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是全国闻名的主要侨乡之一。晋江人民出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历史悠久,具有人数多、分布面广的特点。在国外的华侨、华人共有99.1506万人;在港澳同胞26.3233万人(据1996年底普查汇总统计)。分布遍及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诸国,以菲律宾为最多,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次之。全市的归侨、侨眷也有68.961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做好他们的工作,对团结广大侨胞、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缘起1949年11月,成立于1951年4月,迄今已经历了五十个春秋。
1949年11月,晋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假泉州市培元中学召开,与会的归侨代表倡仪成立一个归侨、侨眷组织,立即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讨论中定名为“归国华侨联谊会”。性质是,县一级的人民团体(归侨、侨眷自己的组织);任务是,作为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保护华侨正当权益,开展对外宣传联系活动,团结、联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建设新中国作贡献。由出席人民代表会议的归侨代表为筹备委员。会后,代表们立即分头进行筹备工作,至1950年12月,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备会在泉州成立时,适逢晋江县城关区划升为泉州市,忙于县、市分开,县侨联的成立暂搁。
县、市划分就绪后,当时晋江县县长高霆在1951年初召开的晋江县第一届第六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要加速筹备,尽快建立全县归国华侨联谊会。会后,全体归侨代表留下开会研究,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由蔡世的、高霆等24位委员组成,并分工抓紧进行工作。
从4月上旬至下旬20多天中,召开3次筹委会,研究讨论首届华侨代表会议有关问题,经过协商与推选,全县共推选出席首届华侨代表会议代表107名,其中菲律宾归侨48名,新加坡归侨16名,马来亚归侨14名,印居归侨15名,越南归侨2名,缅甸归侨2名,泰国归侨1名,侨眷代表15。此外,还有特邀的政府机关代表8名,计115名。
1951年4月25日至27日召开晋江县归侨侨眷代表会议。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庄希泉、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林仲易、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洪丝丝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王宣化等莅临会议。
会议经认真讨论,一致通过《晋江县华侨爱国公约》、《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章程草案》和《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区镇分会组织办法草案》。会议选出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名;候补执行委员6员;常务委员(7名),正式成立了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常务委员分工是:主席:蔡世的,副主席:庄金木,秘书处负责人:庄进来,联络部负责人:杨子英,服务部负责人:黄福图,宣传部负责人:吴文定,调查研究部负责人:郭席排。
会议还进行了拥护和平公约的签名和反对美帝武装日本的投票,与会代表百分之百在拥护和平公约上签了名,并掀起献金慰劳中朝战士运动,在会上共捐献1673万元(旧人民币)。
县侨联会址设在青阳临街的一间店屋的楼上。副主席庄金木驻会主持,开展会务活动,发展会员(当时会员295),并于1951年7月10日,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发动捐献“晋江华侨号”飞机一架。当时正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侨联立即动员所有会员在当地积极投入运动,并根据土改政策照顾侨户的规定,及时反映情况和协助了解一些海外情况,提供给“土改”工作队作为确定划分成份的依据。据1952年底统计:全县贫苦侨属596户、27816人,在“土改”中分得土地1161.16亩。
1953年,因常务委员有的调动,有的出国,有的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日常工作,县委统战部同意侨务科推荐,于6月调印尼归侨陈立察任驻会秘书。
