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工会组织发展概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国民党时期,我县辖区包括泉州,是我省较大县之一。曾是对外通商口岸,既是文化古城,又是有名侨乡,经济繁荣,工会建立较早。1933年晋江就成立总工会。发展快,至1949年就有28个全县性基层工会,会员11714人。 工会是群众组织,但当时政府对工会是严格控制的。各工会要建立或改选,必须经县政府批准,选举时,政府都派员到会监选。选举后,要将会议记录、职员名册、会员名册、工会章程,呈报政府登记备案。工会的书记(专职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免,工会要开展工作,必须报政府批准后进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剥削阶级统治压迫劳动人民的历史,开创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历史。由于工人阶级地位的根本变化,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思想觉悟。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了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责职。当时各级党和政府坚决执行依靠工人阶级的路线。这些都为晋江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极好条件,但是党的“左”的错误思想,对工会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50年来,晋江县工会组织经历过建立、正常发展、受挫折、受破坏、恢复和再发展的曲折历程。从1950年至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以前,是晋江工会建立和正常发展的好时期。从1957年对私改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是晋江工会受“左”的思想影响,产生思想混乱,工作受一定挫折的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是晋江工会受到严重破坏的灾难时期。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从1978-10-11日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至现在,是晋江工会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晋江工会组织,从县总工会、县产业工会、镇工会和基层工会迅速组织建立起来,把应吸收入会的职工,吸收为工会会员,同时,把一些不宜组织工会而组织起来的47个区乡工会,经过细致工作把它取消。工会组织后,在职工中普遍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并结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运动,进行工农联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同时,还下大力量,拿出大部份经费,举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和速成识字班,扫除职工中文盲和组织职工学习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在增产节约运动和开展劳动竞赛中,通过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建国初期,我县工会贯彻执行以生产为中心,生产、教育、生活三位一体的工会基本任务,在国营企业中,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运动,推动国营经济的发展。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调整劳资关系,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贯彻执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协助政府打击奸商,争取团结爱国守法资方,改变生产经营方针,按照国家政策发展生产,搞好经营。这些都为我县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我县工会还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工人,进行救济、组织生产自救、介绍就业,解决失业工人问题。对在职职工,工会维护他们不受资方打骂、虐待和无理解雇。对无固定雇主的搬运工人,在他们遇到美帝国主义封锁禁运,造成收入大幅度下降,生活发生困难时,工会大力发动和协助职工大搞农付业生产,克服了困难。通过安全卫生检查和对事故的调查处理,改善职工的劳动保护条件和居住卫生条件。在恢复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工会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在私营企业中工会注意改善职工的劳保福利待遇,举办职工福利事业,逐步改善职工物质生活。工会还在搬运、建筑职工中,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清理了阶级队伍,加强职工内部团结,建立了真正由职工当家作主的搬运站和建筑工程队,管理职工生产、生活问题。 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政治运动中,工会除结合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外,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动职工开展爱国生产竞赛、支援前线,发动职工参军、捐献飞机大炮。县里下达给职工捐献任务1亿元(旧币),实际完成2亿1530万元。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工会挑选积极分子参加土改工作。在民主建政时,工会输送积极分子参加街、乡政权工作,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工会发动职工大胆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工会还组织工会纠察队3个大队、486人,除保护工厂企业安全外,还协助政府搞好社会治安,防空警戒。青阳的工人纠警队,还参加罗溪围剿海上上来的土匪。 