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人民政协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江县委员会于1956年9月14日在青阳正式成立。晋江政协自成立以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运用自身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机关瘫痪,不少政协委员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遭受迫害,政协工作被迫中断。1980年12月,县政协恢复活动,配合党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市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晋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贡献。 晋江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士、无党派人士代表及华侨、港、澳、台代表组成。在第一至第五届委员会中,华侨代表为总委员数20%左右,高于省内其他县(市、区);历届委员中工商界代表均在15人以上,其比例亦高于邻近县(市、区);在第五、六届委员会中的民主党派有民建、致公、农工、民革、及民盟、台盟等。1999年民主党派新成立九三学社。政协委员从第一届第一次会议82名增至第九届第一次会议的309名。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一、第一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56年9月14至17日在青阳举行,委员82人,列席65人。 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与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立政协晋江县第一届委员会。中共晋江县委第一书记梁子新作政治报告,副县长陈启紫作《晋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六年来工作报告》。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和侨务、知识分子、对私改造、解放台湾等工作,通过《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和《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29名和主席梁子新,副主席姚贻炮、蔡子钦、周明福、蔡尤淘,秘书长吴铉铉,副秘书长吴清琪。 第二次会议,1957年6月9至13日在青阳举行,委员95人,列席110人。 会议由政协副主席蔡子钦作政协工作报告,中共晋江县委第一书记庄炎林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会议要求党外人士大胆鸣放,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有30人在大会上发言,31人作书面发言。会议增补刘基固、李三旺等14人为委员。 二、第二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59年12月3日至7日在青阳举行,委员113人,列席43人。 会议听取上届秘书长吴铉铉作政协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县第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会议认真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中共晋江县委扩大会议决议,讨论如何完成1960年大跃进的任务。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41名和主席梁子新,副主席吴铉铉、庄秋心、蔡子钦、蔡尤淘、周明福,秘书长吴铉铉(兼),副秘书长吴清琪。 三、第三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64年1月31日至2月3日在青阳举行,委员117人,列席20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庄秋心作工作报告和高鸿昌等委员关于华侨、工商、计生、文教等工作的发言;列席县第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各项决议,以及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晋江前线部队的慰问信。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39名和主席梁子新,副主席庄秋心、吴铉铉、蔡尤淘、周明福,秘书长庄秋心(兼),副秘书长吴清琪、周绍龄。 第二次会议,1964年8月21日至23日在青阳举行,出席117人。会议听取副主席庄秋心作形势报告;列席县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总结1964年上半年政协工作,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进行讨论。会议补选宋振林为县政协主席,并补选1名常务委员。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晋江政协停止活动。 1980年底,晋江政协恢复工作活动。 四、第四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80-12-14日至22日在青阳举行,委员161人。 会议听取上届副主席周明福作关于第三届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列席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贯彻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精神,就改正、安置错划右派和落实平反“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案件,以及如何建置各种工作组,开展参政议政活动进行讨论。会议号召委员利用县侨乡优势,开展对外联系,引进资金和技术,服务四化建设。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40名和主席留章慈,副主席许运辉、高作揖、周明福、李子辰、吴清琪,秘书长施性西。以后又先后增补许清源、洪肇服、陈伏希为副主席。 第二次会议,1982年1月9日至15日在青阳举行,出席152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关于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副主席许清源传达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精神;列席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讨论在全县开展以“四坚持”、“三兼顾”、“二反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反对走私、投机倒把和各种歪风邪气)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克服政府机关官僚主义现象的措施。 