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街贯穿南北,把金井镇一分为二,东金井,西下。教堂便坐落于东面的金井。听老人们说,当年教堂落成时,今天金井街大部分的建筑还未见块砖片瓦呢。
教堂虽不面街,路却极好走。站在金井交通管理站与毓英中学之间的通道口,便可见一座隘门,上有红十字标志与“金井基督教”字样。走过隘门几米再往北拐,教堂就在眼前了。
教堂1933年元旦奠基,当年10月19日落成,建筑包括礼拜堂,纪念楼与教堂护厝,全由会友捐献建成,其中纪念楼是蔡建忠、许月华夫妇为纪念他们三个蒙召的女儿所献。
教堂护厝布于四围,纪念楼与礼拜堂合而为一。教堂面南而立,精确高度难以目测,据资料记载:“礼拜堂上下三层,高五丈许,堂前纪念楼五层,高近八丈”,大致如此。
会堂“方六丈”,高十来米,大约可容1500人。偌大的厅堂却不见一根柱子,显得空荡荡。堂中整整齐齐排列着几十条靠背长凳,是会员们礼拜时安坐用的。
“施恩宝座”在会堂的北面,由讲坛与一平台构成,是整个礼拜堂的中心。讲坛之后有1.5米高的平台连接着北墙,平台上靠墙摆立着梯形木椅,专为唱诗班而设。北墙当中高悬“十”字,正是基督教的标志。
会堂的天花板由无数漆成绿色的细长木板构成。堂顶结构单凭观看是瞧不出所以然的。据知情者介绍,教堂的框架全由钢筋水泥铸成,礼拜堂顶四根钢筋水泥纵横交错,与四壁合呈“”型。这样整个建筑的压力便全由这四根横梁传递给了四面墙壁。而且会堂以上的建筑尽用轻便材料,屋顶以前是用瓦覆面,后来又用更轻的铝合金代替。所以会堂虽没有柱子支撑却很坚固。由于布局巧妙,用料讲究,建于1933年的教堂至今基本保持原貌。
纪念楼有五层,最上为钟楼,顶有十字架。钟楼上原有大钟一座,撞击时声音异常宏亮,三里之外都听得清楚。可惜毁于文革。今天的这座钟是旅菲华侨王先生1986年捐赠的。
其实金井最早的教堂并不在今天的中兴街,金井基督教会的历史也不始于1933年。金井最早的信徒是1879年从台湾回村的洋下村民施金川,他在台湾就已受洗人教并任长老。1886年,金井设立堂会于坑口,两年后移至州(金井西三里处)。至1890年,金井已有会众二十余人,他们在安海教会帮助下终于在金井(当时称井尾)建成小礼拜堂,称“金井堂”。1896年,金井教会自立为堂会,许声炎先生被聘为牧师。从此金井教会成为一所自立自养自传的堂会,并日渐发展为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中最大的会堂。
金井教堂建成后虽几经炮火,但主体建筑依然保存至今。金井教会自创办以来,亦几经磨难,与国运共沉浮,且教志弥坚。改革开放后,教会恢复正常活动,重焕生机。今有会员近千人,堂会牧师由曾恩铭先生担任。
金井教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教布道,培育英才,造福桑梓。其中最著名的是1891年由许声炎牧师亲手创办的金井教堂附设义塾,即后来的毓英学校。金井教会创办的另一所名校是闽南圣经学院。自1939年起,学院先后毕业七届学生,为当时蓬勃发展的教会及时提供了大批新的传道人。不少学院学生后来应聘担任闽南及南洋教会牧师传道圣职。金井教堂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了晋江侨乡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