1954年,因会址不能适应需要,另行租赁半座侨眷楼房作办公处,原会址创办侨属缝纫社,辅助30位侨属生产自救。
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于1955年5月24~27日,假县政府礼堂召开,出席代表273人。会议议程:传达省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侨联工作;换届选举。选出主席印尼归侨陈启紫,副主席菲律宾归侨庄金木、马来亚归侨蔡尤淘、侨眷林贵攀(女),和执行委员41人,常务委员14人。
新的委员会组成后,在县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常开展会务工作。为了加强秘书及会务活动,县委统战部调统战部干部陈尧林同志任秘书,又抽调石狮区五星乡副乡长越南归侨陈翠云(女)当干事。至此,侨联会务活动出现一个新的活跃阶段,把宣传发动华侨、归侨、侨眷投资省华侨投资公司募股工作当作日常工作来抓,得到广大华侨、归侨、侨眷的积极响应,踊跃投股,到1955年共入库3.8277万元。
这段期间,侨联租用的会址又不能适应需要,在全体委员和海外华侨的倡议下,进行捐资建会所,并于1956年春动工,同年年底竣工,建成近400平方米的平屋(有办公厅、中型会议室、餐厅、厨房、宿舍)2座,至此侨联有了自己的会址。1956年底,侨联搬入新址办公。这时期开展对外宣传、联谊,动员国内外华侨、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接待观光团工作等等,会务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7年1月,县归国华侨联谊会改称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并将会员制改为团体会员制。1957年下半年经组织部门核定给侨联国家人员编制7人。1958年夏,配合县侨务局和县工商联联合创办双阳华侨工商农场,安排侨属子女70人就业。
第三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于1959年1月18日在青阳召开,按章程规定进行换届选举,陈启紫蝉联当选为主席;蔡尤淘、高作楫(菲律宾归侨)、林贵攀(女)当选为副主席。委员37名,其中常委15人。副主席高作楫兼任秘书长;常委陈立察兼任秘书。
侨联自筹备和成立至此,是从无到有(编制、会址),到规模初具、发展前进的第一个十年。
由于形势的发展,加上华侨回国探亲、观光、旅行团组日见增多,侨联会址,已不相适应。1959年夏,经华侨、侨眷建议并捐资,在原会址前面兴建一座砖石结构三层大厦,1960年秋竣工(计耗资14万多元)。侨联迁入办公后,同时附设下属机构——华侨服务社,为回国探亲、旅游的侨胞提供方便。
1960年3月至1961年4月,侨联配合统战部、侨务局安置因印尼排华而回国的归侨,计5批3212人,于双阳华侨农场。
1960年至1962年,动员发动华侨、侨眷从国外进口化肥11433吨,折港币342.99万元,为家乡农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1961年,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允许华侨和港澳同胞从海外免税进口粮油等食品物资,侨联立即进行服务,设5个联运物资分发点(青阳、安海、石狮、龙湖、金井)。2年共进口联运物资5354吨,折人民币825.601万元。
第四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于1962年1月26日召开,本届除总结上届工作外,着重于进行换届选举新的委员会。选出委员49人,其中常委19人,陈启紫蝉联当选为主席;庄秋心、蔡尤淘、高作楫、陈大栋当选为副主席;高作楫兼秘书长,常委陈立察兼秘书。本届副主席陈大栋原在印尼经商,五十年代中移资并驻香港开办工厂,这次当选,是侨联委员扩展到港澳的一个开端。
1963年5月,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展开,一些归侨、侨眷因怕侨务、侨汇政策变化,思想顾虑,侨联干部全力以赴,进行宣传,正面教育,表扬好人好事,重申侨务、侨汇政策不变,安定了侨心。
1966年5月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侨联受到严重冲击,工作陷于瘫痪。1969年12月,侨联被当时“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人员大部分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到基层。侨联房屋和财产由县革命委员会二清办接管,并交给县招待所经营。这是,历经风雨,动荡不安的第二个十年。
1974年,根据晋江地区外事组1973年3月批准的“关于晋江县建立华侨旅行社”的请示报告,县革命委员会统战部,将原侨联房屋和财产从招待所讨回,创办“晋江县华侨旅行社”,并代行原侨联的接待和办理出入境有关的具体业务。
自1969年至1979年侨联恢复前的十年,是侨联委员和干部渡过劫难的第三个十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过拨乱反正,侨务政策得到落实。在县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于1979年7月1日,召开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会议,出席代表450多人。选出委员66人(其中港澳委员9人),其中常委27(其中港澳常委4人);主席高作楫,副主席何扬明、庄材雁(港)、陈大栋(港)、陈立察、蔡仲谋、王珍团(港);陈立察兼秘书长。
