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人郦道元撰《水经注》一书尚无晋江之名。
建于南北朝时的南安县,县西北有江曰“南安江”。唐《元和郡县图志》云:“陈立为南安县。因县南安,江取以为名。”
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州板荡,衣冠士族,黎民百姓相率南迁,多沿南安江而居。为纪念晋人在这里的开辟之功,后代乃改南安江为晋江。
晋江是福建第四大江,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麓,上有东西溪二源:东溪称桃溪,出永春县;西溪称兰溪,出安溪县。二溪至南安双溪口合流,是为晋江干流。东经南安南部的一段叫黄龙江。东南经鲤城石笋山下的一段叫笋江。自笋江而下至南门外的一段叫浯江。自浯江而下至溜石渡的一段叫溜石江。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至岱屿入泉州湾。流窄水平,舟楫安行。
明代庄一俊有七古长诗《晋江歌》曰:
晋江之水奉天津,相传渡江东晋人。
时代凄凉数百载,风流往事怀悲辛。
光州固始亦陈迹,伪王审知随入闽。
祗今犹蒙东晋号,衣冠后裔皆编氓。
我行晋江草木春,垂钓鲸波坐隐沦。
上溯虚斋精理学,下驱数子出风尘。
风尘数子才非一,览古怀贤泪沾臆。
李聪长史谏楚王,一去长沙三叹息。
陈琛提学养高名,《浅说》《通典》刊无极。
清新谏议史于光,笋江玉立声琅琅。
少年司农周天佑,沉沙沿石何可当。
四贤寤寐岂后时,百代风骚我提之。
一朝削去金门籍,含悲呜咽空尔为。
晋人避难来江水,今人遨游江水湄。
虚斋千古不磨灭,江水东流无尽期。
青天白日空三益,衰草断桥歌五噫。
诗人览古怀贤,写千年岁月江流不废,百代风骚才人辈出,展示晋江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唐开元六年(718),唐王朝准刺史冯仁智之奏请,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晋江县志》载:“以其地临晋江,故取为名。”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建惠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江县于1951年析出泉州市,即今鲤城区,又于1988年析出石狮市。1992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晋江县撤县建市。
如今,晋江流经晋江市池店镇的华州、溜石及陈埭镇的海尾,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流段长14公里。晋江永远是晋江人民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