第三次会议,1983年3月24日至30日在青阳举行,出席158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作常委会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五、第五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84-10-31日至11月6日在青阳举行,委员188人。 会议听取上届副主席吴清琪作第四届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会议号召全县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在中共晋江县委领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团结一致,为振兴晋江经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50名和主席留章慈,副主席高作揖、周明福、陈伏希、许清源、吴清琪、李子辰(后来又增选施性镜、蔡明元为副主席),秘书长姚嘉潭,副秘书长陈立察、洪锡山、黄振民。 第二次会议,1985-12-23日至26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15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代表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第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在新的一年,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扬创新务实精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第三次会议,1987年1月2日至6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36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代表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动员团结各界人士为推进晋江县两个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六、第六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第一次会议,1987-10-19日至25日在青阳举行,委员204人,列席78人。 会议听取上届副主席吴清琪关于五届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会议就晋江县两个文明建设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工作意见。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43名和主席留章慈、副主席施性镜、吴清琪、王永裕、蔡明元、许国劲,秘书长姚嘉潭、副秘书长黄振民。 第二次会议,1989年1月16日至19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20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代表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会议贯彻中共十三大文件精神,就整顿经济秩序,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同心同德维护安定团结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工作意见。 1月3日六届八次常委会通过增补陈采宋等16人为六届委员。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8日至11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20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吴清琪代表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县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会议学习《人民日报》社论,“统一认识”,明确“六四”真相,消除疑虑,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七、第七届政协会议 第一次会议,1991年1月21日至24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13人。 会议听取上届副主席许国劲代表第六届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县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会议号召全体委员在中共晋江县委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维护安定团结,履行政协职能,促进治理整顿,改革开放,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46名和主席吴良良,常务副主席王永裕,副主席许国劲、吴乌秀、蔡英文,秘书长姚嘉潭。 3月24日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增补丁海乾为七届委员。 第二次会议,1992年4月6日至9日在青阳举行,委员229人,出席188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蔡英文代表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与会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共商全市大计,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晋江建市作贡献。 3月21日市政协七届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增补:侯吾杉、张景锻、邱奕谈、郭永通、庄再兴、谢陆伟、柯子泽、姚天助、蔡中南、周少雄、庄玛健、陈澄清、李荣霖、许自励等14人为七届委员。4月5日,常委会会议通过增补:庄文才、许健康为七届委员。 本次会议4月9日增选:吴松茂为副主席,侯吾杉、陈秀尧为常务委员。 第三次会议,1993年3月27日至29日在青阳召开。委员258人。 