在城乡经济日益恢复和发展的时候,一些不法资本家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机,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资财、盗窃经济情报,并以卑劣手段腐蚀拉拢干部,使干部中滋长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党中央于1952年1月号召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特别是在“五反”运动中,党和政府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工会积极组织打虎队、护税、评税组,发动职工检举揭发资方的不法行为,积极开展斗争,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服从国营经济领导,接受工人阶级监督。 1953年9月党中央正式向全国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县工会立即在职工中组织学习和宣传。1954年3月,先后举办3期工会干部学习班。同时协助政府对我县源和堂果子加工厂、晋江电厂、瑞成酱油厂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对全县碾米厂、锯木厂、纺织厂、酒厂实行加工订货形式;对全县棉布、百货、文具、京果、新药、五金、磁竹、皂灼行业改造为经代销店。1956年1月,工会召开私营企业工人代表会,听取县委传达省委林修德在省私营企业代表会上的报告和县委对私改造的具体工作部署,促进了我县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实现。我县工会在这一时期做了大量工作,办了许多实事,工会的威信很高,职工对工会爱护,工会与群众关系密切,工会干部心情舒畅。 从1957对私改造完成后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期间,我县工会受“左”的思想影响,产生思想混乱,工作受一些挫折,“在私营企业里,工会进行什么工作,只要不是在生产时间,是不必经资方同意的,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国营企业里,有党、政组织,又强调一元化领导,工会要开展什么活动,不论生产时间或业余时间,都必须经过企业领导的同意,工会没有多大自主权,工作不好开展。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在私营企业里,工会和资方都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协商,求得解决。在国营企业里,工会与企业领导,处于领导和被领导地位,只要意见不同,就难于解决。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私营企业,都是依靠工人阶级的,职工只要不是犯法,是不会整到工人头上。在国营企业里,职工也要挨整。在反右派时,一些工会干部,特别是我县唯一出席全国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也被错划为右派,挫伤了工会干部的积极性。1958年全国工会党组第三次扩大会,无限上纲,批判“工团主义”、“经济主义”,并株连下面干部,使我县工会产生思想混乱,把工会独立负责、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看成是脱离党的领导的“工团主义”错误。强调工会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要做党的驯服工具,在政治上、组织上、业务上都要服从党的领导,党叫做什么?就作什么?忽视工会的群众组织的特点。把工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发挥监督作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看成是与行政争夺权力,使工会不敢理直气壮、大胆地发挥监督作用和维护职工权益。把工会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走群众路线,看成是群众尾巴。强调听党的话,听政府的话,忽视听群众的话,使工会与群众的关系逐渐疏远,脱离群众。总之,这次批判,使我县工会干部产生思想混乱,工作受挫折,也损害工会的声誉。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提出“工会自然消亡”的错误主张,我县在1959年3月提出“工会自然消亡”的处理意见,并要工会干部不要再搞工会工作,以免影响自然消亡,使县工会一度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1965年3月,县总工会开展“四清”运动试点,以后又参加面上“四清”运动,在“四清”试点期间,把所有工会工作人员,集中在县城参加学习,使工会正常工作受到影响,石狮家属缝纫修补服务部和石狮、安海托儿所被撤销。在点和面的“四清”运动中,片面夸大工会干部队伍不纯问题,使总工会大部份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工会干部被整得灰溜溜。 虽然,县工会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思想混乱,工作遭受一定挫折,但在这段期间,仍然做了大量工作,办了不少实事。1958年召开技术革新者代表大会,动员职工投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在国庆十周年之际,举办职工献礼汇报大会,并在石狮镇开展综合性厂际、店际竞赛,举办职工技术表演赛。1963年与县工业科签定厂际社会主义竞赛合同,后又开展全县性“五好”“六好”竞赛活动,组织职工参观学习,培训企业班组长,对企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在职工教育方面,我县工会继续下大力量,配备10多个专职教师,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经费,举办职工业余学校。开始是办地区性职工夜校,后来地区夜校与基层夜校一齐办,还有单科班。石狮职工业余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总工会在福州召开的职工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但在“读书无用论”影响和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职工业余学校未能越办越巩固,而是处于一轰、二松、三垮台、四重来的状态,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在职工生活方面,由于1956年我县发生重大水灾,以后又遇到国家发生暂时困难,在国务院发出关于改善职工生活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后,县工会着重抓了一下职工生活工作,主要抓三项:一是在职工中实行劳动保险待遇。1959年,工会批准百人以上工厂、企业实行劳动保险条例。1962年,与县供销社签订劳动保险集体合同,成为全省供销社系统最先签订的劳保合同。