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晋江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同年,晋江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在全国八运会上受到表彰;1998年,晋江通过三部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体委)高标准的检查验收,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晋江在体育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凝聚着晋江历届党委和政府对群众体育事业的关心和全市人民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倾注着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满腔心血。
一、健全体育体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开展。
(一)、体育网络日益健全。
晋江侨乡有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如武术、中国象棋、踢键、跳绳、舞狮、舞龙、放风筝、划龙舟等。本世纪20年代,近代体育传入晋江,由学校扩展到乡村,得华侨资助和推动,群众体育颇为活跃,尤以篮、排球为盛。但活动分散,分布也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晋江群众体育事业迅速兴起。农村普遍设有篮球场,组织篮球队,工厂、企业广泛进行工间操、广播操等体育活动,假节日普遍举行球类、棋艺等小型单项的竞赛活动,通过“劳卫制”测验的人数与日俱增。
为了巩固和更好地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晋江于1954年成立了体育协会,1956年建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具体统领体育事务。
与此同时,基层建立起一批体育协会,如文教系统的“钟声”体协,金融系统的“银鹰”体协,深沪的“沪星”、安海的“鸿星”、内坑的“天亮”等。这类体协在1958年发展到46个,会员多达28650人,全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3%,涌现出不少体育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1959年,县人委会,南侨中学,青阳红旗小学,龙湖乡英湖大队、金井乡深沪、塘东等单位代表及12个个人出席了省体育先进代表大会。
自1952年11月至1979年10月,晋江举行过6届县运会,并组织运动员参加3届晋江地区运动会。
1957年,晋江县成立少体校,历年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达30多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体协停止活动,有组织的职工体育活动也基本停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体育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80年代起,先后有信鸽协会,钓鱼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等一批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成立。职工体育活动逐渐恢复,大多由基层工会组织,逢节假日举行。体育活动重新形成热潮。
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得到了同步发展。市、镇两级政府把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市纳入“九五”规划。在1996年机构改革时,严格按照“体育队伍不散,体育场馆不占,体育经费不减,体育工作要上”的精神,把体委和文化局合并为文化体育局,由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体育工作。少体校、体育中心以及后来成立的体育指导中心则成为独立机构,配备人员并由财政拨款。全市各镇设立文化体育工作站、体育指导站,指导基层体育活动,形成由市、镇到基层的体育工作网络,有力地推进晋江群众体育的开展。
(二)、体育设施逐渐完善
50年代,晋江县在南侨中学和晋江一中修建两个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在安海修筑一个游泳池。1965年,爱国华侨捐建晋江华侨灯光球场。改革开放以后,晋江县又建成大小运动场8个,体育馆3座,晋江华侨灯光球场改建成体育馆。农村篮排球场也增建甚多。据1988年统计,晋江有大小田径场27个、篮球场508个、排球场77个、体育馆4座。被省体委评为“1983-1989年省体育场地建设先进单位”。这些体育场地的建设大部分为华侨捐资,小部分由政府拨款或群众自筹。
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以来,市镇两级政府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仅在1996年,晋江就新建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室外篮、排球场35个、健身房15个,在驻军32833部队驻地建成晋江第一个网球场,投资40万完善华侨体育馆内部设施。市体育中心与陈埭商会副会长王金堆合建晋江游泳训练基地,其中有标准泳池、儿童泳池各1个,配套综合楼1座。各镇政府至少都有1个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和1个40M2以上的乒乓球室或健身房。全市中小学投资2500多万元,按《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了所需的体育器材,并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18个,小运动场35个,体育馆7座,篮球场313个,排球场43个,各类训练房45座。村一级及各类企业还拥有水泥地面的篮球场400多个,仅龙湖镇村级篮球场就有51个。
由于体育健身观念深入人心,各种体育产业也应运而生,现在晋江已有经营性的高尔夫球场1个,保龄球馆2座,旱冰场14个,乒乓球室12个、台球室12个、棋社7个、小游泳池3个、钓鱼池8个、健身房10个。