会议听取许国劲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这次会议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号召全体委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3月26日十二次常委会通过增补王恭庭、陈炳胜、陈贵生、叶海山为七届委员。 3月29日补选王恭庭为政协主席。 八、第八届政协会议 第一次会议,1994年1月19至23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78人。 会议听取上届副主席作七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晋江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立足跨世纪,构建新体制,五年大发展,争当福建龙”的“晋江战略”的实施提出工作意见。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48名和主席王恭庭,副主席王永裕、吴乌秀、姚嘉潭、许国劲、蔡英文、洪伟辟,秘书长吴乌秀(兼)。 1994年9月21日还举行纪念人民政协成立45周年座谈会,邀请市委、市人大领导参加,座谈后会举办吟诗、灯猜、舞会等活动。 第二次会议,1995年3月15-18日在青阳举行,出席248人。 会议听取王永裕副主席代表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会议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号召委员服从和服务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大局,积极履行职能。 第三次会议,1996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在青阳召开。本次政协委员318人,实到会258人,列席63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洪伟辟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会议号召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规范化、制度化为工作重点,找准位置,选好角度,发挥优势,围绕党政中心任务,献计出力,切实搞好各项工作。 9月19日,举行晋江市政协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泉州政协及晋江市五套班子领导。会上还授予荣任市政协委员15年以上的丁国鑫等16位委员荣誉证书和匾牌。 第四次会议,1997年2月16日至19日在青阳召开。委员333人,出席245人,列席68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姚嘉潭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会议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明确全国工作方针、目标和任务,提出要把握工作重点,服务大局,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出新贡献。 第五次会议,1998年2月12日至15日在青阳召开,委员326人,出席248人,列席70人。 会议听取副主席王永裕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会议认为市政协要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反映社情民意,为党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准确依据,切实搞好各项工作。同时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1997年吴乌秀兼任统战部长,由王永裕兼秘书长。 九、第九届政协会议 第一次会议,1999年1月9日至13日在青阳举行,委员309人。 会议听取上届政协副主席吴乌秀代表八届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体与会者列席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会议认为,五年来,在中共晋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协八届常委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组织和带领委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不断推进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向前发展,为我市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选出常务委员57名和主席邱华谋,副主席吴乌秀、陈道炳、郭金醒、洪于权、林文聘。 第二节 工作机构 晋江政协各届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组成主席会议。下设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室,为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常设办事机构。 各届办公室包括领导人有所变动,介绍如下。综合办公室主任:施性西(1984.1-1984.8),陈苗(1984-11-1986.10),庄坤元(1988.3-1991.1),王天鹏(1991.1-1994.2),陈炳胜(1994.2-现在)。副主任黄振民(1984.9-1991.1),王逸民(1987-10-1991.1),陈炳胜(1991.9 1994.2),朱海南(1991-12-1993.3),王清泽(1996.8-现在)。 六届设有文史办公室,负责人叶海山。七届设文化教育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叶海山(1992.1-1998.7)。九届改称文史办公室,副主任陈仲初(1998.5-现在)。 七届设经济科技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陈贵生(1991-12-1996.7),陈冬生(1996.8-1999.8),九届改称台港澳侨联谊办公室。 八届(1997年)设立提案督查办,副主任李荣沛(1998.1-现在)。 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设立5个工作组(委);学习委员会、提案工作委员会、解放台湾工作小组、华侨工作小组和工商工作小组。随着不同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各工作组(委)亦有所变动,至1987年第六届委员会时,即有学习、“三胞”、提案、经济建设、文史资料研究5个委员会及教育、科技、医卫、文艺、民族宗教、联络等6个工作组。