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春节始于农历正月初一凌晨,起床,润洗手脸,更换新衣;而后,在厅堂设宴,摆上“三牲”、“五果”、“六味”等供品,燃香点烛,敬拜天公,燃放鞭炮,开门迎春纳祥,此为“开正”。初一早餐,合家吃线面,以祈新年添福增寿。亲友互为走访,拜年“恭喜”祝贺。客人来要请吃糖果,蜜饯等,以示有甜蜜开头。春节禁忌有:不能动刀切东西,不能打扫地板,不能打骂吵架,不能打破家中器皿,不能向别人讨钱索债,不能到井边挑水等等。总之,祈望新年有好兆头。初二为女儿日,出嫁的女儿常回娘家探亲团聚。如今,春节期间已增添新的活动内容,如举行团拜活动,开新春茶话会等。
上元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上元节有吃“元宵圆”、“闹花灯”,及“送灯”和“替身”等习俗。早餐吃“元宵圆”(即以花生仁末、糖、芝麻等为馅的糯米丸)。上元节夜大“闹花灯”。城镇各家店铺张挂各式灯盏,争奇斗艳,人们涌上街道观灯品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儿童们手提各式各样小花灯,穿街窜巷追逐嬉戏。亦有年轻人装扮成火鐤公、火鐤婆击鼓配乐逗乐嬉耍。这天,婚嫁女方娘家为男家送莲花灯,以祝“莲(连)生贵子”,谓之“送灯”。有的家族主妇以猪肉、豆腐、芋头之类酒菜敬祭“台人”(一小篾纸人),点香祷告,而后烧金放炮,焚烧“台人”,以祈当年消灾弥祸,平安和顺,谓之“替身”。如今,上元节举行花灯展览,还有灯谜猜、攻炮城、南音演唱、文娱晚会等活动。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中旬间(后定在公历4月5日)。中午要敬祭祖先,吃“润饼菜”(为薄面饼包卷各式菜肴的食品),吃“清明果”(即小麦或番薯粉包糖豆沙馅蒸制的果品)。下午,合家携带果合、金纸、香、炮及锄头、扫帚上山“扫墓”。“扫墓”即为墓地除草,并予修整,用朱砂红漆描墓牌字迹和在墓坟上压五色“纸钱”,然后点香奉敬果合金、燃放鞭炮。此间,有的妇人因丧夫或失子在坟前啼哭,俗称“哭墓”。亦有的男人肩披裤裆徘徊于哭妇周围,即暗示有意被招入赘。清明节前后10天,扫墓、修墓、拾骸移葬均无讳忌。
如今,清明节举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此为新俗。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有泼雄黄酒,包粽子、赛龙舟、挂蒲艾等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民俗。此外,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5月梅雨连绵,要“煎补天”。即油煎面饼、糯米饼等,以粘补苍穹裂缝,祈求雨止天晴。有制“午时茶”、“晒龙袍”、“烧苍术、蝉脱”等祛湿消毒防病的古朴民俗。即于午时用茶叶、盐、加少量蒲姜、蒲荷等药,炒制成药茶,以防治中暑、胃肠不适等病,也称“制午时盐”。是日若天晴,要凉晒衣服被褥,俗称“晒龙袍”。许多人家还关闭门户,在室内焚熏苍术和蝉脱,以驱邪净室。有“采莲”,俗称“唆罗连”的民俗活动。“唆罗连”活动队伍即由“铺兵”、擎彩旗的“采莲”队、提盛着红、白鲜花漆篮的送花婆、抬木龙头队、鼓乐队组成,队伍游街窜巷,载歌载舞,入店入宅“掸尘”、“送花”,诙谐风趣,寓有驱邪避灾,招财纳福的吉兆。还有为儿童佩香袋避邪“续命”的习俗。“赛龙舟”活动还演化为“水上捉鸭”活动,即于船头支出一根涂满油脂的长杉木,尾端挂着鸭笼,谁从杉木上走去打开笼阀,便可捉鸭而归。
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各家要敬祭祖先。道家在道观作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兰盆斋,以祭奠兵燹之祸阵亡将士和惨死百姓,后衍化为“普渡”风俗,故中元节又称“鬼节”。“普度”旧俗隆重肃穆,各地插旗幡,串挂冥灯,请道士书榜告示祭亡魂。普渡时辰,于宫口庙前筑一高台,上立尊纸制高大的“大士爷”,下摆设大小上下筵席和纸制神马,“上桌敬神,下桌敬鬼”,而后由道士作法,施以祭仪。此俗后演变为整个农历七月各地的“普渡”风俗。如今政府禁止“普渡”迷信和铺张浪费之风,已被社会普通民众所认同。
中秋节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和蒸番薯芋,敬祀祖先的习俗。以前,安海一带有在中秋月夜投骰赌饼的习俗,俗称“卜状元饼”;深沪、东石一带渔村,青壮年聚集于海滩旷野,在月色中分群用拳头、竹棍、石头及燃烧的薪柴对阵投掷斗打,并视流血负伤为吉利;中秋月下,儿童成群结队,捡碎瓦破砖垒叠一座座小塔仔,并生火撒盐“烧塔仔”;青年人则用烟火熏放“孔明灯”(用蔑纸制作的灯笼),受热气影响“孔明灯”即徐徐升空;有的老妇少女在居家佛龛神祗前点香祈示,而后隐匿于厝边巷尾偷听别人言语,以卜祈冀之事的好坏成败,俗称“祈香”。如今,中秋节常举行诗词吟唱、南音演唱等活动。