侨联恢复后,由县华侨旅行社移交部分房屋和财产,暂时合署办公,至1980年12月,房屋财产全部移交完毕,华侨旅行社迁往石狮华侨大厦办公。
本届委员扩展到港、澳后,在新的形势下,原侨联会址,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在日益众多的回国探亲归侨和返大陆的港、澳同胞的建议下,侨联于1981年即开始规划筹建“侨联大厦”,港、澳委员和海外乡侨热烈响应并积极捐资,经一年的规划筹备,于1982年2月奠基。
1982年6月25日,侨联复办《晋江乡讯》小报,每期印发5000份,邮赠东南亚各国乡侨和港、澳地区同胞阅读。《晋江乡讯》复刊后,从1986年以来连续3年被省评为一等奖。《晋江乡讯》还于1996年初在菲律宾由《世界日报》社每期再版16000份赠送该报订户。1998年6月通过国际互联网(晋江专页)与世界各地用户见面。
历经三年的建设,1985年5月,座落于新大街、占地8亩,耗资120多万元、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侨联大厦竣工。同年8月,县侨联迁入新址办公,原下属机构“华侨服务社”更名为“晋江县侨联大厦”,并正式营业,开展业务为“三胞”提供服务。侨联大厦作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现有事业编制27名。原侨联旧址,转让给县农业银行。
1986年2月26日,侨联大厦举行落成庆典。应邀参加庆典活动的国外侨团有: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12个侨团215人,以及香港晋江同乡会、香港福建体育会等69人。还有省、市、县领导及兄弟县侨联、本县乡镇代表、侨联委员等432人,盛况空前。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组团回国观光、旅游、探亲、谒祖、商业考察、洽谈生意和体育文化交流,日趋增多。因此,侨联工作重点放在做好接待工作上,1980年至1987年计接待各种团组394个、10582人次,最多的是1987年,有112团、3859人次。
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于1984年6月26日在青阳举行。出席会议的归侨、侨眷的代表347人(其中港澳39人)。无记名投票选出委员99人(港澳23人),其中常委50人(港澳15人);主席何扬明,副主席李贤起、陈立察、郭五叶、林燕玉(女)、蔡仲谋、颜其仁(港)、庄材雁(港)、王为谦(港);陈立察兼秘书长。
本届除继续做好接待侨团工作外,还在引进侨资、技术设备,穿针引线,当好“红娘”的工作上,为发展侨乡经济发展作出诸多贡献。
第七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1988-12-18日在县侨联大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归侨、侨眷代表和港、澳同胞代表共274人。会议内容:总结四年来侨联工作;研究讨论在开放改革时期的新任务;协商选举侨联领导机构。经过无记名投票,选出委员125人(港澳48人),其中常委57人(港澳20人)。何扬明蝉联当选为主席;陈都榜、许永惠、郭五叶、庄友立、林燕玉(女)、庄材雁(港)、王为谦(港)、施子清(港)当选为副主席;许永惠兼秘书长。
自1979年7月侨联恢复至1989年10月间,侨联工作又历经三届,这是侨联复延、焕发青春、发展壮大、开拓前进的第四个十年。
本届委员会主席何扬明于1990-11-14日病逝。1991年4月24日七届六次常委会补选陈都榜为主席。七届七次常委会(1991年8月15日)和八次常委会(1992年3月19日)先后补选6名委员;其中,高逢元、肖清萍、杨思雁为常委。
1991年7月,县政府为受到中国侨联表彰的“从事侨联工作三十周年”的39位同志颁发荣誉证书。
1991年9月22日中秋节,亚洲晋江社团联合会成立一周年暨晋江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庆典大会在晋江隆重举行,来自海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海外社团的华侨、港澳台同胞545人;国内各界嘉宾309人;加上基层侨联代表,计1000多人参加庆典活动。庆典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有香港晋江同乡会的《圆月笙歌在故乡》歌舞晚会和南音演唱会、大型文艺踩街及《晋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历时三天的庆典活动,盛况空前。
1991年10月,市侨联秘书陈尧林退休,从市委办调入肖清萍同志接任秘书。
1992-10-21日,“晋江市侨联系统理论研讨会”在市侨联迎宾厅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侨联,省、地、市、镇各级侨联及村侨务小组共六级组织的侨联工作者,会议历时三天,有15篇论文在会上发言,其中安海镇侨联陈增荣同志的《略谈增强侨联活力》文章被评为一等奖。全国侨联办公厅主任郑宗远出席了会议。
