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植根侨乡沃土的百花芳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闽南晋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美誉,且后,时代更新,晋江成了全国著名侨乡。 晋江侨乡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是东晋时,中原衣冠士族为避战祸南迁晋江所带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晋江文化起于唐,而兴于宋。此后,随着晋江社会经济的振兴和海上贸易的发达,文化也得到高度的发展。至宋代,出现了“花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李文敏诗)的对外经济鼎盛景观;出现了“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唯有桐城南廊外,朝为原宪暮陶朱”(刘克庄诗)的发达的泉南佛国文化;出现了“泉州南望海之滨,家乐文儒里富仁,弦歌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苏颂诗)的高度发展的海滨邹鲁文化:出现了揉合儒、道、释而成的理学大家朱熹,及其教化之风的盛兴;兴建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人工石桥安平桥,全国唯一的摩尼教寺宇草庵、镌有“泉南佛国”的南天寺(石佛寺)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文物。 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数、摩尼教等世界多种著名宗教文化与晋江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互相渗透、融合:一方面保留了中原华夏文化精华,诸如被誉为“南宋遗音”、“世界音乐瑰宝”的南音,蜚声中外的掌中木偶,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闽南佛寺,民居建筑文化及其民情风俗、语言、服饰等;一方面吸收、融合了外来文化形成了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独特文化风俗。 自唐代欧阳詹首中进士以后,文风鼎盛的晋江侨乡历代人才辈出,出现了蜚声全国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蔡清、吕惠卿,军事家俞大猷、施琅,史学家吕夏卿、何乔远,文学家王慎中、陈琛,科学家丁拱辰,书画家张瑞图等许许多多优秀人物。这些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给晋江侨乡留下了璀灿的文化遗产,给晋江这块依山临海的红土地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今天的晋江侨乡文化正是在这样瑰丽多彩,源远流长的海滨邹鲁文化、泉南佛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丰厚珍贵的,足以让今天的晋江人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的晋江人正在继承,正在弘扬。 晋江的历届县委、县府领导对晋江侨乡文化建设不仅有着深刻的认识,给予高度重视,而且坚持将之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这使建国以来,晋江侨乡文化得以健康地发展,并且因其浓郁的闽台侨特色引人瞩目。旅居海外的晋江人说:龙的文化对龙的传人有着多么强大的凝聚力啊!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歌曲唱红海内外的张明敏先生便是海外晋江人中的一员。 那么,今天晋江侨乡文化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晋江文联主席王敦余曾概括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搞活经济的经验被引进文化领域,晋江的文化工作呈现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布局合理,形成多样的文化发展网络;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内容;训练有素,阵容壮观的文化队伍;积极向上,方兴未艾的文艺创作;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文化环境开始逐渐形成。” 其一,具有侨乡特色的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形成。 建国后,晋江的文化网络不断发展完善,文化机构日趋齐全。文体局属下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高甲剧团、木偶剧团、杂技团,以及电影公司。 晋江图书馆多次联合其他其他部门组织开展全县性的读书、演讲、智力竞赛活动,被评为全国“红读”先进单位,多次接待中央文化部领导的视察,受到高度评价。90年代初,由海外侨胞捐资一百多万元兴建了图书馆大楼,并不断添置内部设施,现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晋江博物馆为全省著名县级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141件,其中部分藏品曾被省文化厅选调省里展览。