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带民间,历来有一句口头禅:富不过李五,其实还应当加上一句,“善不过李五”。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李五生于廿九都和凤里凤池乡(今池店村)。乳名英,字俊育,号自然,排行第五,故后人称之李五。青少年时代的李五,嗜好弦管器乐,无论是南音清唱或琵琶洞箫,乐艺皆精。到而立之年,其兄出资让其自立谋生,李五遂开始经商,以榨糖为主兼营桂元干等农土特产,由水路海运至江浙京津等地出售,又购京果杂货回泉贩卖。李五之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贾,主要还是缘于他经营独一无二的凤池糖,由于李五是凤池人,所以当年由他从泉州贩往江浙一带的蔗糖便被称为凤池糖。据说那年五六月间,李五的糖船泊在温州港湾,一时天色突变,船老预感台风将至,立请船中各人离船登陆。随后糖船便被刮上海滩,埋于沙尘之中。台风过后,李五着人挖出沙中糖船,至刨出船中蔗糖时,李五不禁一惊,原来暗淡褐色的糖,竟变为鲜艳的赤色糖了。李五一下悟明其中的奥妙,原来是经过泥沙的捂盖糖色变艳了。回到泉州后,李五即将这无意中发现的奥妙当成新技术广为传授,在炼糖后道工序加盖沙土,以使糖色变艳。自此凤池糖身价大升,销路大畅。几年下来,李五遂成富甲泉州的大贾。
李五大富之后,以急人之急、慷慨解囊、赈灾济穷、乐善好施名闻四方。明宣德帝表弟邝金龙,性喜游,游至泉州时,闻李五之名,欲试虚实,便往凤池登门向李五告贷,不露身份,只谓到泉投亲不遇,返里已无盘缠。李五听罢,如数借之,如此数次,李五未加拒绝,后邝金龙道出真名,自此结为知交。
明代中叶,朝政腐败,贼匪四起,时有海匪人犯凤池,纵火抢劫,寇群中有吕大观者,受过李五赈济,因感李五恩德而不烧其宅,四邻也因此赖以逃过一劫。
凤池邻里有一京官,病逝京城,乏资治丧,适李五在京,见是晋江乡亲,即解囊资助,得以运柩回梓。择日发丧超度之时,李五亲往吊丧,该京官夫人感激不尽,时值盛夏,便亲端一盆水,请李五漱洗,京官侄儿看在一旁,疑李五与婶娘有染,又恐家丑外扬不敢声张,竟无中生有以李五与海盗及吕大观寇群暗中勾结为由告发。因案情重大,李五即被知府当作逆钦要犯押京审理。李五被囚于车内,经惠安洛阳万安桥时,正适大潮淹桥,囚车没入水中,水至脖项,面临灭顶之灾,李五暗中对天发愿:若能生还再过洛阳桥,将重修此桥,桥面增高三尺。
李五被解京后,其兄弟子侄跟随入京,求邝金龙解救,邝明知此系冤案,却无能为力,只好人后殿跪求太后姑母。太后允,便在宣德帝问病请安时,告其死囚里还关着蒙冤之人,以致其久病缠身,令其释放冤犯。帝不敢违母后命,即下诏赦免李五。
李五大难不死,回泉后即着手整修洛阳桥,得泉州太守冯祯恩准,李五请正淳和尚总监修桥工程,自1431年正月动工至1434年竣工,历时三年。增高六尺,自此大潮难以淹上桥面,四时通行无阻。今立于洛阳桥头的《重修洛阳桥碑记》,却回避了这段史事。
李五一生善举不计其数,如:捐六里坡排灌工程,自此晋江平原六个都里万顷农田免旱涝之灾;修吟啸桥,畅通泉安公路;建桂岩书院,供四乡学子就读。除泉晋一带外,当年李五主要的经商地浙江宁波邯县,至今仍留有“恩公井”“恩公祠”。是当地百姓纪念李五之恩泽而建的。据史载,明正统九年及十二年,李五二次在此开仓赈灾,民感其恩,塑其像而祀之。
李五活了72岁,毕生长怀救贫济世之心,且建树累累,难怪后人有口皆碑,歌功颂德。至今,凤池(今池店镇池店村)村中仍保存李五故居。该古建筑规模宏大,主宅三座,每座三“落”共有九“落”,每落面前皆有大石埕,各“落”之间留有天井采光;此外,还有上书房下书房,左右厢房护厝,占地数十亩。据说每“落”有九十九间之多,这样的建筑群,即便不是李五先人祖业,而是李五所建,也该有五六百年了!历经漫长历史风雨,而今其格式布局,墙体装饰等均保留明代原貌,且独具泉州古建筑特色。更令人称奇的是其整座建筑的排水系统,呈整体的八卦型状,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这在整个泉州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李五故居规模宏大,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也具很高的旅游价值。而建于池店村中心的凤池李氏祠堂,已于1989年由海内外宗亲捐入巨款,建成“李五纪念馆”,馆内供有李五画像;正统六年明帝钦赐“乐善好施”的金匾;馆内除摆列实物模型,还有图文并茂的画壁,详细介绍了李五身世及平生善举,不失为一处纪念先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地方。该馆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史资料,多由已故凤池乡贤李长江先生提供,李长江先生,生前供职于晋江木材公司,曾是第三、第四届晋江政协委员,善书法,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