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池店镇池店村的池店旧街北侧转弯处,一座不大不小的六角石亭立在那里,此亭名曰兴济亭。亭中除了置有石椅供过往行人避雨歇息之外,里面还坐北朝南镶着一面壁龛,这是一方高90厘米,宽68厘米的石刻神龛。龛内供有三尊神像,神像造形生动,独树一格,完全不同于寺庙里常见的佛雕或教堂内的天父像。
据池店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此石雕神龛原置于村外古泉安大道中一石桥上的桥亭内,后由李五(明正统年间大慈善家)的第三儿媳秦妈氏将它移至村内旧街兴济亭中。据有关方面考证,该神像系元代印度教石刻,至今已有七百年以上历史。三尊神像,中高大者为舞王,印度教中称四臂神湿婆,丰乳细腰大臂,身材十分健美,两耳垂肩,耳垂上挂有耳环,面容端庄肃穆俊秀,而往上看,则见其头戴扇形冠,颈挂一串项珠,左右各有两臂,左边上手拿小鼓,下手握长矛,右边上手持拂尘,下手摇铃铎,左脚盘坐在莲花座上,右脚伸出莲花座外,脚底踩着一小魔鬼,此柔中带刚、面容姣好的神其实是男性,其舞姿动人,正气凛凛。印度教中将其喻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象征。而两侧立着的小神像,右边的一尊为印度教中的“七母神”,左边的一座,为四臂神湿婆的妻子婆婆娣。两女神皆栩栩如生,身材健美丰满而又苗条,尤以左神湿婆的妻子婆婆娣更显年轻俊逸婀娜多姿。在印度教义中,两女神象征着“创造与破坏”,而将此象征与神湿婆手持武器摇鼓呐喊,脚踩魔鬼的形象联系起理解,当然就是“破坏”<战胜>邪恶,“创造”<弘扬>善良了,以中国人的说法,当然就是抑恶扬善了。
三尊神像,不管是坐的还是站的,都有如观音菩萨的形态神采,所以村民便以观世音祀之。现在池店村一带都没有印度教徒了,但几百年前这里应是有过印度教的。那么当年印度教是如何传入的?后来又为什么消失了?……这些都是蕴藏于这方小小的神龛里的神秘而深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