博物馆建馆以来,除接待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海外侨胞外,还多次接待世界各国的专家、教授。尤其是晋江有文物景点一百多处,被誉为“唐宋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文物景点一方面由各级政府拨款数百万元进行维修,另一方面晋江的海外爱国侨胞纷纷捐赠巨款修建。目前,晋江的旅游开发事业正在规划开发中,涵盖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实的文物景点的开发和利用,给晋江侨乡文化增添富有魅力的新内容。 晋江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相当活跃,多项工作均进入全省和全国的先进行列。1986年,晋江文化馆与湖北黄冈、广东台山、广西浦北等文化馆发起成立的“全国文化馆改革和管理研讨会”,为全国文化馆的改革和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得到全国各地文化馆很高的评价。 晋江电影公司曾经拥有15座影剧院、15个35毫米放映队,20多个16毫米流动放映队,分布于晋江各个乡镇,活动范围遍及全县每个角落,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市先进单位。 晋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更新了侨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晋江的乡镇、村、个体文化网络正是随着不断适应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多样,逐渐扩展,逐渐健全。现在全市各镇均有文化站,图书室及其他活动室。而遍布全县各个乡村则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社团组织,其中有民间职业剧团、南音社、灯谜组、轻音乐队、铜管乐队、还有文学社、书画社、诗社、民间音乐社等。 晋江的海外华侨素来有开发和建设家乡文教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他们在自己的村子兴建文化中心、图书馆、俱乐部、体育馆等。可以说,晋江的每个村子都有华侨捐建的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设施。其中金井毓英体育馆曾多次接待过全国女子排球甲级队比赛,还有名闻遐迩的石圳阅书报社、溜江村文化中心等。这些华侨捐资建筑的文化设施建设为侨乡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丰富了侨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晋江侨乡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晋江侨乡涌现了一大批文化个体户。全市各镇均有录相放映点、音乐茶座、歌舞厅,还有一大批文化品类的营业摊点,如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字画市场以及文艺游乐场所。文化个体户的涌现,成了侨乡文化网络的补充部分。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主线,不断向乡村辐射的综合性基层文化网络。 群众办文化,华侨办文化,各行各业办文化,多层次,多渠道办文化。“国家投资抓重点,群众集资搞普及,华侨捐资创典型”,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晋江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形成。 其二,渗透着闽台侨民俗风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晋江侨乡文化有其独特的格调,最大的特点是传统文化与侨乡文化、现代文化互相交织,渗透着浓郁的闽台侨民俗风情。 历史在晋江留下深厚的文化堆积层,内容异常丰富,比如:戏曲有高甲戏,大、小梨园戏,木偶戏,打城戏,芗剧,杂技;音乐有南音、什音、笼吹、大鼓吹、小唱;文学有诗词楹联、民间传说,风物掌故、谜语、说书等。这些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而其中以民间戏剧、南音和灯谜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了晋江侨乡群众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诸多文化艺术活动中,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是一个“支柱性项目”。全市拥有高甲戏、木偶戏、芗剧、现代歌舞等剧种的民间职业剧团21个,几年来先后整理、改编和演出近千个剧目。他们长期活跃在城镇乡村,每年演出都达三千多场,为满足群众要求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1981年开始,每年于农历七月举行一次展销演出,各专业、职业剧团开展艺术竞赛、技艺交流、质量评比、队伍检阅。每届展演,文化馆露天剧场鼓乐喧天、人头攒动,来自四乡八邻的戏迷聚集在一起,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雇车而来、冒雨而来,看戏、评戏,也有现场订戏,邀请剧团下乡演出的。