至1991年第七届委员会时,根据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实行委员会制,设了7个专门委员会,即提案委员会、学习宣传联络委员会、城乡建设经济委员会、侨台港澳联谊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至1994年第八届委员会时,根据中共十四大关于“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的要求,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38条的规定,常务委员会决定设置8个委员会,1、提案委员会,2、学习委员会,3、文史资料委员会,4、经济科技委员会,5、文教卫体委员会,6、社会法制委员会,7、民族宗教委员会,8、台港澳侨联谊委员会。 第三节 参政议政主要活动 晋江政协自成立以来,广泛联系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发挥协商监督作用。各届委员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运用自身有利条件,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1980年恢复活动以后,积极配合党政及有关部门做好落实政策工作,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全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1992年3月6日晋江撤县建市,结束1200多年县建制的历史,市政协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执行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发挥委员优势,加强“三胞”联谊,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一、组织学习 晋江政协历来都把组织和推动委员及有关人士进行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各届学习委员会均运用各种方式,组织委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切实做到“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以下简称“三不”)。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言论自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活动。发扬人民政协“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充实知识,努力提高委员素质,同时统一思想,发扬民主,有效地增进共同政治基础,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共同致力于晋江的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把学习与调查研究、视察调研结合起来,与“知情、出力”反映情况、出谋献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晋江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期间,以促进自我改造,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工商界、教育界、医务界、宗教界和社会人士中开展整风交心活动,分批进行学习。继后又相继在安海、石狮等镇办政治学习班、文化班、家属班,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同时还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士10多次参观考察东石肖下人民公社食堂、南安石壁水库、泉州糖厂和厦门工业建设等。 第二届委员会期间,以学习“毛泽东著作,进一步改造世界观”为主要内容,举办5期政治学习班,参加学习人数达1000多人。后来又根据“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不”的原则,在安海、石狮、金井、青阳、东石等地组织知名人士267人进行学习。他们采取自觉自愿,独立思考,自由争辩,理论联系实际和“神仙会”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届委员会期间,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中心内容。举办短期学习班,并分期分批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和参观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观展览会,观看现代戏剧、电影等。 第四届委员会期间,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文件、《邓小平文选》,学习新宪法、政协新章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等,结合实际情况座谈讨论,肃清“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影响。 第五届委员会期间,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及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等为中心内容,采取自学为主,结合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学习。 第六届委员会期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通过总结对比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十三大精神,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更好地发挥议政参政的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届委员会期间,加强委员的学习,坚持常委和各联络组按季度、按月学习的制度。组织学习了《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等,学习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立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晋江局势的稳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大改革扩大开放力度。 