据统计,现我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3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二、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活动
(一)学校体育不断加强
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1956年成立了中学体育校际教研组,根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适合本县情况的全年教学计划和体育课评分标准,并组织全县公开教学以检查各校的执行情况。1975年,又成立了小学校际教研组。1982年在县校际教研组下建立了教研片组织,制定教研计划,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师资培训、小型竞赛等活动。各校相继建立了学生健康卡片。1989年还成立了县学校体育研究会。1993年,市教育局和体委联合成立了“市学校体育卫生办公室”,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定期检查和督导,并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市性的各种学生体育竞赛。
在认真实施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同时,学生达标率逐步提高。1951年,全县203人参加“劳卫制”测验,181人达标。1958-80-00人参加测验,27320人达标。1983年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488人达标,占应测试人数10.4%。1988-37-01人达标,占应测试人数33.7%,1996年,我市中、小学通过省级两基达标验收,全市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为了抓好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市部署了18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省级的6所,县市级的12所,传统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等三大类。南侨中学、罗山中学被评为泉州市十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3-1996年,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赛,获得1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参加省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获得4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华侨中学男子篮球队屡次蝉联全省冠军,并两次代表福建省中学生参加全国比赛。英林中心小学男排,毓英中心小学女排几次参加省赛,名次均在前三名之内。晋江一中的游泳代表队曾获得省冠军3项、专区冠军39项,有3个破2项省少年纪录,有10人创17项专区纪录,14人创27项县纪录。一中篮球队还曾战平山东省篮球男队,一时轰动省内外。
1993年至1996年,全市学生中有2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48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251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1998年第37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有15人次打破7项中学生田径最高纪录,3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38人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二)职工体育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职工队伍的扩大,职工体育逐步兴起,五十年代至“文革”前,县体委、总工会经常联合组织职工体育比赛,积极在各工厂、企业推广“劳卫制”锻炼,广播操、工间操。各系统依靠体育协会,组织体育活动,项目包括篮、排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射击、象棋、游泳、举重、拔河多种。各系统多建立自己的球队。
“文革”后,一度被摧残的职工体育活动得到恢复,并由基层工会组织一些节假日小型比赛扩展到全县系统的比赛。1980年组织基层工会男女篮球赛,有45个工会52支球队参加,其中有女队10支。1983年教工男子篮球赛,有47个队参加。1984年职工运动会,有13个代表队408人参赛。1985年县职工男子篮球赛,有6个单位参赛。1994年仅在元旦期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体育赛事有40多项次,数千人参加。1997年举办首届职工游泳比赛,有18个单位90名运动员参赛。1998年文体局与各单位联办的女子拔河比赛、“工行杯”千人环城跑、“五四”青年火炬接力赛、“国税怀”全国甲级男篮邀请赛一系列有组织,有规模的赛事,显示出职工体育活动如火如茶。
现在,全市60%以上的单位拥有各种体育设施,如健身房、棋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场、篮、排球场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平均达到职工总数的41%。
(三)农村体育气象日新
晋江农民体育历来以篮球和排球为主。建国初期,活动处于分散状态。农业合作化后,农村篮球活动的组织性明显加强。农闲时活动更是频繁,春节活动都把篮球比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经常性活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56年,晋江县农民篮球队参加省首届农民篮球赛荣获冠军。1957年,金井东明(塘东下寮)农业社代表队获省基层农业社篮球赛冠军。“文革”之后,篮球活动活跃,全市建有300多个灯光球场,经常进行活动和比赛。一些农民企业家也经常出资举办冠以企业名称的球赛,如“重华杯”篮球赛,“沪星杯”篮球赛等。1996年,我市农民男子篮球队又蝉联第二届全国农运会冠军。
