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以碑碣记事,以垂久远。晋江一带乡社、祠庙、桥道处即今尚保存许多古代碑刻、崖刻。这些碑刻涉及到古人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展示着地方历史的变迁。如水利、交通、教育、宗教、风俗的演变。其关于公益的尤多。较著名的有:
罗山玉髻峰画马石旁的《正统崖刻》,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刻,记载地方灾荒,里甲无法交清所征米银,以致逃窜他方,里长借贷代为完纳之事。对“取之无制”的当政者发出指控。
青阳乡贤祠《青阳乡约记》碑,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立,对明嘉靖年间乡绅庄用宾实行乡约,改移风俗,维护治安一事予以颂扬。
安海灵源山上的《泉州府告示》崖刻,镌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一道禁伐山林的通告,至今灵源山保存不少古树名木,亦赖其功。
青阳大下浯村《浯里裕后铭》碑,明崇祯间由崇祯甲戌进士,曾任南兵部主司、武选郎中的里人吴震交立。碑文“浯冈西下,浯水东屯,无树则寒,有树则温。戕树者如戕其手足,培树者自培其子孙”。体现古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龙湖龙宫前《功德碑》,清雍正三年(1725年)立,记当时龙湖渔户上诉势宦占有龙湖,得以判还一事,是研究古代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地方历史一见证。
安海安平桥中亭《剔奸保民》碑,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立,记当时盐馆干办强行派销食盐,勒索百姓,安海商民联名上控,得以批示禁勒派累民事,是一则维护百姓利益的实例。
金井福全乌云山上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示禁》崖刻,对山体保护;深沪港阜海边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澳规》,对海港环境保护;深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东垵公禁》崖刻,禁打东海垵屿石,都体现先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安海前埔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宪禁》碑,系泉州知府为保护安海北门通古陵后市大路发的告示。
东石塔头及金井钞岱各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府宪》示禁碑一方,镌处理当时牵动晋南数十乡,历时6年的“都蔡冤”械斗所发的告示,是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金井围头村《围江建屋碑记》,民国16年(1927年)立,记载围江华侨受海外新思想影响,会集乡人,建立“新民村”社,商订规则,革除旧俗,以利乡社建设及教育公益事业之事。
晋江沿海土地瘠薄,缺水严重,先民历来对兴修水利十分重视,所以有关水利的碑刻最多。
最早的水利碑刻是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的《盈塘》碑和立于罗山沙塘村应台亭前的《大砂塘》碑,皆为宋嘉定二年(1209年)所立。
青阳王厝村北《重修清洋陂沿江斗门碑》,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立,记载宋代始建清洋陂水利及明代的重修。是研究古代晋江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
磁灶溪头村民生亭,存有明嘉靖十年(1531年)《贤侯重建碑记》及崇祯二年的《唐侯水利德政碑》,记嘉靖间县令钱楩、崇祯初泉州推官唐一澄先后修青洋陂水利之事。
罗山镇南塘洑田宫,存有明弘治至清同治间修洑田塘水利、分配水资源的碑记6通。
青阳沿塘《大总戎咸五张公浚塘功德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立,记海坛总兵里人张天福捐修盈塘水利事。
安海报恩寺前《晋南仝立水利碑》,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晋江、南安同修泗州塘,扩大水源,以供两地共同灌溉事。
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晋江,撰写了“金鸡水利纪念碑”,总结并歌颂晋江人民建造水利的成就,该碑树立于青阳镇青阳村。
桥道交通亦民生一要事,先民素以“修桥造路”为积德行善之举,每镌碑以记。
以“天下无桥长此桥”著称的安平桥中亭,保存着明天顺以来重修桥道的十数方碑刻,林林总总,成为安平桥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原来与安平桥并称“东西二桥”的安海东桥,而今仅存残段,桥头所立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东桥碑》记载着一段历史的沧桑。
陈埭镇加沙村吟啸桥,以唐代名士欧阳詹行吟于此得名。清初往台湾开垦致富的晋江人吴洛及以台湾籍考中进士的晋江人庄文进等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主持重修此桥,并留下《重修吟啸桥记》碑,表明晋台关系的密切。
此外,还有不少修道路、捐冢地、建宫庙的碑记,难以尽述,一一都是值得人们珍惜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