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东南沿海全国著名侨乡崛起一座新的城市晋江市。鸟瞰市区: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屹立在市区南端的市标,用晋江的汉语拼音缩写“丁”,变形加工构成三旋转的单位形排列组合而成,每一方向构成一个“人”字,三向即三个“人”字,三人成众,众志成城;顶端3个小珠顶一个大珠;圆盘底座是生机勃发的绿地,象征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团结拼搏、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走向世界。放眼眺望: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巍然而立,一条条高标准水泥道路平坦宽敞四通八达,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每当入夜,华灯初上,霓虹灯闪闪烁烁,大街上人们熙熙攘攘,更显出一派现代都市的风貌。
海内外晋江乡亲亲临其景,无不赞叹晋江侨乡城市建设的成就。
从农村集镇到现代化城市建设
晋江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置县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治(城)一直设在今泉州市市区,并成为历代州治、府治之首邑。直至1951年析出城区及周边乡镇设立泉州市(今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县城即南迁青阳镇;1988年又划出石狮、蚶江、永宁、祥芝4个乡镇设立石狮市。1992年3月经国务批准,晋江撤县设市。现辖15个镇1个场、381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市总面积649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人。其中青阳镇面积29.29平方公里,人口9万,辖24个村、5个居委会。
青阳镇古称“五店市”,原是一个农村小集镇。晋江县城迁来青阳后,各项城镇建设虽然不断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加上解放以后相当一段时期,晋江地处海防前线,海峡两岸政治、军事对峙,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很少,县城也没有建设规划,晋江县仍然以发展农业为主,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缓慢,各项基础设施更是滞后。因此,直至1978年,青阳农村集镇的面貌没有多大的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行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形势的缓和,晋江侨乡经济迅速发展,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县城规划建设才开始摆上位置,各项建设投资逐渐加大,面貌才有明显的变化。1980年对县城进行测图,1983年首次进行总体规划,着手进行街道、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水电、住房等建设,县城开始由农村集镇向工贸城市转化。1983年对塘岸街、旗牌街进行改建、拓宽,使其连成一线,东起原影剧院西到晋江宾馆,全长400米,成为繁华的中心街道。接着又开始建设一条长2公里、宽26米的新大街,百货大楼、邮电大楼、侨联大厦、晋江医院等一批公共建筑拔地而起。但不论从建设规模,还是建筑标准上看,都与繁荣的晋江经济及社会发展很不相适应。真正进行科学规划和大规模建设是在1992年撤县建市以后,以建市为契机,迈入了科学规划和现代化侨乡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历程,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
多次修编、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规划
晋江建市后投入规划经费800多万元,聘请专家对原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4次较大的调整和修编,1996年1月29日-31日,省建委主持召开晋江市总体规划修编技术鉴定会。晋江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转报省政府审批。晋江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定型。
修编后的晋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为189.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成区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东至晋江机场,西至福厦高速公路,北至池店新店村,南至罗山社店村。
晋江市区总体规划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晋江市发展的需要,以深化改革,振兴晋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宗旨,科学地制定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远近皆宜,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现代化城市。
晋江市区性质确定为:晋江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东南重要的工贸城市。市区人口规模为近期20万人,中期30万人,远期40万人。规划原则提出二个强化:即强化市区作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强化侨乡特色。两个创造: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两个适应: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城市有机生长的规律。规划期限为:近期1995年至2000年;中期2001年至2010年;远期2011年至2020年。规划总目标为跨世纪晋江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城市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
在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抓紧专项规划的编制。目前已完成的专项规划有:园林绿化、电力、电讯、旅游、土地使用、道路红线、排水工程、抗震、环境保护、消防等。完成市区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和双沟、竹树下、桂山、莲屿、曾井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面积6.2平方公里;完成双沟C街区75.69公顷和市区第二公园26.7公顷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市区金鸡河(内沟河)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完成市区22个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总面积1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49.7%。
晋江市还以全市市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市区为龙头,市区建设和乡镇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珠链的侨乡城市。目前全市15个镇都已完成总体规划,并有13个镇完成调整修编。另外,全市还完成测量面积583.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6.1%;其中市区13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测量。