1963年,与加排盐场、华侨通用机器厂、食品厂签订劳保合同,以后又与县工业科、县民间运输中心管理站签订劳保合同,并与县粮食局联合发出关于在粮食系统所属企业职工中实行劳动保险待遇,使全县大部分国营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都享受劳动保险待遇;二是在国家发生暂时困难时,大力发动职工大搞副食品生产,克服困难;三是搞好职工困难补助工作,除注意做好平时职工困难补助外,还集中地对职工灾害困难的补助和职工因病负债困难补助,解决职工困难问题。1961年,我们还对职工精简下放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立即向县委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经县委批转有关部门执行,解决了一些职工下放不当和安置不落实的问题。在这期间还举办3次职工文艺会演和调演,7次全县性职工体育比赛,其中一次是职工运动会。还组织职工疗养和休养活动,组织教工暑假旅游参观。县工会还办了一些实事,如1957年在青阳建成青阳工人俱乐部750平方米的剧场,在安海建成安海工人俱乐部900多座位的剧场,在青阳创办教工招待所。1959年建立晋江县总工会电影队。1960年建立石狮职工托儿所和青阳职工幼儿园。1961年经批准,在青阳创建晋江县电影院。1963年经县人委批准,在石狮举办职工家属缝纫修补服务部。在工会自身建设方面,主要是1957年、1960年、1963年召开3次县工会代表大会,改选总工会领导班子;1957年有3个县产业工会、2个镇工会,1961年有2个镇工会,1963年有2个产业工会,分别召开工会代表大会,改选领导班子;1958年和1960年召开2次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表扬奖励一批工会积极分子;1962年举办工交、财贸基层工会主席训练班等。 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是我县工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的灾难性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由于我县“四清”运动还没有结束,县工会没有组织工人赤卫队保卫党委,因而没受到冲击,工会当权派也没受揪斗。总工会组织一支红卫兵,青阳、安海镇工会组织2支红卫兵。初时,没有严重对立,但因工会有些钱,当时红卫兵组织要工会拿钱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工会就采取逃避办法,管钱的人带着印子跑回家,使他们找不到着。在中共中央发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公开信时,以工会名义与剧团一个宣传队在青阳、安海、东石向职工宣讲党中央公开信。砸烂工会时,除工会财务还有些收付外,其他工作均停止。1969年,总工会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二批先后参加在惠安举办的学习班,结束后总工会干部即全部当干宣队,回县里后才先后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工会也就自然撤消。我县又建立“工代会”取代工会组织。1970年,县革委会确定重点清理工会资财,把原工会秘书召来参加此项工作,工会和事业单位的房屋和家具设备等财产,由县清财办清点接收后,分配给电影事业的器材由县文化部门接管。工会的钱,按当时省革委会规定,冻结款由银行直接上解省革委会,非冻结款上解县财政。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工会收入处于自流状态,欠交相当多,后由县革委会下通知,清理文革期间欠交的工会经费。清交工会经费既不留基层,又无上解,全部留县,结果上解省革委会冻结款193743.19元,上解县财政非冻结款297000.00元。上解县这笔钱,县财政以暂收款入帐,这就给县总工会恢复留下一笔现成的经费。 1973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出《新年献词》,提出工会等群众团体“要经过整顿逐步健全起来”。4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发(1973)17号文件,批转北京市和上海市委关于召开工会代表大会,整顿建立工会问题的请示报告。晋江即着手筹备召开工会代表大会,建立县总工会。当时由县组织组一个副组长负责,抽调原县工会主席和秘书参加筹备工作,由于还有派性,对人选问题经过不断协商才取得一致意见。于11月3日在青阳开县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委员会,成立了晋江县总工会。工会成立后,由于还有派性,工作不好开展,基层工会恢复也非常缓慢。县总工会只办一些实事,主要三项:一是讨回工会的房产。1974年向县武装部讨回工会综合楼,后向县招待所讨回青阳工人俱乐部剧场。二是创办事业。在工会综合大楼办职工招待所,在青阳工人俱乐部剧场办起晋江县电影院。三是向县政府要钱。由于工会恢复后没有同步恢复拨交工会经费,总工会经常费是由县财政支付,但需购置家具、房屋维修,办招待所和电影院需要开办费,即向县财政要回文革中暂收工会的钱。 1978年,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县工会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期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揭、批、查运动,批判所谓“三会一团”和“工运黑线统治论”等谬论。中国工会“九大”“十大”“十一大”先后召开,党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建国以来工会执行正确路线和方针,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工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推翻了林彪“四人帮”对工会的诬蔑不实之词,阐明新时期工会的地位、作用、方针任务。经过拨乱反正澄清了我县工会的混乱思想,解除了工会干部精神枷锁,县工会迅速、健康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这段期间,工会自身建设,取得迅速发展。1979年、1984年、1987年先后召开县工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1982年召开县教育工会和财贸工会代表会,恢复、健全2个县产业工会。1979年在石狮、安海建立2个县总工会办事处。1980年和1983年召开2次工会先进单位、优秀积极分子代表会。1982年有8个工会先进集体和12个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参加县1981年度工交、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有31个基层工会干部列席参加。1979年,县工会积极分子许秀养被选为省总工会执委。1983年,龙湖供销社工会主席洪德昌被选为出席中国工会“十大”代表。人民银行石狮办事处出纳工会小组被评为全国工会先进小组。蔡先溪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县粉末冶金厂工会被省总评为劳动保护先进集体。县陶器厂工会积极分子黄光天被评为省劳动保护积极分子。