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石”在罗山镇罗裳山玉髻峰下。该峰向东一面,巨岩壁立,崖壁之上,镌刻着一匹简笔画成的写意骏马,即为远近闻名的“画马石”。只见其左边两笔正竖,右边又是两笔正竖,中间二横,稍作垂弧之状,连接着左右正竖几笔,并着两笔短竖,似一匹马被系在栏杆之中。画面长4.02米,高2.35米,构图简炼,线条流畅,耐人寻味。画面下前侧有一石,中凹如槽,外刻篆书“马槽”二字。
据明何乔远《闽书》记载,此画为唐时罗隐所作。《福建通志》则云,唐末罗隐流寓闽中,穷困潦倒,生活无着,行乞晋江罗裳山下。山下乡人瞧不起这个行乞的书生,侮辱了他。罗隐愤懑之极,便在岩壁上信笔一挥,画出了一匹意形马。一到夜晚此马就从石壁上跳了出来,跑到了地里践踏庄稼。乡人执棒举锄追打,那马便又跑入石壁,依然出现在岩崖上。这样反复几次,怎样也制服不了这匹“石马”。山下乡人大为诧异,知道得罪了罗隐,遂派人以礼款待罗隐。罗隐则在岩壁上,加画了木桩以系马。自此,马不复出矣。
这则生动的传说流传甚广,至今泉南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罗隐公,何累累,乞食骨,皇帝嘴”。语中“何累累”隐约使我们看到罗隐飘游闽南乡间的落魄生活。在闽南,有关罗隐的传说还有很多,诸如“罗隐点石头”,“罗隐甩破碗”等等。《闽书》载有“罗隐出语成谶,著有异迹,若罗裳山之画马石,深沪之石壁山书字……”。清道光《晋江县志》亦载:“罗隐……尝游晋江罗裳山玉髻峰石壁,及惠安螺山,所至多灵异”。这些志书虽多神化罗隐,但却蕴其怀才不遇,遭逢坎坷的呼号。
罗裳山,泉州民间简称为“罗山”。传说即因为罗隐曾寓此而得名,与清源山、紫帽山、朋山并称为泉州四大名山。有考古学家说玉髻峰下的“画马石”是新石器时代的意形画,后来因罗隐曾寄寓此山之下,遂即衍生了上述的传奇故事。而“画马石”故事的衍生,表现了人们对罗隐的同情和钦佩的感情,并抹上了淡淡的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