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回忆知青上山下乡再教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狂潮缘起 在“文化革命”大动乱时期,1968-12-22日,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随即,全国掀起一股股上山下乡的狂潮。 由于当时泉州市区先行一步,大量的“三届生”被安置在本地区的德化、永春、安溪等山区。晋江县开始动员组织安置知青时,只能跨地区安排了。晋江的“知青上山下乡再教育”以青阳镇、安海镇、石狮镇为试点,先后于1969年和1970年分批到漳平县农村插队落户,其中青阳镇627名安置双洋公社,安海镇548名安置永福公社,石狮镇407名安置新桥公社,以后又有小部分知青继续安置,全县上山下乡漳平农村的知青达2302人。青阳、石狮和安海的知青分别安排在漳平县的双阳、新桥和永福公社。安海镇“三届生”有很多人是自觉报名的,也有一部份人抱着一线希望,期待能找到一条生路。1969年5月,当时安海镇“革委会”知青办蔡涛、工宣队王善萍与学生代表曾智良、张世源和倪庆顺组成考察组到永福公社实地考察,并与漳平、永福两级政府探讨知青的安置事宜。 考察小组到永福后,漳平县方面派一位姓范的干部(原副县长)和永福“革委会”副主任陈万坚先生负责接待。考察组走访清源、山坪、洪坑等几个大队的安置点。漳平、永福方面强调安置方式是:把知青分散开来,安置在当地农民家中落户。这种方式违背安海知青的意愿。考察组以“增加知青家长的顾虑,增加动员工作的难度”为由,据理力争,坚持知青小组整户插队。最后,漳平、永福同意考察组的方案。 经过动员、报名、迁户口等手续,1969年9月21日上午,安海镇500多名知识青年在养正中学(当时称人民中学)的大操场登上10几部汽车,告别家乡父老乡亲,并分南、北两路到漳平县永福公社插队落户。南路汽车经和溪进入永福,安置在古溪、适榕和山坪三个大队;北路汽车至厦门后,改乘火车抵漳平县城。隔天,从漳平坐汽车经三重岭到永福,安置在箭竹、桂洋、同春、文星、封候、西山、清源七个大队。第一批知青主要由养正中学、灵水中学和侨声中学的“老三届”毕业生组成。时隔一个月,1969-10-23日,第二批安海知青300多名又到了永福安置在龙车、后盂、吕坊、洪坑、新坑、陈村、和丰与佳山8个大队。在第二批安海知青中有“三届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青年以及分插到第一批知青点的知青。另外有三户居民随着第二批知青到永福落户。 两批安海知青共有899人。其中男知青631人;女知青268人。共分124个知青户安置在18个大队。后盂大队的女知青王秀器,年龄最小,只有14周岁。 二、艰苦岁月 在山区的日子里,安海知青经受住了沉重的劳动生活的磨练和精神生活的考验。 安置知青的地方都远离公社所在地。其地理、生活、劳动条件较差。公社所在地周边人口多、地势较平坦、较为富庶的福里、秋宛、李庄、石洪大队不安置知青。 安置安海知青的方式是以“自愿结合,独立组户,分插到生产队”。知青的住宿由生产队提供。每个知青户都配发基本的厨房用具和劳动工作。永福18个大队的知青住房参差不齐,一些条件好的,如清源、西山、封候等住房条件还可以。但有的大队,特别是一些边缘的大队的知青被安置在破祠堂和破败的闲房,甚至牛棚。后盂大队第6小队的知青住的牛棚高度仅2米,且无窗户,塑料农膜悬挂当门板,没有床板就随便找几块破门板。这些住房条件很久都没改变。 上山下乡的第一年,知青劳动所得归自己所有,另外国家还补贴每人每月8元人民币、37斤大米的定量。因此,生活并不觉得苦。第二年以后,国家的钱、粮的补贴没了。断炊、盐水配饭的事屡有发生,知青们才真正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 永福公社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在那个年代,农民种田没有丝毫自主权,单一种植水稻。瞎指挥,乱下令,生产状况极差,因此绝大多数的生产队工分值很低,粮食不够糊口。农民们从心底里并不欢迎知青这些“外来人”和他们争工分,争口粮。所以他们尽量压低知青们的劳动工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很普遍,极大地伤害了知青们的感情。由于同工不同酬,很多知青们所获得的工分值根本养不活自己。