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道教兴衰史迹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据史籍载:泉州道教,来自中原北方,若以“巫师”、“方士”来泉影响算起,可追溯到秦汉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同其他事物一样,从无到有,由兴而衰,是沧海桑田之必然。如今地方上遗存的一些史志、庙观、寺院、道经、道藏,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是探索问题的重要依据。现把有关史迹分叙如下: 一、早期道教的传入: 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首先在北方发生与发展,秦汉以后,经官方、民间、战争关系,先后传播到泉州: (1),《泉州府志》载:“秦,大道,不知何许人。尝出游,逢人哭,问之,日:长城之役,独子无兄弟,因出身代之,尸解而归。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曰大道岩”。 (2),《晋江县志》载:泉州城内的“玄妙观,(西)晋太康中(280-289)为白云庙”。为道教传入泉州建庙观最早的记载。 (3),据史籍载:“晋安帝三年(399)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元兴之年(402)为晋将刘裕所挫败,追杀至晋安海上崩散,余部遁入闽”。《太平寰宇记》说:“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曰游艇子,即卢循之余”。 上述是早期泉州道教活动的史迹。 二、唐代道教的发展: 从方志、庙记、石刻记载看,唐代泉州道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晋江永宁《虎岫寺》,据宋代重修庙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祀北极玄天上帝”,旧址尚存。 (2),德化九仙山“玄洞石室”,于唐开元间(713一742)始建为庙,今有“斗杓”、“化身石”、“出米石”、“醉仙石”、“仙足迹”、“飞升台”遗存。 (3),紫帽山“金粟洞”,据《泉州府志》载:“唐德宗时(780-784),元德真人郑文叔居此修道。”故“西峰有石鼓、丹邱、试剑石、棋局、仙迹、石掌;南山有古元室、小丹邱、盘石洞”等古迹记载,惜今已无存。 (4),惠安“净峰寺”,宋重修庙记载:“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16)”。今庙中尚有“灵运道人居此”的石刻遗存。 (5),唐末流寓来泉的名士隐者,也是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施肩吾,流寓到泉,后举家移居澎湖岛上。秦系唐末流寓来泉,在九日山“筑石室隐居”,长年“足不离山,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笺注”。罗隐在罗裳山上也有“画马石”之遗迹。 由此可见,唐代泉州道教已有所发展,但主要分散在山区与沿海地带。 三、五代更趋于正规: (1),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王鹤寿起三清台,用黄金数千斤铸造宝皇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神像”。泉州在新加坡已故华侨陈允洛《泉州怀古》一文可印证:“元(玄)妙观,观在东街倚南(今新府口),中奉玉皇上帝,是泉州最大的道观”。“两廊装雕廿八宿像,雕塑之精,国内罕见。正月初九为玉皇诞辰,例演正音班(京戏),我小时曾往观”。“由广场而上即中殿,名三清殿,把上清、玉清、太清三天尊,由留全发的道人,在该殿主持香火。后殿祀玉皇上帝,像甚高大,惟其至尊不让人看,故皆围以密帐”。 (2),道士得封号。在王延昶执政时,授予泉州道士谭紫霄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的封号。