1984年县工会积极分子蔡秋萍被选为省总工会执委。1979年全县恢复和建立基层工会258个,1988年发展到292个,石狮设市划出67个基层工会,尚有225个基层工会。县总工会还协助建立安海、东石离退休职工委员会,建立县职工物价监督站,建立女工委员会等组织。生产方面,我县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为“四化”立功活动,涌现了一些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1979年县农机修造厂被省批准为大庆式企业,龙湖供销社被省批准为大寨式企业。省还批准我县一批配合省级劳动模范,还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工会在配合抓生产的同时,还抓劳动保护工作,1980年县总工会参加9次安全生产检查,召开座谈会,座谈国务院对“渤海2号”事故的处理决定,在工厂企业中建立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和配备安全生产检查员,1982年起着重抓了女工保护工作。在职工教育方面,1982年职工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石狮中心小学被国家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委托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张道正亲自到石狮赠送礼品。县总工会录制北京师大讲师李燕杰关于《德、识、才与真、善、美的报告》录音,供各单位对青工进行教育。1984年在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培训演讲员到各地巡回演讲,同时还大抓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协助基层办夜校18所、40个班。一年中举办短期学习班17期。还举办职工文艺调演,举办第三次职工运动会和各项体育比赛。县总工会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在1982年举办经委口企业民主管理学习会,并重点协助龙湖供销社开好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领导,成为全国财贸系统推广的一个典型。在职工生活方面,1979年与县工交办、劳动局联合向县革委会提出申请在41个工交企业实行劳动保险,得到批准。从1979年开始,顺利地恢复拨交工会经费,为工会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此外,还在青阳建成县总工会五层综合楼,在石狮建成工会综合楼,讨回安海俱乐部剧场,翻建青阳俱乐部剧场屋顶,铺设县总工会广场,还在青阳创办职工招待所,与省、市工会在石狮办职工旅行社,在安海接办电影院,在青阳办电影院,并与其他方面办起工人文化宫理发室、儿童游乐园、晋江舞厅等。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形势的发展,工会工作也相应进行改革创新。全市各级工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转变和参与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提高经济效益。在职工中深入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以“创最佳经济效益、创最好服务质量”为目标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练兵和女职工”学、比、创”活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别受到全国、省、市各级工会的表彰。在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各级工会重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继续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市全民、集体企业推进企、事业民主制度建设,促使了民主参与向上扩展,民主管理向下延伸,保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工会工作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市总工会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自身建设和改革上有新的发展,1990、1993、1998年,市总工会先后召开第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随着我市新经济组织的崛起,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以侵犯职工合法权益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劳资矛盾成为影响我市投资环境,束缚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协调劳资关系,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1989年县工会以县委名义转发了泉州市委《关于批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党政机关组建工作的请示>的通知》,各种基层工会组织组建工作纷纷铺开,至1992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会组建基本完成,工会组建率在85%以上。同样,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工会有了新的发展,从1992年起,被确定为组建重点,这一年新组建三资企业工会3家,累计达6家;新组建乡镇企业工会3个,累计达8家。根据全总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市委对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工作非常重视,纳入党建范畴,并于1994年9月10日批转市总工会《关于加快乡镇机关和三资、乡镇、私营企业工会组建步伐的请示》,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和市总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的晋江市工会组建领导小组,各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工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止1994-11-14日,全市15个镇和安平开发区管理处的机关全部建立工会,至1997年底,组建新经济组织工会1078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76个、乡镇企业工会160家、私营企业工会142家。