第八届委员会期间,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和中共晋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九届委员会期间组织辅导委员学习,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市政协学习委员会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重点、有选择的编印《学习参考资料》供委员学习参考,积极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二、协助落实政策 晋江政协自1980年恢复活动后,密切配合县委、县政府认真做好落实政策工作,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第四届委员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知情、出力,落实政策”以及全国政协关于政协委员的落实政策检查工作会议精神,抽调政协委员,配合县委联合组成落实政策检查组,通过走访和座谈会,共摸清需要落实政策的有49位政协委员、59件事,涉及49个单位,同时逐件进行落实处理。如已故委员施光劳留下遗嘱,要求政府归还被查抄的财物。经反复查核,原物尚存的全部归还,找不到的协商作价退赔;平反委员俞贵元的“四○五特务案”;退还委员林贵攀被抄查物资并补发工资;清退委员蔡悬圃的房屋维修费;委员周志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冤案,政治上给予平反,经济上补发5000多元工资等。 晋江政协还配合有关部门为统战对象落实政策,先后解决200多件。如原国民党立法委员黄哲真、原国民党晋江县县长丁维禧等的房产问题;历史上的错案如许居隆一案经核对复查,宣布无罪;清末状元吴鲁的后裔珍藏着“岳飞砚”等文物及名人字画,被抄没一事,经协商后移交泉州市政协和泉州市委统战部落实。 三、台港澳侨联谊工作 晋江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对台工作是市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第一届至第三届委员会期间,解放台湾工作组,配合海防部、统战部,通过各种渠道,向台胞、台属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期间,统一台湾工作组,适应海峡两岸新变化,广交朋友,联络情谊,利用各种形式如实向台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以及大陆的真实情况,使他们加深对大陆的理解,鼓励他们回乡探亲访友、观光谒祖及进行民间经济文化交往。 晋江又是著名侨乡。市政协华侨工作组通过慰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关心归侨、侨眷、侨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意见,督促、推动有关部门落实华侨私房和有关政策。同时,还通过热情接待、广泛宣传,激发海外侨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支援祖国建设的热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侨工作组积极发动委员和各界人士,广泛开展海外联谊活动,穿针引线,服务经济建设,为晋江“四化”建设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和人员。 晋江政协“三胞”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和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和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邀请侨务、对台部门介绍情况,联系侨胞、侨眷、台胞、台属中的代表人士,通过他们广泛团结“三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统一大业作贡献。他们还就侨乡建设、侨办企业情况及“三胞”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三胞”及其眷属的合理要求和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督促、推动有关部门落实侨、台政策。 “三胞”工作委员会积极贯彻政协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精神,广泛向“三胞”介绍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家乡建设情况以及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争取他们回乡创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三资”企业和兴建家乡公益事业。 七届时“三胞”委改为经济科技联络办公室,八届时改为台港澳侨联谊办公室,加强与港澳同胞的联谊,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派团采访,联谊更为密切,促进了他们热爱家乡,为家乡多作贡献。 开展海外交友联谊,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鼓励委员“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海外联谊活动,发挥政协桥梁纽带作用,保持晋江引进外资和捐资久盛不衰的势头。1995年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委员会一行11人到晋江调查考察。被指定在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拓宽三胞联谊渠道,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专题发言。 积极宣传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鼓励台港澳侨胞投身家乡建设事业。同时利用台港澳侨胞回乡探亲、谒祖和经贸之机,主动走访,热情接待。近年来,先后接待菲律宾印尼等海外社团,并借撤县建市三周年庆典、“世晋总”成立等各种机会,热情接待各方知名人士及海外乡亲26个团组,宣传改革开放晋江的变化情况,增强他们投资信心。几年来,市政协主动协助党政及有关部门落实华侨政策,做好归侨、侨眷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仅1996年就协助落实处理的“三胞”土地纠纷、民事纠纷、房地产权、债权债务、祖墓被占、侨建工程质量差等30多案项,同时承办全国省政协转案2件房地产纠纷案,做好协调化解工作,增强“三胞”对祖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提案工作 晋江政协各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均及时对委员的提案进行整理、立案、交办反馈的办理。第一、二届委员会分别收到提案187件、202件,经审查立案,送有关部门处理。第三届委员会收到提案214件,因“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提案未能落实。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分别收到提案285件和92件,审查分类后分送有关部门处理。 从第六届委员会起,提案工作委员会成为常设机构,确定一位专职常务委员(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并贯彻实施“提案工作条例”做好提案办理工作,不定期编印《提案办理情况汇编》,及时向委员及有关部门报告,督促提案办理。