这为官方正式承认道教的最早记载,也说明“正一”教派已经确立。 (3),山上续建庙观,如晋北丰山的“天心洞”,祀何氏九仙,庙创于五代,今尚存。晋南灵秀山上,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扩建,易“棲真寺”为“金厢院”,庙址今存。 上述情况说明,泉州道教五代时更趋向于正规化的活动。而且已开始从山区沿海,逐步转移到泉州府城内。 四、宋代道教之鼎盛: (1),离府城北六里许的清源山,一名齐云山、北山或泉山。宋代为“三十六洞天”的道教胜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处于罗武山下的“羽仙岩”,俗名“老君岩”,有道教主李耳巨型石雕像在。至于宋建之“北斗殿”、“真君殿”、“元元洞”建筑群庙观及摩崖石刻,今已荡然无存。此外,清源洞、纯阳洞、碧霄岩、瑞象岩、狮岩、虎岩、尊岩、龟山岩、赐恩岩、齐云岩、巢云岩、弥陀岩、南台岩等遗迹,分布于清源山中,成为“清源鼎峙”奇观,为泉州十景之一。有诗赞云:“泉南佛国几千界,闽海蓬莱第一山”。又有“洞天福地”石刻遗存。 (2),建庙型像奉祀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泉州花桥慈济庙、晋江深沪宝泉庵,祀民间医生吴本,称吴真人或大道公,朝廷加封为“保生大帝”。安溪蓬莱清水岩,祀永春人陈普足,因陈出家到此修真羽化,后人为其建清水岩奉祀香火,称“清水祖师”。洛阳桥南《蔡忠惠公祠》,是祀主持建洛阳桥有功的蔡襄。以上各庙皆存。 (3),各种斋醮祭奠法事活动。据庄为玑教授的《晋江新志》载:自宋而后,泉州有坛祭、庙祭、祠祭三大类,各种祭奠活动,就是道教的斋醮法事仪式。包括“禳灾祈年”,祭土神、山神、谷神,上祈五谷丰登,下祷人寿年丰。谓之“坛祭”。再是“祈风盛典”,设有道场活动。求托“海神”保护,航海“一帆风顺”、“一路顺风”到达彼岸与返回,谓之“庙祭”。此外,对于历史名贤、节烈也有祭奠仪式。谓之“祠祭”。所有这些,都是道教鼎盛的重要证明。 (4),“三教”鼎立与融合。宋代泉州道教鼎盛,与儒、佛两教鼎立,合称为“三教”。也就是“泉南佛国”中的一大教派。但在一些庙观史迹上,已留有儒、道、佛三教融合的迹象。如泉州孔庙,亦称府学,大成殿东西墙壁上,就有砖头嵌镌的八卦图案。宋扩建后的永宁“虎岫寺”,增设“文昌祠”、“聚星阁”、观音罗汉、关圣夫子、森罗宝殿。晋北“天心洞”旁有“水观音”,“五文昌夫子”。永春“魁星岩”,宋乾道间扩建时,左增魁星爷,右奉清水祖师,并有“梅盘仙塌”古迹。安溪清水岩,楼阁三层,第一层为“昊天口”,第二层为“祖师殿”,第三层是“释迦楼”。 凡此种种,都有“三教融合”的迹象。 五、元代道教之衰落: (1),元代与唐、五代、宋统治者相反,信佛抑道。据史籍载:在1255年、1258年两次佛、道大辩论中,蒙古统治者偏于佛教,致道教惨败。蒙哥汗因此下诏:除《道德经》外,一切“道藏”均属“伪经”,予为焚毁,并令清退庙观财产,道士削发为僧。至元十七年(1280)上层道士还被诛杀、劓刖、流放十多人。越年忽必烈又再次下令焚毁道经道藏,对道教进行残酷打击。 (2),元代统治者法定“四等人制”,泉州的汉族“南人”被列为第四等,社会地位最低贱,任其统治宰刈,生活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道教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但为北方汉族所创造,又受元统治的抑压。元代泉州的道教处于衰落状态。 (3),元代统治近百年时间,对泉州道教未有新建,对宋代以前的道观建筑,破旧损坏,也不复修。如清源山的“北斗殿”、“真君殿”、“元元洞”等建筑群,元代后荡然无存。祀玄天上帝的法石“真武行宫”,亦称“圣殿”。宋末张世杰、陆秀夫奉帝昞南下,欲入泉城,蒲寿庚闭门不纳,乃驻跸于此庙中,后庙毁,今仅存一山门 六、明代道教之复苏: 明代为汉族人统治,皇帝又对道教虔诚信奉。因此,泉州道教有所复苏,但一些庙观,建于农村,在城镇则多修建。 (1),新建庙观,仅青阳农村就有两处:一是赖厝村的“紫霄宫”,祀玄天上帝,占地面积一亩,为四回廓宫殿建筑结构。于明正德间(1506-1521),由九世祖赖凤官拜陈谏议大夫“后所主建:二是屿头村的”慈济宫,“建筑结构仿紫霄宫,面积七分多,祀保生大帝。