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青少年组织活动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山川灵秀,文化历史悠久,历代青年俊杰辈出,至近代辛亥革命后,受资产阶级革命新思想的影响,晋江又一代杰出青年应势而起,有陈清机、李清泉、许卓然、林朝素等。武昌起义后,陈清机、许卓然等组织武装力量,捣毁了安海的清朝衙门和粮局,打响了全省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枪。他(她)们在晋江创办新学校、女学、阅书报社、日报,兴建汽车公司、电力公司等,不仅促进地方的文明开化,而且教育影响后一代青年追求理想和进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晋江青年同全国青年一样立即响应,投身于这场运动中。1919年5月21日,晋江部分中小学师生共2000多人举行声援北京学生的大会,会后举行大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惩办卖国贼。师生还在街头发表演讲。女学生黄延英断指血书“还我青岛”。一大批进步青年成了新文化、新道德、新思想的倡导者。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晋江各地青年纷纷声援。晋江安海镇演剧4天,筹款1000多元支援上海工人,许多在外读书的男女学生利用停课,回乡参加宣传队,出版宣传刊物,永宁女青年林朝素组织“晋江宣传队”到各村演讲,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1925年6月,厦门建立闽南第一个团组织,晋江永宁镇青年学生董云阁即受影响,并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北伐军入闽后,泉属各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组织。董云阁回到家乡进行革命宣传组织活动。1928年,董云阁被任为团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任为团省委书记。 北伐军入闽,促进泉州地区革命运动。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支成立,晋江有了党、团组织。晋江各地的地下党组织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培养、发展先进青年加入党、团组织,开展团队活动。1928年,地下党员王时光、王鹏到晋江池店村南熏小学任教,在学生中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学生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培养、吸收进步学生李昭秀加入党组织。1931年,李昭秀担任惠安县团县委书记。1931年,晋江安海的地下党组织秘密搞青运和工运,发展组织队伍。在安海地下党员颜期权的影响下,进步青年吴永乐首先加入共青团组织。吴永乐加入团组织后,根据党的指示,在青年工人中广泛交朋友,开展活动,发展一批青年店员参加了团组织。1933年,吴永乐在安海飞钱里召开团员大会,有10多名团员参加。同年7月,中共晋南县委成立,吴永乐被任晋南团县委书记。他除安海外,还到晋江内坑乡农村建立儿童团、共青团组织。1932年,地下党员吴烟腾回晋江白安村活动,聘请中共晋南县委委员蔡华西任白安村小学校长。蔡华西选拔了吴天亮等20多个学生和校外10多个穷孩子成立共产主义儿童团,吴天亮被选任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在党的领导下,严守纪律,努力工作,成为党的助手。1933年,吴天亮加入共青团组织,仍然负责儿童团的工作。 三十年代初,晋江团、队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党的工作,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镇压土豪劣绅,开展反征粮斗争,反“围剿”斗争,抗日斗争,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晋江的安海、内坑白安、东石塔头、石狮坑东、永宁、池店、深沪等地都是党团组织活动活跃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晋江的团员、青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满怀爱国热情,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进行抗日救亡斗争。他(她)们建立各种抗日宣传组织,以话剧、歌咏、演讲、刊物等,进行各种形式宣传,在社会各界,广大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1938年6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组建,更有力地领导晋江的抗日救亡运动,党、团组织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安海镇“二抗剧团”于1940年起先后演出话剧《牛头岭》、《红心草》、《阿Q正传》等,并多次举办歌咏大会,演唱《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二抗剧团”的宣传活动,大大推动晋江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由于当时许多共产党员,如黄竹禄、许集美、林拱震、施能鹤、郑种植等都参加剧团活动。把许多进步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壮大了党的外围组织力量。 晋江的其他地方也同样有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及组织,永宁竞新女学的校长林朝素便组织演活报剧,讲演会,发动师生捐款“购机救国”。又如英林的姚章胜组织剧团,公演《凤凰城》等抗日话剧,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护队等。还有共产党员许运伙等在东石塔头组织抗敌后援会,成立抗日巡回宣传队,排演《在松花江上》、《打东洋》、《抓汉奸》等剧目……这些抗日宣传活动,揭露日寇的罪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晋江的海外华侨青年同样在东南亚各地纷纷建立各种抗日救亡组织,投身祖国的抗日斗争。为我国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时,影响较大的海外抗日救亡组织有李清泉、薛苍土、许友超、施性水等晋江籍华侨青年组织的“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战委员会”。李清泉以身作则带头捐款,筹集巨资汇回国内作为抗日经费,同时,组织义勇军,慰问团回国参战。仅1938年至1940年就筹集菲币1100万元汇回祖国。其夫人颜敕还致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表示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还有新加坡晋江籍华侨青年李白涛、黄文良等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新加坡分队”,除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募捐外,还组织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晋江永宁旅菲华侨青年李子芳于1932年5月参加中央红军,随红军反围剿长征,随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于“皖南事变”被捕牺牲,为党的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又如晋江清蒙旅菲华侨青年沈尔士,于1938年1月率领“菲律宾华侨归国抗日义勇队”,回国参加抗战。