第六届委员会以来,共收到委员提案47件(审查立案43件),主要有华侨、环卫、计生、文教、农业、治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等,提交有关部门办理。 第七届委员会,共收到委员提案134件,本届提案的特点是提出提案的委员较多,涉及面较广泛,提案本身比较现实,质量逐年提高。所有提案经讨论审查、立案,并开始施行政协提案委同政府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提案交办会。送有关部门办复的有110件,占提案总数82%;作为来信、建议和留作参考的24件,全部得到处理。本届还表彰一批优秀提案委员和优秀提案办理单位。 第八届委员会,共收到委员提案507件,经审查立案477件,占提案总数94%。参与提案的委员877人次。立案提案,在1998年12月底全部办复完毕。未立案的30件,已作为人民来信处理或退给提案者。提案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经济工作类147件,精神文明建设类52件,科教文卫体类92件,城建管理类37件,政法工作类66件,社会公益类34件,统战、民族宗教类34件,其它方面5件。多数提案案由清楚,分析透彻,建议具体。承办单位都能认真办理并在规定期限内答复。 第九届委员会一次会议共收到提案169件,已立案153件,分送47个单位处理。未立案16件作为来信处理或退还本人。 五、经济科技工作 晋江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会工商组,对全县工商界和知识分子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造册,推动对私改造,开展整风运动,动员工商界人士及其家属努力学习,改造思想,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县政协恢复活动后,积极协助落实工商界有关政策。 第五届委员会经济建设工作组、第六届经济建设委员会,多次组织或配合省、地政协组织参观考察晋江县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沿海、内陆的专业户,倾听外商意见,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报告县委研究,以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工作组经常组织委员深入工厂企业和农村,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开展科技咨询等活动,搞好科技服务。 第七届城乡建设经济委员会,第八、九届经济科技委员会,先后配合组织规模较大的晋江市科技成果展览会、市科技人才交流会,创良好环境,做好“三引进”工作,先后引进数十项投资项目。经济科技界委员积极投身我市经济的新一轮腾飞,在企业技改、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外引内联以及依法纳税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为我市“六五”规模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委员为主参与的上亿元项目17项(占总数34%)、企业集团项目16项(占32%)、拳头产品项目25项(占50%)、争创驰名商标项目6项,为晋江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文史资料工作 晋江政协第二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组,积极组织晋江县自戊戌变法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华侨、社会生活等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撰写、研究和编辑出版。从各界人士撰写的395篇、20万字资料中,选录、油印《晋江文史缉录》一册。 第四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充分发动委员和各界人士撰稿,抢救史料。4年共组稿58万字,选用81篇(41.6万字),出版《晋江文史资料选辑》1-4期。第五届委员会期间又征集史料40多万字,选用87篇(37.2万字),整理出版《晋江文史资料选辑》5-8期。 第六届委员会以来,文史委贯彻“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精神,征集史料50多万字,选用87篇(41.9万字),出版《晋江文史资料选辑》9-12期。 1983年,文史委为编修《安海志》提供了有关史料。1984年,与晋江民建会、县工商会联合编纂出版《晋江工商史料》。1986年,与县文化局共同编纂《高甲第一丑》,介绍县政协老委员柯贤溪的艺术生涯。此外,文史委还组织专人参加菲华侨领李清泉诞辰100周年和东石龙江吟社成立153周年纪念活动。 第七届委员会文史委继续贯彻政协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精神,以文史资料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前几届已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制定实施计划,在征集、专题整理及编辑出版方面都有新发展。3年共征集稿件87篇38万字,从中选编72篇31万字,出版《晋江文史资料选辑》13、14、15三辑。1993年,为配合建市一周年,积极征集资料,以求实存真的态度,历史地全方位地介绍晋江近百年来的历程,让外界更全面地了解晋江。 第八届委员会文史委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较好地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根据文史征集转移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及海外“三胞”的精神,5年共征集到各类资料73万多字,编辑出版5辑,其中第16辑为华侨港澳台同胞资料专辑;第17辑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辑;第18辑为《晋江人在澳门》专辑;第19辑为综合史料;第20辑为《晋江人在香港》专辑。同时再版文史资料(1-5辑)合订本。 文史委在征集出服华侨、台港澳同胞资料方面成绩显著。1996年6月,在全省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被指定作《抓住侨乡特色,发挥文史独特作用》的专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文史办副主任叶海山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文史工作者。同年7月,泉州市政协召开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王永裕、叶海山两位同志被评为泉州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1998年,我市评选6名优秀文史委员。