1993年9月21日,晋江市第八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代表542名(其中港澳代表68名)。会议内容:总结七届委员会五年工作和提出今后工作;选举新一届侨联委员会及其领导机构。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八届委员会委员123名(港澳委员22名),其中常委60名(港澳常委11名);主席陈都榜,副主席卢温胜(港)、庄友立、许永惠、许健康(澳)、陈志强、林燕玉(女)、郭五叶,许永惠兼任秘书长。大会通过了聘请名誉职务名单,其中名誉主席11人,顾问45名。
市侨联换届选举以来,加强与港澳侨联委员的联谊工作,驻会主要领导于每年春节期间在深圳或珠海举行晋江市侨联委员暨乡贤座谈会,邀请港澳侨联委员、名誉主席、顾问暨晋江同乡会负责人进行座谈,汇报侨联工作,共商发展大计。还邀请市领导出席通报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海外乡亲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本项活动作为市侨联一项制度坚持至今。
1995年12月,驻会副主席许永惠办理退休,1996年5月,陈都榜主席获准往港定居,提前办理退休,辞去主席职务。
1996-11-28日召开市侨联八届二次全委会(国内),补选张天从为市侨联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主席;补选周仪扬为委员、常委、副主席。
1997年2月20日,晋委办〔1997〕16号文通知,经市行政体制改革领导组办公室、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并报市委批准同意《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机构改革方案》,核定市侨联行政编制3名、事业编制7名和内设机构2个科室:办公室、经济文化联络科。
1997年3月,秘书肖清萍调离市侨联。10月24日,市委统战部“晋统〔1997〕19号文”批准许桂扬任市侨联经济文化联络科科长、李桂林任办公室主任。
1997年12月5日,召开市侨联八届三次全委会,增补许桂扬、许福生、吴文富、吴远康(港)、吴传劳、李天赏(澳)、李桂林、陈明金(澳)、陈荣东、苏清白、施能狮(港)为市侨联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会上还为第二批获得全国侨联表彰“从事侨联工作三十周年”的20位同志颁发荣誉证书。
1998年5月,市侨联进行围墙改造,耗资20多万元,建临街店铺14间,改变了原来脏旧的状况。
1998年8月24日至25日,晋江市第九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晋江大剧院召开,会议代表349名(其中港澳代表26名)。大会内容:总结市侨联八届委员会近五年的工作;讨论制定今后工作任务;选举九届委员会及其领导机构。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九届委员会委员120名(其中港澳26名),其中常委49名(港澳16名);主席张天从;副主席许桂扬、许健康(澳)、苏千墅(港)、吴传劳、吴晋居、吴清标、陈苗、陈劳东;通过九届委员会聘请名誉主席17名,(其中香港5名、澳门2名、菲律宾4名、新加坡4名、马来亚1名、美国1名),顾问62名(其中香港33名、澳门8名、菲律宾8名、新加坡5名、马来亚1名、国内7名)。
1999年1月19日,市侨联召开九届二次全委会,通过增补名誉职务名单。增补名誉主席1人、顾问9名。
1999年6月,市侨联申办多年的下属机构《福建省晋江侨联旅行社》终获批准,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自1989年至1999年的十年,是晋江侨联开拓进取、发展壮大的第五个十年。
据不完全统计,晋江市侨联先后接待旅外侨胞回乡访问团组近2000个、5万多人次,并通过举办华裔青少年学生夏令营、热情接待回乡侨胞、应邀组团出访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联谊活动,广泛联络旅外乡亲,共同为加快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侨联系统协助引进三资企业2500家,投资总额38.278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32.6589亿美元。利用侨资、侨力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此外,侨联系统辅助引导侨胞无偿在家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资财超过11亿的外汇人民币,有力地支持家乡“两个文明建设”,促进晋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基层镇级侨联组织14个,会所10座,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侨联的工作环境。侨联工作局面也进一步得到拓展,会务活动空前活跃,进一步发挥侨联组织作为党和国家联系侨胞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侨联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应起的作用。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