其原因,在于民间戏剧剧目渗透浓郁的闽台侨民俗风情,能满足侨乡人民的欣赏心理。青阳镇青艺高甲戏剧团,是福建省繁荣和发展社会文化“芳草计划”的实验团,演出的剧目情节迭宕起伏,形象生动感人,唱念做打,丝丝入扣,综艺组合,融洽无间,蝉联福建省民间剧团展演五连冠,并被评为福建省十佳民间职业剧团。 音乐舞蹈活动犹如芳菲的蓓蕾竞相绽放。以反映晋江侨乡改革风貌为主题、舞姿翩跹,曲调新颖动人,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侨乡情韵的音乐舞蹈作品纷至沓来、层出无穷。几年来,先后举办的诸如“晋江市首届十佳歌手大奖赛”、“晋江市首届民间铜管乐队列吹奏比赛”、“’98晋江市国土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以及各种文艺晚会、文艺调演、文艺踩街如满天繁星。不少文艺团体相继脱颖而出,晋江青少年宫少儿艺术团被评为省十佳少儿艺术团。 南音,是晋江一种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艺术,南音演唱则是晋江城乡一种极为主要和普遍的群众文艺活动形式。全市现有南音社24个,南音教学已进入中小学课堂。每年都举办南音大会唱,特别是“’93福建南音精英邀请演唱会”、“’96晋江南音新秀演唱大奖赛”等几次活动更具丰韵。晋江的少儿南音演唱曾以绝对优势蝉联泉州市五届少儿南音演唱冠军。不少南音社还投资兴建南音楼,并与海外南音社团缔结姐妹社,开展文化交流。“乡情一曲浓似酒”,南音成了连接海内外乡情的纽带,如今,仅东南亚就有一百多个晋江籍华侨南音社。 晋江的灯谜活动,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绵延至今,已经成为晋江一大特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突出项目,深入到学校、商店、企业、街巷和田间,深入到千家万户。全市现有谜社(组)11个,灯谜猜射十分活跃,每年一届的谜会今年已历8届,每次谜会吸引的男女老少不下三千人,结集出版《晋江谜苑》5辑。1994年,安海镇鸿江谜社与晋江万丰制衣玩具有限公司,在《中国谜报》举办“万丰杯”全国灯谜函猜大奖赛,由鸿江谜社精心制作了包括印谜、画谜、书法谜、电报谜、音乐谜、广告谜、文学谜等各类谜种的谜作100则,活动得到全国各地灯谜爱好者的支持,有全国27省、市的982件有效答卷应征。1999年,创办《晋江谜艺》小报,每期分别由一个镇的谜社组承编,在全国谜界有较大反响。 美术书法摄影活动屡现风采,活动十分活跃,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晋江书法十家》等书画集,他们的作品笔性墨韵,博采众家之长。晋江是文化部1988年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近年来,农民作者满怀激情,创作了不少反映侨乡渔海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展览,有的还参加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邀请赛、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大奖赛、全省首届书画节等多种赛事,有的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大型画册,有的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和送往海外展出,《中国文化报》曾刊发晋江美术作者专版。磁灶镇钱坡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将书法艺术作为陶冶自己情怀、业余休闲娱乐的活动,上至70高龄的老叟,下至12岁的儿童,都兴趣挥毫泼墨,书写作画,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村”。他们多次在泉州、晋江市举办作品展,在提倡文化下乡的今天,“农民进城展书画”一时传为美谈。 晋江侨乡还有许多散发古朴风韵,民俗风情的民间文化,诸如传统文艺活动“嗦啰嗹”、拍胸舞、踩高跷、舞龙、弄狮等。东石镇“龙江吟社”十年来作诗两万多首,刊印《龙江吟》诗选25集,诗友遍及海内外,长期以来,他们以诗会友,以诗交流感情,在东南亚,台湾产生巨大影响。安海镇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嗦啰嗹”文艺活动,由一群化装成丑角的队伍,抬着龙王头,唱着踩莲歌,高呼吉祥话,挨家挨户送花扫尘,极富地方特色,引起全国文艺界专家的兴趣。青阳镇许塘的舞龙队技艺高超,套路多、名闻遐迩。可以说,扎根于群众中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晋江侨乡社会文化的基础。 具有侨乡时代感的文化活动则是侨乡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每年,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教育局、团委、工会、文联等部门和单位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诸如文学、南音、书画、摄影、器乐等比赛,展览,还有文娱调演,学校音乐周活动……以及青少年艺术节等。这些文化活动均由基层村、校先铺开,然后逐层比赛选拔。这样每次活动一开始,立即辐射到全县各地,形成高潮。这些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侨乡的青少年。