根据泉州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优秀文史评稿活动,按规定1986-1994年出版的9辑文史中,各评出一篇优秀文稿,并由晋江市政协颁奖,后推荐3篇到泉州政协参评,结果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佳作奖。同时配合各级政协积极撰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编的《侵华日军罪行总录》,叶海山的《日机轰炸晋江纪实》和高武铺的《日寇血洗永宁惨案》入选;许良晓的《晋江禁毒记》入选《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还积极协助省政协征集《中国防治地方病》及《华侨华人史料(建国后)》等专题史料。晋江政协文史委为迎接香港回归,撰写大量稿件配合泉州政协、《泉州晚报》社联合出版《拼搏奉献中国心》一书。 晋江中华诗词学会挂靠政协,文史委指导该学会工作,协助换届,组织吟唱会,并先后两次邀请全国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从龙、蔡厚示两位教授到晋江讲学。 第九届委员会一次会议,文史委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而翔实征集晋江解放5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文史资料50多篇40万字,编纂出版第21辑文史资料专辑。同时再版6-10辑晋江文史资料合订本。筹备《晋江人在菲律宾》史料征集工作。 七、文教卫体工作 晋江政协教育工作组,在第一至第三届委员会期间,经常组织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参观考察中小学教学工作,积极争取华侨到家乡捐资办学。同时,还组织社会各界知识分子下基层开展扫盲工作。 第四、五届期间,教育界委员多次组织有关人士,深入调查研究,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的冤假错案;同时,帮助制定方案,举办各种讲座,实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第六届期间,多次组织委员及教育界人士,考察各乡镇中小学教育工作情况,调查研究教育质量下降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八届期间,经常组织教育界委员,视察我市职业学校,探讨职教改革与办学方向;视察中学内部教育体制改革情况。每年的教师节都组织慰问教师委员。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师资引进和素质教育问题等提出许多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 第九届委员会,教育组对如何加快发展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深入各类学校调查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晋江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在第一至第三届期间,积极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医药卫生工作、计划生育等方针政策,组织各种考察小组,深入青阳、安海、石狮等地社会医疗机构(包括公社医院、防疫站、联合诊所、个体诊所),了解情况,开座谈会,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四、五届期间,医卫工作组协助有关部门,参观考察以检查环境卫生、绿化城镇为重点的“五讲四美”活动。1982年四五月间,青阳联络组与青阳侨联会联合举办“中西医义务门诊”,三期就医人数达200多人次。 第六届以来,医药卫生工作组配合有关部门对菜市场卫生及夏季冷饮食卫生进行检查,督促执行《食品卫生法》。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奉献”活动。3年,医卫工作组开展14次义诊,深入革命根据地内坑、少数民族地区陈埭和金井、东石、罗山、永和等地,为群众诊病近5200人次。同时组织对部分老教师进行全面体检。金井联络组还聘请泉州市农工民主党和有关医院的名医,在该镇7个点举行医疗服务,共诊医4300人次。医卫组还深入到乡村举办老年卫生保健、预防狂犬病知识的讲座;为部分农村少年儿童进行寄生虫检查和诊治(450例)。 第七届委员会以来,医卫组先后组织两次在我市举行的泉州东南亚海内外中医学术研讨会,近二百名专家、学者、教授在我市交流切磋医艺,影响深远。组织6次义诊活动,为3000多名群众治疗。还组织对药材市场、食品卫生、初级卫生保健视察和老人保健知识咨询活动等。 第八届期间,医卫组每年2次深入偏远的村镇、山区为群众义诊,缓解了相对落后地区群众就医看病难问题。围绕创建卫生城市,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市区环境治理与卫生视察,协助开展公民无偿献血活动。 第九届委员会,医卫组开展巡回义诊活动,深入革命据点村内镇长埔村、龙湖镇少数民族村粘厝埔村为群众义诊达1600人次,并免费赠送部分药品,开展健康宣传咨询活动,同时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组织对食品经营生产单位的检查等活动。 文艺工作组在第一至第三届期间,积极组织文艺界委员和其他人士,学习贯彻“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开展音乐、歌咏、吟诗、绘画等活动还组织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工地、工厂、部队慰问,并在节日举行联欢庆祝活动。 第四至第六届期间,文艺工作组联系、团结文艺界人士,多次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文艺工作方针和中共十三大文件,讨论全县文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1989年初,我会举办的“政协之友”书画展受到海内外许多朋友的高度评价。安海联络组在新加坡公会赞助下,举办第三届“海星奖”书画、演讲竞赛。东石联络组1988年举办《台湾——东石“故乡情”书画联展》,征集到台湾作品56件,其中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名家之作。在庆祝国庆40周年系列活动中,政协举办“中秋诗会”,并于1990年牵头成立“晋江中华诗词学会”出版诗词简讯和“晋江诗词”专刊。 第七届委员会,文艺界继续开展以文会友、以字画会友、以邮会友活动。1992年,市掌中木偶剧团应荷兰“阿纳海姆国际偶像节”大会之邀,我市政协委员参加组团前往演出,受到国际友人及专家的好评,市政府为此通报表扬。诗词学会在侨胞陈祖昌的赞助下,举办“明玉杯”《晋江颂》征诗活动,港澳及国内十多个省市160多位诗词爱好者踊跃应征。 第八届委员会,文艺组经常与市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联合举办书画笔会、诗歌吟唱会、联欢会等。在庆祝香港回归系列活动中,邀请香港《文汇报》张晴云副总编、《香港经济导报》陈可昆总编来我市作专题演讲;协助晋江诗词学会举办“迎香港回归”诗词吟诵会,与宣传部、文体局联合举办迎回归书画展;借省美协常务理事会在我市召开之机,举行迎回归书画笔会。 