回国后,他由菲共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作战,并多次回到菲律宾发动爱国华侨捐献财物,支援抗战,组织“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问团”,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以28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为抗日事业“牺牲一切,奋斗到底”的誓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海外还有许许多多象李子芳、沈尔士一样的晋江籍华侨青年回国参加革命,为党的事业贡献青春,有一部分已英勇献身,更多的同志至今仍然在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勤恳工作,发挥余热。 解放战争时期,晋江的团员、青年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在开展农运,建立革命据点,反“清乡”,组织群众抗捐抗税,组织革命武装,迎接全国解放等革命斗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团的组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初,新中国解放前夕,泉州中心县委即着手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晋江县工作委员会(当时称青工部)。同年5月,在泉州中心县委召开的城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安海为试点,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海地下团组织。由安海地下党外来学生支部的王佐才、曾平晖、高维真同志具体负责建团任务,即为建团工作组。1949年6月,安海学生支部诞生。安海地下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宣传,组织活动,迎接解放,并继续发展团组织。至1950年,安海团组织已发展到11个支部。养正中学也成立团总支。 在安海建团的同时,1949年5月初,龚蚌生、曾丹锋两位同志根据厦门市临工委的指示,在下辇村开展农村基层团支部的建团工作。同年6月,下辇地下团支部建立后,仍然继续发展团组织,并根据泉州临工委指示,成立武工队,做好迎接解放的工作。在安海,下辇建立团支部后,晋江各地也相继建立团组织。 1950年6月,晋江县委发出《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的指示,晋江建团工作普遍开展,至1950年底,晋江各乡镇,各中学已有团组织。全县团支部68个,团员发展到1235名。农村团员在生产、夏征、支前中工厂团员在团结资方,发展生产中,学校团员在开展新民主主义学运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党最亲密最有力的助手。同年,晋江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并成立学生联合会。 1951年5月14日,团晋江县工委筹备召开了晋江县各界青年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扩大了团的影响,让广大青年明确团是青年的核心组织,为晋江县第一次团代会的召开创造了良好条件。 1952年3月,团县工委召开晋江县第一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12月21日,晋江召开第一次团代会。正式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晋江县委员会。陈天旺同志当选为团县委书记。团县委下辖20个基层团委,计301个支部,团员6285名。 从1950年至1952年这段时期,晋江团组织紧紧围绕党在解放初期的各种中心工作,在中共晋江县委的领导下,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整团建团工作,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平签名”,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爱国增产,海防剿匪斗争等活动和运动。晋江的团员、青年经受了磨炼,出色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在海防剿匪斗争中,少先队组织在开展队伍活动方面,得到团泉州市工委的通报表彰。同时,团县委领导下的学运也搞得较好,成立晋江县学联,并先后召开一届至四届学代会。这时期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结合抗美援朝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1953年至1956年,全国进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晋江团组织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即以互助合作化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海防斗争,积极地开展团的活动,有105545个团员,青年加入农业合作社,相当部分的团员担任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部分团员、青年都参加了基干民兵。全县民兵80%是团员、青年。广大团员、青年纷纷建立青年突击队,参加兴修水利,积肥、开荒、植树造林等劳动,成了以互助合作化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的突击力量和生力军。在海防斗争中,团员基干民兵协助当地驻军站岗放哨,做好海防治安,反空袭工作。同时,团县委抓紧农村青年农业技术员培训工作和扫盲工作。晋江的青年、海防、扫盲工作均得到全国表彰。电影《英雄小八路》及其主题歌(后为中国少先队队歌),即取材晋江青少年参加海防斗争的事迹。团县委还组织了一大批知识青年支援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鹰厦铁路筑路工程建设。在这一时期,团县委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团代会,并多次召开大会,表彰一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青年。同时,抓紧基层团干,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及爱社教育,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贯彻“巩固地发展”的方针,积极而稳妥地吸收互助合作化运动锻炼出来的先进青年加入团组织,壮大了团的组织队伍。至1956年底,晋江计有671个团支部、团员22686名。 1956年至1965年,全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业合作社由初级合作化转向高级合作化。团组织在贯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各项工作中,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生产。各级团组织纷纷建立青年突击队、青年试经队、青年耕山队,开展了技术革新,劳动竞赛活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大生产高潮。在这一时期,团县委在团员、青少年中开展”竖标兵、学先进、赶先进”活动,“学毛著”活动,“学雷锋”活动,“向刘文学、张高谦学习”的活动,表彰一大批“四好支部”和“五好青年”,“五好队员”。团县委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了整风、反右斗争,“双反双比”运动,“三反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等政治思想教育运动。