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市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位于北纬24°30′44″~24°54′21”,东经118°24′56″~118°41′10″。周边东濒台湾海峡,南与金门隔海相望,西和南安市接壤,北同泉州市区毗邻,东北紧连石狮市。全市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8万亩,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有深沪、围头、东石、安平四个港区。全市总人口102万人,汉族占97%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12个。晋江历来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居地。现在是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晋江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是古越族和畲族的聚居地。西晋永嘉时代,中原战乱不息,大批晋民南迁避乱,在这里沿江而居,以此流域为晋江。至唐开元六年(718)从南安县析出东南部置晋江县,因地处晋江下游而得名。历来是泉州府首邑。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乾道七年(1171)兼辖澎湖列岛,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划属台湾府。新中国成立后,晋江行政区域几经析变,1951年划出县城及近郊建立泉州市,县城南迁青阳镇。1971年划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农场归泉州市管辖。1988年又划出石狮、蚶江、祥芝、永宁4个乡镇设立石狮市。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现辖15个镇1个场385个行政村(居)。 晋江地理条件优越,沿海港湾多,水陆交通便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晋江口的泉州港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更加鼎盛,号称“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交通达东西大洋彼岸。从此晋江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20多万人,以东南亚为最多。晋江与台湾一衣带水,与金门相隔仅5、6海里。历史上迁居台湾宝岛者为数不少,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地理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至今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达100多万人。故有“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之称。 晋江二面临海,东北部是晋江河口冲积地带,俗称晋东平原,河网密布,耕地肥沃,盛产稻谷;西部分布脉状低丘;南部沿海陆地多属沙质红壤,适宜发展花生、果树等经济作物;北部紫帽山为晋江市最高山峰,海拔517.8米。地下矿藏有高岭土、型沙储藏量均在1亿吨以上,玻璃砂工业储藏量2000多万吨,花岗岩遍布各地,年开采量10万立方米。主要港湾有深沪湾、围头港。浅海滩涂面积近11万亩,主要海洋鱼类240多种。内陆河流主要有梅溪、加唐溪、坎头溪、潘径溪、梅唐溪、阳溪、湖漏溪等,主要湖泊有龙湖、虺湖。这里“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天酷热,冬短无严寒,气候温和,常年降雨量在912~1231毫米之间。晋江这片膏腴之地,物华天宝,山海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晋江丰富的文化,使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享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晋人南迁来晋江之后,中原文化即在晋江这块土地生根、衍化。同时,海外交通的空前繁荣,招来了四面八方商旅。中世纪的外国商人及传教士把海外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传入晋江,使晋江文化既有中原古老文化遗风,又有外来文化交融的特色。出现了既有中国古老的道教、汉化了佛教,又有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和欧洲的基督教等多种宗教相同共存的盛况。目前境内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其中有全国唯一、世界仅有的摩尼教遗址“草庵”,有驰名中外的“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在艺术方面,既保留中原文化遗韵又吸取闽南风土文化精华,南音、木偶、梨园、高甲等民间艺术戏剧风靡海内外。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晋江文教事业的兴旺发达,使晋江人才辈出,文武兼备,在历史上先后出现14位宰相、7位文状元、3位武状元、1853名文武进士。海洋文化还造就了晋江人勇敢、拼搏、开拓创新、富于冒险的精神和强烈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业意识。这种文化积淀,成为晋江最宝贵的历史财富,使晋江人更少墨守成规,更富“勇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更注重于发展经济,更敢于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勤劳勇敢的晋江人民,历来具有开拓进取和反抗侵略压迫的革命精神。早在宋代,晋江人口大增,已经出现了人满之患。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改变“人稠地狭、仰粟于外”的困境,勇于开拓新路,即弃农从商或到海外去谋生,促进了晋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下,晋江经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晋江人民不堪受辱,奋起反帝反封建,在抗倭、抗荷以及收复台湾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晋江建立后,领导晋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49年8月31日配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晋江县城,至9月4日解放晋江全境,建立地方人民政权,从此,晋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晋江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苦创业,奋勇前进。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发挥优势,开拓进取,闯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以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晋江模式、晋江速度、晋江效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农业县到工贸城市的飞跃。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连续多年居全省“十强”之首,1999年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位。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279.5亿元,人均27535元,工农业总产值477.2亿元,财政总收入13.02亿元,分别比1978年(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6.5倍、161倍、128倍、116.6倍。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成为晋江两大经济支柱。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35.6亿元,三资企业总产值239.5亿元,外贸出口达16.16亿美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至2000年已有262个行政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占全市行政村(区)总数的68%。人均纯收入5972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02.73亿元。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全国“民间绘画之乡”、“福建省教育两基先进市”、省级“文化先进市”等等,晋江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晋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弘扬“一个精神”(晋江精神)立足“三个提高”(经济质量、全民素质、城市品位),实施“五大战略”(结构调整、港口经济、科教兴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三强”(经济强市、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争创“三先”(计生先进市、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建设“三城”(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着力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着力实施“十五”计划,为2005年基本实现城市化,2010年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