第九届委员会,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政协文史办公室先后联合市文体局举办晋江市第二届“十佳”歌手大奖赛,联合市文联举办晋江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 八、民族宗教工作 宗教工作组组织成立宗教界学习会,学习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促进宗教界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加劳动生产实践,进行自我改造。还多次举行座谈会,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还协助统战部做好宗教政策的落实,协助、督促有关部门退还基督教会等宗教团体被占用的房屋和财物。 第七届委员会,成立民族宗教委员会,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让信教群众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做出努力。还组织视察一些宗教活动动场所其寺院。组织对龙湖粘厝满族村视察,向镇政府建议扶持该村小学建设。视察陈埭溪边回族村时,该村企业外来工户口管理问题得到纠正。 第八届委员会,民族宗教委组织到厦门参观钟宅畲族村的建设;在陈埭召开少数民族计生政策座谈会;举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代表人士座谈会,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抵制敌对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活动。 第九届委员会,民族宗教委组织到浙江温州一带考察宗教事务管理;组织民宗委委员视察我市少数民族村粘厝埔、霞美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九、社会法制工作 第七届委员会,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和工作需要,成立“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1992年首次组织到省少教所探视晋江籍少年犯,送给他们学习和生活用品,向他们宣传晋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大好形势,很多少年犯当场感动流泪。省少管所领导十分满意,犯人家属也非常感激。 第八届委员会,成立社会法制委员会。该委员会深入学校、社团、企业开展法律宣讲活动;视察“二五”、“三五”普法试点单位和依法治镇的重点村镇;开展“禁毒斗争”工作的视察,发动捐赠戒毒所设备;探视省少管所和省女监,对晋江籍少年犯、女犯及其亲属进行帮教,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九届委员会社会法制委组织对我市交通管理进行调研,提出相应建议。 十、基层工作 为加强政协委员的学习和联系,在晋江县工商联主委、县政协委员蔡子钦的倡议下,于1959年3月成立政协安海学习委员会。此为最早的政协基层联络组织。1982年1月,晋江政协四届第一次会议决定在青阳、石狮、安海、金井成立4个片联络组。以4大片组织所在地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学习和活动。此为福建政协之首创。后又成立永宁联络组。1988年1月联络组设立联络秘书、社联、学习议政、宣传文史等4个股。1988年后又先后析出成立东石、内坑、市直机关、陈埭、金井联络组。1996年3月19日香港地区、同年8月28日澳门地区两联络组相继成立。至1999年初,有市直机关2个组、青阳片、安海片、龙湖片、陈埭片和东石、内坑、金井及香港地区、澳门地区联络组11个。1999年1月,政协晋江市九届委员会一次会议后,相继于各镇(除西滨镇委员并入陈埭镇、良种场委员并入罗山镇、紫帽镇委员并入磁灶镇外),成立联络组,市直机关成立3个联络组,港澳地区不变,共18个联络组。 晋江政协各届正副主席及各办公室正副主任分工参加各联络组每月固定的学习日活动。各联络组根据不同时期组织学习时事政治,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参加和指导,通报有关情况,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委员被邀请参加所在镇的人大会议和重要会议与活动。基层联络组深入了解和及时反映社情反意,积极参政议政,发挥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大量地做民事调解、理顺官民关系的工作,在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和推进党政中心工作顺利完成起着重大的作用。各联络组还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组织成员参观、视察、旅游、诗词联吟、书画盆景展览。如陈埭联络组积极倡导和配合推行殡葬改革;东石组以诗会友广结海内外诗友,促进文化交往;东石、晋南两联络组做好民事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安海联络组牵头成立安海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等。 十一、横向联系 晋江政协和河北定兴县政协共同发起倡议召开县、区政协横向联系的设想,得到多方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88年5月5日第一次横向联系会议召开,开拓了新时期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参加第一次横向联系的有晋江、天津的静海、河北的定兴、烟台芝罘区,后来有抚顺顺城区,天津津南、汉沽区和山东胶南县、内蒙古包头郊区、辽宁清原县、吉林柳河县及石狮市政协参加。1991年在浙江巷南县和晋江政协倡议组织起有江苏锡山市、海南文昌县、四川峨眉山市、湖北宜昌县、吉林德惠县、黑龙江海拉尔市、山西平定县,后又有山东平度市、河南荥阳市政协参加的横向联系圈。横向联系主要内容是交流政协工作经验;开展经济协作,交换经济信息,洽谈商贸意向。政府协作办、乡镇企业局派员参加。每年举行一、二次会议,由参加单位轮流主持。 1993年,我市政协成功地举行了全国12个县(市、区)地方政协联谊暨经济协作第七次会议,互相交流了经验,促进晋江同各地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协作。近5年来,接待了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团组159批1858人次和境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78团组436人次,进一步扩大晋江的宣传面和联系面,积极鼓励和引介外地企业到晋江投资联营和晋江企业到省外办厂、设商贸网点,推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199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