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博物馆藏清初白釉划花卉纹花觚是漳州窑中“米窑”的珍品,弥足珍贵。花觚,高44.2、口径21、腰径10.1、底径14.7厘米。喇叭口,沿外翻,长颈,腰部微凸起,颈部与胫部等大,近底外撇,圈足。整体造型修长。胎体厚重坚实,胎质细腻坚硬。通体施米黄釉,釉面洁白细腻,莹润透亮,有细碎冰裂纹,圈足露胎,足底粘砂。颈部和胫部阴刻蕉叶纹饰,腰部阴刻细线条梅花纹饰。造型典雅秀美,纹饰技法高超,在明、清“米窑”瓷器中尚属少见。
米窑产品属中温瓷,兼有实用性和观赏效果,胎体厚而不失轻巧,胎质松而不失精致,器物造型既有北方豪放粗犷的气派,又具南方细腻隽秀的品味。米窑瓷器讲究神、韵、味、趣,器表施以厚薄适宜的米色白釉,这种柔和的釉面加网络状的冰裂纹与独特的器型相得益彰,使器物显得特别简洁清新、高古典雅。此件白釉划花卉纹花觚,工艺精美,古朴高雅,极具艺术魅力。仔细观察,花觚身上暗划的蕉叶纹和梅花纹,在莹润的白釉中似隐似现,甚为美观。可以说,该花觚既没有华贵的装饰,也没有色彩的点缀,它不靠外表的打扮,而靠造型的端庄、线条的优美来展露其艺术感染力。总的来说,从其造型、装饰和釉色来看,此件花觚表现出一种崇高、清纯、古朴、独特的艺术风格,堪称是“漳窑器”的珍品佳作。
清光绪年间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记载:“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此件花觚,其造型、釉色和装饰都深受德化窑影响,但该花觚釉色米黄,釉面有细碎冰裂纹,胎质上未见德化白瓷最显著的特征——“糯米胎”,且圈足底粘砂,呈现的是“米窑”瓷器的典型特征。而该种器形,在迄今漳州窑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还未曾发现,在传世品中也未发现如此制作精细的珍品。因此,晋江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稀世珍品,为漳州窑中“米窑”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