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檗谷黄氏宗祠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檗谷村黄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占地面积4.8亩,宽21米,深44米,高13.74米,周长221米,前面还有个宽24米的七层大埕,第四埕建有宋代拜亭一座,曰“接官亭”。 檗谷宗祠是座宋式结构的古建筑,素有泉州南门外“塘东崎,檗谷大”之称(指塘东祠堂屋面最斜,檗谷宗祠最大)。构筑之恢宏闻名遐迩。创建时,由探花黄龙(自龙溪来)亲自择地、捧庚。黄龙谙熟地理,他断言,此地属“犀牛望月”,“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孙科甲文章会出名。”宗祠面对“覆釜墩上塔”,远眺有“九曲水朝堂”。墩上塔如笔,波浪欢腾如掀书页。明末宰相黄景昉很满意这风水宝地,美其名为“古檗山庄”(后黄秀烺引用斯言为庄园名)。在石塔里题句:本是覆釜墩,化作掞天笔,风动涛浪惊,疑是蛟龙出。祠堂后有三石台,左有铜钵岩,右有纱帽山,俯视全貌如座“金交椅”,山水极佳。所以后来邻近的岑兜、埔头、龟湖、湖头、深垵等五村的祠堂都是面朝檗谷祠堂而建,故又名“五虎朝金狮”。山川毓秀,檗谷村的达官贵人、书画家、艺术家代代出不断。 檗谷祠堂高大,木主(神牌)也得相应的做得大,故有“木主孩子大”之说。祠堂有76支柱,有宋、明、清等官匾40块,牌匾有:“父子进士”、“父子乡贤”、“兄弟进士”、“宫保宰相”、“正总戎”、“中臣”、“孝子”、“翰林”、“侍御”、“左参政”、“右参议”、“大镇国”、“提督学政”、“侍御史”、“左都督”、“都阃”、“千总”、“守备”、“左长史”、“户部郎中”、“进士”等,还有官阶录五块。其中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牌匾写着“窦桂传芳”,系状元及第门生刘子壮来拜黄师相时立的,上款写着:太师相东崖黄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窦桂传芳”说的是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科甲名宦。而宰相黄景昉也是五个兄弟均科甲名宦,(景明,进士、提督学政;景昉,宫保宰相;景昭,知县;景晔,温州别驾;景曦,游击)。 檗谷祠堂历经800余年,因代代裔孙重视修建,如明万历戊申年(1608年)黄道华(守备)、黄道开(安仁县知县)捐资重修;清乾隆己未年(1739年)重修;民国六年(1917年)旅菲侨胞黄秀烺独资重修;1964年旅菲律宾、星马乡侨再次捐资重修。所以宗祠至今完好无损,保持原貌。黄氏裔孙,人丁兴旺,移居外地众多,有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港、澳、台,尤其台湾最多。据族谱记载:清朝移居台湾就有3000多人。据1993年台湾宗亲回乡谒祖团介绍,本支派在台湾桃园、彰化、鹿港等地人口现有数万。 檗谷黄氏宗祠现已成为海外,特别是台湾宗亲谒祖、敦亲,沟通乡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