为明嘉靖乙丑科进士、先后官雷州知府,两浙、雨淮转运使、四川参政的七世祖洪国富所主建。庙址尚存,近年重修。 (2),泉州的“花桥慈济庙”,和涂门“通淮关岳庙”明代重修。晋江青阳下行张村大书法家张瑞图,为重修题写匾额:《真人所居》、《充塞天地》,真迹今尚遗存。 (3),因“倭乱”时毁而复建。如安平“霁云殿”,古称“佑圣官”,祀玄天上帝,嘉靖三十八年(1559)遭倭寇乱,殿毁。“玄坛宫”,“古九节祠”、“关帝庙”也程度不同地祸及。隆庆间(1567-1572)由安平“士大夫耆老纠众醵金,在蔡经之地的檀树旁建三层台,结真武殿,匾日‘武当行宫’,旁列四法师。座前铸铜为祭法器数千斤,以供香火”。此外,还有“三公楼”与“卢候生祠”之建。 上述情况,是泉州道教在明代有所复苏的说明,并有转向农村民间的趋向。 七、泉州道教之南传: 明清两代,泉州道教有南传,包括向东南亚各国和台湾宝岛的广泛传播。 (一)、新加坡为最突出。在清道、同年间,已有“天公坛”、“大伯公宫”、“青龙宫”、“天福宫”之建筑,“天福宫”祀莆田湄州妈祖神;“青龙宫”祀安溪清水祖师陈普足。新加坡道教主脑陈高迨,系“晋邑冈乡”,自1925年出国,羽化后,其符录由三子陈国显、四子陈铭继承。陈氏原为泉州东岳庙主,自宋代延袭下来。高迨在新设“混元道堂”,成为主脑。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为了研究道教的法事仪式,即往新加坡拜陈氏为师,认真学习了道教大小斋醮祭祷仪式,前后用八年时间,仅学敲木鱼鼓点节拍就足足花了一年多,领略到不少从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道家内涵和奥秘,成为陈姓道家第廿四代嫡传弟子。 (二)、菲律滨传播早,但发展慢而且杂。如明初安海人陈景弘,伴随郑和下西洋时,曾到青阳山石鼓庙,“奉顺正王香火以行”。青阳在菲律滨华侨有长期香烟,世代相传,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始建七层高楼的“顺正王庙”。深沪宝泉庵的“大道公”香火,是1948年才由菲归侨带出国去的。在菲祀为“正炉”,建立董事会,到1986年已历三十一届。至于“关帝庙”,则遍布全菲岛,当地民族也有信奉香火的,称为“单爷哥”。 (三)、泉州道教传到台湾更广泛。据《台湾府志·庙宇》载:澎湖妈公镇上的“妈祖宫”为最早,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末台湾也有府、县之城隍庙、东岳庙。到清康熙廿六年(1687),岛上已有上帝庙一、关帝庙三、天妃宫二、慈济宫四、沙陶宫、混沙宫、水仙宫、二王庙、大人庙、王公庙各一,观音庙(包括有天、地、水三宫和关帝神祗)二。在澎湖有天妃宫一、大王庙四、真人庙、将军庙各一,太子庙、关帝庙各二。台澎有庙观三十座。到清末民初。全省共有大小寺庙教堂六千四百多所。谓之“三步一庙,五步一寺”。单“清水祖师”,在台北、基隆、澎湖等地,就先后仿建了三十六座寺庙。 台湾道教,有灵宝、老君、瑜珈、天师、三奶等不同教派。1949年第六十三代江西龙虎山天师张恩博到台,在台北市觉修宫成立天师府,从此张天师以“正一”教派,成为台湾道教的主脑核心。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曾带家属在台定居,专门研究台湾汉学和道家法式。故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演唱正统的南音,是欧州研究中国道教史的权威人物。 由此可见,泉州道教南传史,同华侨出国史,台湾移民史,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 八、泉州道教移民间 (一)、何乔远《闽书》载:“正月初九日,泉人谓是日为天诞。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泉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装故事,饰珠宝,钟鼓震阙,一国若狂”。 (二)、《府志,温陵旧事》载:“凡会皆于正月初,择其境之齿德而裕财者首事,鸩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期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绅富家之先有祈请者,妆为神像,名曰赛答”。队伍浩荡,“乐之部有马上吹,有步吹,有五音铜鼓;旗之部有高招旗、五方旗、帅旗、三军司令旗、清道旗、飞虎旗、巡视旗;执事则戈、锤、矛、戟、箭架、剑盾、龙头、钩镰等,无不皆具;而材官、骑士、执盖、拖马,奚奴、军校、苍头、旗手之类复百余人”。“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元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锣声震天地,久之而神始过矣”。入夜通街灯火齐明,“关大帝、吴真人灯牌以数千计,钟鼓架、香架以数百计,火炬亦千百计,长街一望,如星宿,如燎原”。 从“道观多报赛”,和迎神赛会队伍中“神之前为道士”的记载上看,可见道教转向民间活动的情况。 (三),民间“杂神”大发展,大多是从道教派里出来的。突出如石狮城隍庙,清末创立,后殿有“七大巡”王爷,十分凶恶,在民间大显神威。凡封建械斗、村社失窃、民间纠葛世仇,无不请其主持解决。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王爷公”、“夫人妈”小神庙,更是遍布侨乡各个角落。甚至在野外不知名的“杂神”,也信奉虔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如泉州城东琯头公路边和晋江陈安桥横坂,有所谓“杂阴公”。至于家中设小神龛,也比比皆是。 民间“杂神”的大发展,是同道教世俗化有直接关系。 九、道教与民俗关系: 泉洲道教,与民俗有多方面的密切关系,有些内容还是比较健康,如福、寿、康、宁皆是: “福”,宋泉洲有“洞天福地”在清源。居泉者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之说。后“福”字多集中体现春联上,如“五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总是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以人高龄者为“大福”或无危转安为“福气”,劝人要“知足常乐”,“惜福”,“知福”,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上是有一定的进步的意义的。 “寿”,道教求长生不老,就是要益寿延年”。因此,民间对老寿星形象,格外敬仰,常悬挂于厅堂,以示吉利。在祝寿对联上,也常见有“鹤寿龟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句。可见“福”字是建立在“寿”字的基础上的。没有“寿”就谈不上“福”。 “康”,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坚持长期身体修练,并制药以治病,力争达到健康长寿。道教既为朝廷提供“灵丹圣药”,也为民间制作“丹膏丸散”,济贫施药。泉洲花桥善举公所,就一直继承宋代民间医生吴本的遗风,至今仍自制药品十九种,对民间实行免费施药治病。 “宁”,道教有所谓“逢凶化吉”之术。后逐步衍化为民间排难解忧、祈求平安的愿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已世俗化为吉利象征。秦叔宝,尉迟恭奉为“门神”,也为“镇宅平安”,生活安宁等等。 十、道教有多边学科: 泉洲道教,历经千年,道观庙宇道经道藏,至今尚有遗存,或分散在民间。“渊源杂而多端”,内容包括天上人间,人神典故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艺术、音乐、体育、医药、卫生、民俗等多边学科,待研究的问题很多。拙作仅是“沧海之一粟”。且限于认识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大力斧正之! 1987年6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