晋江英林镇伍堡村排球活动成绩极为显著,该村历年来向我省和部队输送了30多名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1951年代表县参加省排球赛,获得冠军;1956年参加全国十一县农民排球赛,获得亚军;1973年派代表出席全国体工会;该村排球活动被拍成电视发行国内外,成了全国著名的“排球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活动在市、镇政府引导下,向有组织、有秩序、经常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各镇都建立老体协、农体协、体育指导站。镇一级的体育组织有武馆14个,龙队23支,舞狮队16支,各类协会28个。仅安海镇就有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太级拳协会、信鸽协会、游泳协会、鹤翔庄协会、香功协会、气排球协会、舞协等9个协会。自1993年以来,各镇每年都组织了4次以上的体育比赛,农民运动员技艺日益提高。青阳镇溪塘舞龙队曾获省特等奖,全国第二届舞龙比赛团体和规定套路两个第六名。龙湖镇武术运动员施金闸在第三届全国农运会武术比赛中夺得1枚金牌、1枚银牌的好成绩。晋江市农村体育工作多次受上级表彰,荣获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青阳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单位。
(四)、老年人体育方兴未艾
老年人体育兴起于80年代。1985年,晋江市成立老体协,青阳、安海、东石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分会。现已拥有基层团体成员100多个,会员达15700多人。青阳和陈埭两镇的行政村,百分之百建立了老体协,并有固定活动场所。老人主要活动有门球、地掷球、台球、气排球、钓鱼、气功、太极拳、健身操、自行车千骑游、慢步走、中国象棋、交谊舞等。活动形式以就地、就近、小型多样、健身娱乐为主。天天坚持活动的约占会员的半数。
为了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增强老体协的凝聚力,各地还经常举办各种老人体育比赛。市一级组织的赛事每年都在5次以上。分届次的就有老年人运动会,“长寿杯”门球邀请赛,“巾帼杯”门球赛和钓鱼比赛。1998年4月,泉州市第二届老年人健身节汽排球赛在晋江开幕,12个市区22支男子代表团参赛,6月由老体协主办的福建“科星杯”老年门球赛,有福州、莆田等18个队参赛。
三、体育人才辈出竟技成绩喜人
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竟技体育也取得可喜的成绩。
我市历来重视业余训练。建立了一个由1个体校,10个训练点,18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组成的训练网络。
少体校有6名主职教练,其中田径2人、排球1人、篮球1人、举重1人、游泳1人。1993至1996年,男篮屡次在泉州市夺冠;女排名列全省第四;参加全国青少年田径赛共获得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四名2个。
训练点分布于养正中学、南侨中学、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季延中学、晋江五中、南湾中学、衙口中心小学、遵道小学和育英武术学校等。1993至1996年,由育英武校组队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得第八名1个,第九名1个;参加省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第一名21个,第二名14个,第三名16个。1996年,育英武校被省体委评为先进武校。
1993至1996年,我市向省体工队输送了4名运动员。即田径的施英旋,篮球的朱世龙,帆船帆板的李冬英,射箭的陈鸿源。向省少体校输送了7名运动员,即篮球的吴青山、龚松林、女排的范玉琳、洪丽娜、许鸳鸯,田径的吕良鹏、施金狮、跳水的王洁。其中李冬英荣获全国八运会帆船帆板银牌1枚,1998年参加亚运会又获得奥线OP470级女子帆船冠军,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奥线OP470级女子帆船冠军和长线OP470级女子帆船冠军。这是继1974年本市运动员蔡长布以5.20米的成绩获得亚运会撑杆跳项目亚军后,晋江输送的第一位获得亚运冠军的运动员。我市运动员王超琼参加全国赛获得奥线OP470级女子帆船第四名和长线OP470级女子帆船第七名。陈鸿源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的射箭比赛获得男子组排名赛冠军和男子甲组淘汰赛第二名,并以12支箭111环成绩打破省最高记录。吴辉景在第十一届省运会跆拳道比赛中,获得男子50公斤级第二名。林希侨获得拳击比赛乙组63.5公斤级第一名。施纯挺获乙组54公斤级第一名。获得第十一届省运会男子篮球冠军的泉州队中,有本市主力队员7人。在参加省传统校篮球比赛中,本市男篮获得第二名。
1998年,晋江市有1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有1人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有2人被评为省运会赛区先进个人。
1998年3月,由国家财政部、农业部、体委三部委组织的全国体育先进市检查验收组对晋江市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本市体育工作作了充分肯定。一是市委、市府各部门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二是市、镇、村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体育设施完备,群众性活动频繁;三是群众健身意识强,侨胞办体育蔚然成风;四是为国家培养输送不少体育人材和后备队伍;五是市一级档案、资料规范,上一定档次;六是一些乡镇建立了农村体育基金会和农村体育记者站,是全国首创。1998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晋江市“体育先进市”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