于景波、于树铎叔侄(祖籍北京)学国语(普通话),蔡建安学诗,蒋才立学画,杨振声学军号,等等。由于他的谦虚好学,苦心办学,深得社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名雕刻家李一石先生,长期义务担任劳美课,并献捐校具,后来又任校董;名医林玉森先生,也长期义务担任校医,作文课,并任校董。
他早岁熟读经书,略有心得,就作《大学表解》、《中庸表解》,并详加诠释。接受新学以后,则大力提倡白话文,《秋水轩尺牍》、《小仓山房尺牍》等书,都先讲授译文(白话),再回头教读原文。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效果良好。
他对文学、音韵,尤感兴趣。看到字典、辞典就买。他觉得部首检字法,不如拼音天字法方便。后来《四角号码字典》出来了,他认为是检字法的一大进步。他自己学得滚瓜烂熟,又向全校师生,大力推荐。后来,在实践中,发现了疑难。经过反复研究,悟出方块字,原来并不是真正方块形的。决心另辟蹊径:用统计方法研究笔形,并将“部首法”与“形位法”结合起来,做到定形定位。后来其哲嗣公秉君所创的《头尾形位查字法》,就是受他启发的。
他于切字、等韵之学,原有根底,尤其闽南方音《汇音妙悟》的切法,极为娴熟,而又有所创新。他把《汇音》重复的韵母部合并,把所有闽南音都用英文字母拼音标出,并分析出“有字音”与“无字音”,“闽南话字音”,“方言与汉语同音字”,等等。
各家的拼音方案,他都喜欢研习,而加以比较。他赞同注音符号采用拉丁字母。解放后,看到“汉语拼音方案”,十分高兴,说:“这就对了,我终于看到了我所希望的了,从今应该大力推行”。晚年眼睛昏花,还是起劲地为其子女所编的《汉字速检手册》根据《新华字典》逐字标音,并根据常用字音节、常用词音节的出现情况,研究拼音字母的使用情况。看到《诗韵新编》,他认为闽南方音也应该编韵目,出韵书,供方言戏曲工作者参考。
一个乡村小学教师,不为名不为利,孜孜矻矻地做学问,数十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精神啊!
综观他的一生,爱祖国,爱家乡,献身乡村教育事业,志行高洁,坚苦卓绝,连续六十年,矢志不移,是值得人们钦式。
1987年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