因而,不仅丰富了侨乡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高尚情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晋江侨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9年5月,福建省电视台以《侨乡艺苑花正艳》的专题片,介绍了晋江侨乡青少年文艺活动实况。1991年5月,中央电视台以《为了下一代》的专题片,介绍了晋江侨乡的校园文化生活实况。由此可见,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活动互为交织、互为补充,使晋江侨乡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三,积极向上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晋江侨乡的文学创作还只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短短几年,晋江的文学创作已成为一片花团锦簇的绿洲。晋江侨乡的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以反映侨乡人民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色彩,乡土气息的优秀文学作品。据统计,每年在省、市级以上正式报刊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有几十万字。其中有相当部分作品在全国、省各类比赛评选中获得奖励。一些中青年作者陆续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晋江文化馆经常举办笔会、创作讲座等,同时结集出版《乡心情》、《飞花集》、《故园集》、《野芳集》、《晋江诗人二十一家》、《晋江散文四十家》等10多本诗文集。1997年,晋江市委、市府还拨出专款,选编出版一套《晋江文化丛书》。 晋江的画苑书坛创作万紫千红,异彩纷呈。先后有100多幅作品入选全省各类美术展览,30多幅参加全国性各类美展。其中蔡建昌的《舞龙图》、《闽南花市》,林善忠的《姑嫂塔下话今昔》,吴达伟的《硕果累累》等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农民画展的二等奖、三等奖,有的还被选送往日本、瑞典等国展出。1985年,全省青年书法大奖赛,晋江有七位青年作者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佳作奖。继后还有尤思明、李世乐等作者获得全国性各种杯赛的奖励。 晋江的戏曲创作活动一贯保持有声有色的繁荣局面。高永清创作的小戏《晚成求婚》参加全国农村小戏评奖,荣获创作二等奖。陈述创作的《唐山情》、《施琅将军》,伍经纬创作的《淇河泪》,王清丽创作的《野茉莉》参加省、市会演,均获好评,受到奖励。姚道成、赖宗卯、林仁顺等先后获得省青年演员一等奖,水仙花奖和优秀演员奖励。著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柯贤溪,以其高超的女丑表演独树一帜,被誉为“闽南高甲第一丑”。1996年伍经纬编剧的高甲戏《金魁星》赴京展演,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 晋江的掌中木偶戏为正宗的南派布袋戏,曾赴朝鲜慰问过人民志愿军,并在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联欢节荣获一等表演奖和金质奖章,为国争光。1982年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演出的《白龙公主》受到文化部嘉奖,并被选调中南海演出,1987年应邀访问菲律宾,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 晋江的群众性歌舞创作历来气氛活活。五十年代便有民间舞蹈《嗦啰嗹》、《赏梅》、《碰球舞》参加全国群众文艺会演。1980年,福建以晋江的歌舞节目为主体组成省代表队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其中曾培灿演唱《盼望》一鸣惊人,获得优秀演出奖,被誉为农民歌唱家,并被选调中南海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此后,他又在华东六省一市业余歌唱比赛中荣获业余组第二名,被誉为“闽南歌王”。1988年,郭玲玲演唱的南曲获得全省业余组第一名,她演唱的南曲还被录制成录音带。晋江的群众舞蹈节目亦多次参加“武夷之春”音乐舞蹈调演,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奖励。舞蹈《风采侨乡女》和歌曲《春暖闽南》分别获第四、五届全国群星奖铜、银奖,儿童民间舞蹈《拍胸舞》舞龙分获全国民间文艺邀请赛二、三等奖。 1986年,晋江成立“侨乡儿童艺术团”,创作的少儿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少儿文艺调演,并获奖。1980年以来,晋江侨乡的少儿舞蹈节目数十次在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播映,少儿艺术团曾荣调北京中南海演出,被誉为一朵绽开在侨乡大地上的少儿文艺之花。 正是改革开放使晋江侨乡的生活如歌如诗,激发着晋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使今天的晋江侨乡文苑满眼春色、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