知青们平常吃的口粮和菜需要安海家中接济,这给知青的家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艰苦的劳动条件锻炼了人,艰辛的生活条件培育了人。许多知青刚到山区时,才是十几岁的毛头小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经过一番磨练,他们在农民的帮助下很快地掌握了各种农活,能够和农民一样挑起沉重的担子,成了强劳力。龙坎铁路、漳平大桥、永福高树岭水电站和上林水库的建设,都洒下安海知青的汗水。 困乏的物质生活环境对于知青们来说并不可怕,难熬的是精神生活的困乏。在山区的日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什么娱乐生活。知青们的精神处在极端的空虚之中。那时,很少有电影。知青们因为要看“31届世乒赛”纪录片、“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电影,在收工的暮霭时分,安海知青空其腹,从永福结伙步行3040华里到漳平县城。从家中带来的“禁书”在知青中广泛传阅。一些知青坚持自学,尽管那时并不知道以后会恢复高考。 在山区的日子里,许多知青也和村民建立深厚的感情,至今情缘未了。 三、招工安置 1970年4月,原后盂大队黄碧莲等2名女知青率先调出永福公社,安排在龙岩被单厂和龙岩运输总站。这给了知青一线希望。 真正招工是从知青们参加龙坎铁路建设回来后才开始的。1970-12-32名当时称为“成份好,表现好”的知青安排在漳平县造纸厂、铁厂等厂矿企业。1972年8月原封侯大队苏永安先生和原清源大队的黄鸿民先生是安海知青往港定居和被推荐上大学的第一人。以后每年都有招工,只是规模大小不一。招工单位主要是龙岩、三明地区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其中人数较多,比较集中的有龙岩木材厂、三明化工厂、重机厂、永安维尼纶厂、马坑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师)、漳平县造纸厂、漳平硫酸厂、漳平化肥厂、漳平煤矿、漳平县供销社、饮服公司等。1973年有8名知青在永福参了军。1974年晋江县劳动部门也到漳平县招工,共83名,其中在永福的安海知青有43名。这是动员地到安置地惟一的一次招工。1976年又由一批知青安排在漳平县二轻系统。 招工成了安海知青离开山区,脱离农村贫困生活的希望。但是,每次招工名额有限,毕竟“僧多粥少”。知青们看着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少,而自己依然如旧,那种悲伤,那种失落,那种郁愤、那种无奈的心情,没有亲历此境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山区的日子太苦,为了调出山区,有的知青不得不采取拉关系,走后门和用钱财贿赂生产队、大队干部和公社、县里负责招工的干部。有些知青因水土不服、病残等原因迁回原籍。1976年政策允许知青可以返城“补员”。为了子女的前途,许多知青家长在年富力壮的时候,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粉碎“四人帮”后,1976恢复高考制度。许多知青通过公开考试,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后来,一些无法报考的知青,通过电大、业大、自修大学的途径完成大学专科或本科的学业。 1976年以后,坚持在永福的安海知青已经很少了。(有相当一部分知青“倒流”回安海)最后处理知青遗留问题是在1979年10月才得以全部解决。有很多知青被安排在漳平县外贸、饮服、供销等单位和晋江县二轻企业。政府对一些因身体原因无法安排工作的知青,发给每人500元和一张个体营业执照。这一措施为安海知青的安置划上句号。后从有关资料获悉,知青上山下乡并非只有我们这些插队落户到闽西漳平的知青。晋江早在1955年至1966年就分批组织了知青733人支援山区建设,主要安置在闽西的宁洋、宁化和龙岩,以及三明和清流等县(市)。1974年至1978年,全县共建立知青点40个,安置知青2511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直至1981年全县有4093名知青离开农村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