冬至习俗
冬至在农历十月上旬间,俗称“冬节”。家家户户春米“搓丸”,圆圆的米丸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还捏制各种瓜果动物和金锁银宝,象征兴旺吉祥。有的蒸年糕,做寿龟果,以庆贺人寿年丰。家家要祭祀祖先,早晨煮甜丸敬祀祖先,合家吃甜汤后,要留几粒红丸,粘于窗棂、门户、灶头、米缸、牲畜栏厩等处,向诸物神祗酬谢降赐丰年。中午,复而祭敬祖先以荤素五味菜。旧俗“冬节”要开祠堂大门祭祖,祭祖仪俗隆重。宗族各房份要轮流承办“主筵”和数席“全筵”,依序摆列于祠堂中,还要杀“全猪”宰“全羊”置于两侧。敬奉和“生祭”同时举行。祭祀时,由德高望重族长耆老担任主、陪祭。祭仪程序严格,唱礼拜礼虔敬至诚。祭后,则分房份由新婚丁户设筵席请全房头成人男丁。如今,冬节仪俗已删繁就简。
除夕习俗
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俗称“年兜”。除夕前,各家要预先“掸尘”打扫卫生,剪布裁缝衣服,洗筐净具涤皿,炊糕做果包粽,杀鸡鸭宰猪羊等等,准备过年。除夕中午,各家要先祭祀祖先,敬奉厝主,而后洗扫庭院居室,并在门上及两侧贴大红春联、门签、春福年画,装饰布置宅居。唯逢居丧人家不贴红联。除夕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设丰盛酒肴合家吃“团圆饭”。长辈需给幼小晚辈分发压岁钱,俗称“分年”。除夕夜,乡村间还有“跳火群”习俗,即集薯藤稻草及扎有蔗尾的“掸尘”柴枝于门外大埕上,燃起火堆,
随后家中成人男丁逐一跳而越之,边跳边祷念,以祈纳大吉大利。过后,家中主妇要用火笼从火堆中扒些余烬,置于房中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除夕夜,妇媳辈要在厅堂和房里,各置一钵“过年饭”,两侧点上大红烛,钵盂上插桧花、四季花(俗称“春枝”),钵盂里盛着白米、年糕、红蛋、红桔、芋芍等,以祈岁丰年吉。当夜还有“辞年”仪俗,即以“三牲”供果,点香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燃放鞭炮酬谢各神明的庇佑和恩赐。家家户户厅堂通宵红烛长明,合家欢聚过年,俗称“守岁迎春”,或称“坐寿”,以祈为长辈添福寿,家门迎春纳祥。
岁时仪俗
“天公生”与“做半年”。农历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即天帝诞日,当日凌晨要搭“天桌”点“天公灯”,以各种供品行香奉拜。农历六月十五,以同样形式酬敬天帝,俗称“做半年”。如今,普遍把正月初九“天公生”敬仪移至正月初一举行。
“接春”、“迎春牛”。入春之日举行“接春”仪俗,各家贴“接春大吉”红纸,以甜茶敬奉居家神祗佛龛,烧香点烛放鞭炮。是日,把门户窗棂及箱橱柜桌打开,俗称“接春”纳祥。以前,还有举行到城外“迎春牛”仪式(用泥牛代春牛)。
吃“虾面”与“补冬”。立夏中午,炒煮面条加以海虾等佐料的虾面,合家食之,俗称吃“虾面”。立冬时,宰杀牲畜,并调以滋补药物炖汤,合家食之,俗称“补冬”。
“七夕”敬“七娘妈”。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是日,各家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敬七娘妈,并挂七娘灯,敬檐口妈,迎七娘下凡。此外,有“乞巧”民俗,即未成年姑娘在当夜向七娘妈祈求传授精巧手艺的仪俗。
“起灯竖”与“倒灯竖”。“起灯竖”即农历七月初一夜,各家为鬼魂点起“路灯”以示“普渡”开始的俗仪。“倒灯竖”即农历八月初一夜,各家焚烧“路灯”,以告示鬼魂“普渡”已终结束的俗仪。此仪俗如今已渐消失。
“头牙”和“尾牙”,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俗称“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土地公生”,俗称“尾牙”,此为全年最隆重的两次土地公祀辰,故敬祀的供品与金纸要比平常的初二、十六倍加丰盛。东家要宴请所有员工,俗称“打牙祭”。“尾牙”之日,有东家向雇工分“红包”奖金礼仪,亦有东家“尾牙”敬酒辞雇工之俗。
“送神”与“神落天”。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下午,各家备办果合金纸香炮,摆设“糖塔”,剪黄纸“神马”到神祗前举行送神仪式,即为诸神上“糖塔”乘“神马”往天庭的饯行。正月初四,又按此行仪,接神下凡,俗称“神落天”。此仪俗已消失。
其他俗节。农历正月初七称“人生”,当天合家吃“七宝羹”;农历八月初三“灶君生”,要敬奉“灶君司令”,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旧俗有登高北望中原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