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晋江建市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和城市建设力度,各项建设全面铺开。至1998年,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亿多元,是建市以前城建投资总和的38倍;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了4.3倍。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先后被评为“先进城市”、“优胜城市”,并荣获“省级文明达标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几年来建成东环路、南环路、泉安路、中主干道、北环路、崇德路、迎宾路、西干道及市区小区部分干道,形成“五纵三横”的市区道路网络,总长度32.1公里,宽40~45米高等级水泥路面,总面积15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9.5平方米,超过省规定的人均8平方米的指标。1995年组建晋江公共交通公司投入运行,在市区采用不锈钢和钢筋混凝土两种结构建设40个公交停靠站,城市公交线路已开辟15条,拥有营运客车5干部,日营运里程11000公里,年客运量140多万人次。市区有5个客运汽车站,以市区为中心贯通全市各镇、村,汽车还直达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深圳、拱北等各地。在原晋江青阳空军二级机场基础上扩建的泉州晋江机场,于1996年9日首航成功后,现已开通国内17条航线,并开通香港和菲律宾包机,1998年旅客吞吐量35.31万人次,货邮运输4653.7吨,跻身于全国141个通航机场的第45位,机场由4C级升为4D级。市区形成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
邮电通信超前发展。目前已建成了以市为中心拥有五大骨干的现代化多功能通信网:一是拥有1个汇接局、13个母局、19个模块局的程控电话网,总容量28万门;二是以光缆为主要传输手段、辐射各镇、村的数字传输网;三是拥有2个移动交换局、112个GSM900M和17个DCS1800M数字通讯基站、30个模拟通信基站的移动通信网;四是由6个发射点组成的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无线寻呼网;五是分布全市各镇的数据通信网,共1500个端口。全市城乡电话用户1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19%,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无线寻呼近10万户,数据基本用户777户,增值用户2317户。其中市区电话用户22450户,电话普及率达25%,移动电话10300户,无线寻呼20510户。并在市区建成了IC卡公话一条街,大大提高了公用电话的方便程度。
市区水电供应充足。市区新建日供水量3万吨水厂一座,供水管道多次改造、扩网,供水能力大大提高,由原来的日产1万吨增至4万吨,饮用自来水人口8.1万人。同时完成雨水管道52公里、污水管道36公里的铺设。市区内沟河全长6.3公里,原是一条集雨、污水于一体的臭水沟,已经整治5.3公里。新建成一座青阳110KV变电站,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中干道吊钢头环岛边,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设计为别墅式、花园式变电站,打破传统,突出侨乡风格,日供电最高负荷达2.3万千瓦,对市区优质供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城市输电线路总长度为234公里,路灯电杆共1530多根,路灯2420多盏,总功率465千瓦时。市区道路路灯化。
环卫设施日趋完善。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建有城市公厕358座,其中水冲式112座,垃圾箱1450多个和青华、曾井、梅岭、安居工程4个垃圾中转站,日转运量63吨,建成占地50亩日填埋能力75吨的铜锣山垃圾处理场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铺设垃圾场专用水泥道路9.1公里,先后添置垃圾收集车、集装箱、洒水车等19部,总功率1949瓦。全面治理“脏、乱、差”,城市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市区日清扫面积达80万平方米。
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近几年来一批市区重点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主要有泉州晋江机场、晋江体育中心、晋江大剧院、敏月公园、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友玉科技楼、延奎图书馆、帝豪酒店、南苑酒店、爱乐假日酒店、青阳综合宗场、翰林池市场、曾井综合市场、八八商业城、金融中心、殡仪馆等等,特别是晋江机场的开通,更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另外,正在建设市区6个工业小区和科技园区,总面积4464亩。
绿化美化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对园林绿化采取倾斜政策,投入建设资金达2670万元,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绿化、新村小区住宅绿化和城区中心绿地绿化建设。市区绿化面积已达141.8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30.5%,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城市绿化工作摆脱了落后面貌,初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绿化格局。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管理队伍建设,实行责任到人,保证苗木养护、贴补、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力度
晋江市在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工作。
为加强对城市管理的领导,理顺部门关系,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晋江市成立以市长挂帅、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汇报会,现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城管工作。
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晋江市从1995年至1997年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组长,市人大城建委、市建委、环保局、交警大队、法院、青阳镇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大张旗鼓开展各项活动,利用宣传车、标语、有线电视和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全市上下人人关心、参与、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晋江市政府根据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上级有关规定,先后制定颁布了城市管理六个暂行规定和一个通告,以及晋江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决定,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对全市规划建设管理收回了一度下放的规划管理权,集中由市建委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定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对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严肃处理,并聘请12位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规划管理监督网络。
城管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市政工程管理处,并配备10名管理人员;城监队伍由中队升格为大队,人员由原来10人增至46人;环卫队伍由200余人增至352人,园林管理处由3人增至60人。
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设力度。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对违章违法行为实施执法检查和清理,对违法违章者给予严肃查处,并持之以恒。近几年来,共清查违法建设159起,处理60起,责令停工94起,拆除违章搭盖42处2万多平方米,拆除破旧和不规范广告牌628块1827平方米,拆除不规范雨蓬8000多平方米,清理路障1380立方米,教育取缔违章摊点23000多人次,纠正违章车辆12000多车次等,使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中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