为适应新情况的需要,1996年开始在各镇建立镇一级工会工作管理机构,形成工会五级组织管理体制。村级工会联合会组建工作开始起步,并在企业较集中的村搞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广。各级工会紧紧抓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对成熟基层工会进行验收,建立健全党政工共建“职工之家”的格局,加强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一批合格、先进、模范的“职工之家”,获得省市工会的好评。其中1995年晋江凤竹针织漂染有限公司工会和池店钱头小学工会小组分别被省总授予“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称号。1997年,晋江钻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会被省总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工会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各级工会坚持在维护全国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一原则,突出维护职能。从政策的制定实施,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各种条例的制定等,市总工会都主动参与,依法为职工群众说话、办实事。总工会关心困难企业的职工安置和生活问题,经常深入困难企业调查,及时做好职工的信访工作,了解情况,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协助企业和职工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开展救急济难和慰问活动,帮助受灾职工克服困难。1995年3月下发《关于动员全市职工参加“送温暖工程”活动,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的通知》。1995年底,市总工会成立“送温暖工程”领导小组及基金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基金管理制度和办法,促使“送温暖工程”朝着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在职工中开展“讲奉献、送温暖、扶贫解困”活动,筹集发放扶贫解困资金,慰问特困病残职工,为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办实事。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工会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印发《劳动法》单行本,分发到各基层工会和职工,协同有关单位开展《劳动法》执法大检查。各级女职工委员会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致力于提高女职工群体素质,突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在女职工中开展“学、比、创”劳动竞赛活动,引导女职工更新观念,岗位成才,提高素质,塑造“四有”、“四自”的女职工群体形象,并努力落实妇女卫生保健、妇科病普查普治和托幼等特殊权益。1995年下半年市总工会把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列入工作重点来抓。在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开展试点工作,取得经验逐渐推广。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晋江市推行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市府办〔1996〕87号文部署工作,至1996年底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217家,1997年签订302家,超额完成指标,被省总工会评为签订集体合同先进单位。 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强化教育职能。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以职工喜闻乐见“学、演、展、赛”等形式,组织职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传统做主人和三热爱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形势教育,帮助职工坚定投身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新《工会法》、《劳动法》的颁布实施,1992年举办四期《工会法》培训班,对基层工会主席和干部进行培训,开展以《工会法》、《劳动法》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1992年8月与宣传部、司法局举办全市性《工会法》知识竞赛,1994、1995年分别与宣传部、劳动局等单位举行《劳动法》知识竞赛,1995年组织1.7万名职工参加全国性《劳动法》知识答卷竞赛,同年8月组织参加泉州市“中侨杯”《劳动法》知识竞赛。1996年各级工会继续深入开展“岗位学习雷锋,行业树新风”等活动,评选职工道德标兵,在全市企业中广泛开展“双爱双评”活动,评选出一批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1997年4月召开晋江首届“双爱双评”表彰大会,之后还开展评选“百名优秀外来职工”活动,并进行表彰。在职工文体生活方面,市总工会以工人文化宫为阵地,面向基层,举办多期交谊舞培训班,为基层培养大量的文娱骨干。举办全市职工“中华大家唱”卡拉OK大奖赛,教工文艺调演,职工演讲比赛等活动,还举行球类、棋类、歌咏、拔河比赛。1997年总工会牵头举办《晋江市首届全民健身节“金融杯”职工千人长跑》及首届职工游泳比赛。各基层工会也因地制宜,经常开展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1990年3月,晋江县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挂靠工会,围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工作目标,加强活动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服务制度,创建“退休职工之家”活动,努力为退休职工办实事,维护退休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至1997年全市已有退休管理委员会基层组织21个,其中镇级退管会6个,市直系统退管会15个。 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