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全县团组织多次进行大整顿。团的组织队伍稳妥发展。在这时期中,团县委先后召开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团代会。至1960年,有942个团支部,31254名团员,占全县青年总数的26.8%。 1966年,暴风骤雨式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晋江的共青团组织遭受严重摧残。团队组织逐渐被红卫兵、红小兵组织取代。青少年成了炮轰“资产阶级司令部”,批斗“走资派”、破“四旧”、立“四新”的主要力量。至1967年底,团县委,各基层团组织全面失去工作能力,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至1971年,全县有23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党中央发出《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1971年12月,县革委会召开整团建团工作座谈会,对基层团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并在基层召开团代会,建立新的团委会。1973年2月,共青团晋江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全县计有538个团支部,团员24304名。从1973年至1976年,广大团员、青少年投入“批修整风”运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同时结合“批修整风”进行党的路线教育,整顿团组织。团的组织继续恢复和发展,至1976年,全县有27个基层团委、86个团总支,753个团支部,团员28122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10月,共青团晋江县第九次团代会召开。从1977年至1980年,我县团县、青少年投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少年广泛开展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在农村建立青年突击队,青年农科组,大搞科学种田,植树造林活动。在城镇,组织团员、青年大搞科学技术革新,“优质服务,文明经商”活动,在学校组织“学雷锋”小组,开展“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活动。全县涌现一大批新长征突击手(队),先进团支部,“三好生”,分别受到中央、省、地、县各级团委的表彰。在这一时期,团县委根据新时期形势的要求结合青少年思想实际,以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为重点,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同时,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健全团的各种管理制度,健全基层团组织的领导班子,进行团的组织整顿。在学校全面恢复少先队组织,配齐辅导员,成立辅委会,成立县辅导员协会,团队组织得以迅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晋江团的工作也相应进行改革创新。1981年12月,共青团晋江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从1981年至1984年,我县团组织贯彻党的十二大和团十一大精神,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开展适应新形势,适合青年特点的各项活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兴晋江侨乡作出积极贡献,发挥了突击队先锋作用。在团县委组织下,广大团员、青少年积极参加“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涌现一大批青少年服务队,学雷锋造温暖小组,一代文明新风日趋形成。团县委还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一团两户”活动,“五小智慧杯竞赛”“争当植树造林突击手”等活动,继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激励广大团员、青少年投身“四化”建设,为发展晋江经济作贡献。 根据团的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团县委大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大胆探讨团的改革工作,开展了“合格团员”教育,“学习整党文件”教育,“创先进团支部”活动,先后举办了两期理论骨干培训班。1983年,对农村基层团组织进行全面大整顿,全县97%的团支部得到进一步健全。1984年对全县25个基层团委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同时从基层招聘了10名团干部,还对全县28所中学的团干进行全面考核和调整,基层团组织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指示,团县委贯彻全国“六少”会议精神,以学习为中心,三好为目标,开展了“从小爱科学”“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等竞赛活动。1981年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成立。1984年10月,晋江县第一次少代会召开,同时成立晋江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我县少先队工作出现可喜的新局面,多次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1984年12月,共青团晋江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晋江共青团工作围绕党的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在适应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广大团员、青少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争当“四有”新人,开展为振兴晋江建功立业的各种活动。1985年3月,团县委召开营造“晋江沿海绿色长城”誓师大会,同时开展竞赛活动,涌现了不少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获得全国、省一级的表彰,团县委也受到团中央的通报表彰。为适应晋江商品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村青年“想致富、缺技术”等实际情况。团县委抓紧了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1986年初,成立了县农村青年实技培训工作领导组。至1988年,全县共举办培训班635期,受训青年达33292人。培训项目20多种。各级团组织还注意把培训与脱贫结合起来,开展“智力支贫”活动。同时,农村团组织积极开展“学科学”、“学石美、创先进”活动,一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受中央、省一级表彰。城镇的团组织积极开展“爱岗、创优、降耗、超标、创一流”活动,青工“五小”活动,“优质服务、文明经商”活动。在“乡镇企业百千万”竞赛活动中,团县委推荐19个青年厂长(经理)参赛,有50多种产品被选送全国展销会。团县委还举办“外向型经济与共青团工作”培训班,并在“三资”企业建立团组织。 面对改革、开放、搞活新形势,团县委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开展了形势、政策、任务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创文明新风等教育活动。同时,先后举办了三期基层团干培训班。1986年,团县委结合整党进行建团工作,健全了基层团支部986个,新建团支部134个。1987年12月,共青团晋江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1988年,团县委在18个乡镇团委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988年至1989年,结合颁发团员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团组织开展了“学团章,爱团证,做模范共青团员”、“我与改革共命运,同心同德渡难关”等系列教育活动。 配合中共晋江县委开展《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宣传活动。我县颁发团员证的工作受到团中央的表彰。1989年5月,团县委联合县委、县府12个部门举办了以“爱国、参与、创业、成才”为主题的晋江首届青少年艺术节,共有16个活动项目,有二万多名青少年参加活动。省电视台以《侨乡艺苑花正艳》专题播映艺术节活动的盛况。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使我县团的工作更为活跃,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我县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受到中央、省一级的表彰。全县有省级红旗支部65个。 1985年5月,晋江县青年联合会成立,团结了全县各族各界青年和港、澳、台青年,加强同海外青年的友好往来,促进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县青联先后接待菲侨青年艺术团、“菲华新联合会青少年夏令营代表团”及港澳地区青年团体。与海外华侨青年交流文艺作品,举办“菲华青年书画联展”。为加强横向联系,县青联先后成立晋江县港、澳、台三胞青年联谊会、县青年书画协会、县青年摄影协会、并筹备县青年文学协会、厂长(经理)协会。1988年8月晋江县青联二届会议召开。我县青联的工作,得到全国青联,省青联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同时促进我县团工作的更好开展。 晋江少先队工作自1984年县第一次少代会召开以后,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少先队的各项活动。全县少先队组织先后参加全国“快乐中队”竞赛活动,“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创造性活动,“小主人在行动”活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创造杯”竞赛活动,“智慧杯”竞赛活动,“学英雄、树丰碑”活动,“红领巾水库”捐款活动……为配合这些活动,还分别举办2届中小学生智力竞赛,及“演讲”比赛,让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培养才干,陶冶情操。在这些活动中,涌现一大批少先队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全国、省、市、县各级表彰。团县委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先后举办多期辅导员培训班,全县还有487名辅导员参加“全国辅导员进修学校”学习并结业。1989年11月,晋江县第二次少代会召开,并举行了全县少先队”三热爱”大检阅,全县二千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三热爱”大检阅活动。1990年元月,以晋江离退休干部为主体成员的晋江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 1993~1996年,我国进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团市委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工作方针,继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的实施力度,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全市共涌现优秀青年人才42个,受到省以上表彰的单位7个。 团市委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组织110个城、乡团支部开展“城乡结对联建创先”活动,促使城、乡团支部达标升级,促进农村团员青年勤劳致富奔小康;以示范团支部为榜样和导向,开展“合格团支部、合格团委建设”活动,实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纲要》,抓好团的宣传、活动、创经费等阵地建设。同时,在机关中开展“双学”活动,举办6期团的基本知识进修班。在青少年中开展“知我古邑,爱我晋江”市情教育和“两史一情”、“理想人生”教育活动。全市组织了200多支治安巡逻服务队和400多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为主题,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内坑长埔团总支和池店镇团委分别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团组织和“推优”工作先进单位。 青年统战工作是晋江市共青团工作的一大特色。市青联及下设7个协会都依据各自章程,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95年7月21日,召开青年企业家协会二届一次会员大会并组建青年商会。 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雏鹰”达标争章、“手拉手”互助联谊、“五自”(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知识与技能竞赛、“启明星”科技、“百花园”文化艺术、“雏鹰”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在培养少先队员学习、劳动、生活、创造技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晋江市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县(市);实验小学、东石中心小学、内坑中心小学获全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称号。 1996年以来,晋江各级团组织围绕党的工作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全面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在思想道德建设,希望工程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开展工作。1996-11-28-30日在青阳召开共青团晋江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共有221名代表参加。团市委在机关中开展“双学”和“三讲”活动,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认真读书学习,争当跨世纪人才”活动,命名表彰27个金融、税务系统“青年文明号”。各级团组织不定期举办理论培训班。全市共有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人才15人,单位4个受到省级表彰。全市少先队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有10万余名少先队员参加“雏鹰行动”,达标争章,参与率90%以上。季延中学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红旗大队,晋江市获“省少先队基础建设达标先进县(市)”称号。全市基层团委31个,团总支70个,团支部991个,团员43009名。团青比例达17.7%。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