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海华侨与侨居地文化交流和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高标勋先生在怡朗首创侨校 高标勋先生生于1881年,为前清秀才。他虽然生长在封建社会里,可是老早就有了新思想,重视教育。那时科举既废,清政府还未垮台以前,1907年他就在故乡安海倡设养正高初两等学堂,为泉南一带创办最早的教育机关。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不但在精神上作出许多奉献,而在物质上还垫付巨款,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1910年标勋先生以菲律宾怡朗中华领事馆秘书身份出了洋。那时怡朗华侨社会还没有学校的设立,华侨子弟没有接受祖国文化教育的机会。标勋先生对这一点特别注意,他发挥提倡教育的热情,在1911年倡办怡朗工程商业学校,后改名商业学校、华商学校、华商中学,开怡朗华侨学校史的新纪元:真是随地栽花,沿溪种柳了。 标勋先生除致力教育事业外,还组织怡朗中华商务总会,奠定侨商团体基础。中华民国成立时1912年被怡朗华侨公举为参众议院初选员,北上赴京投票。总括他的生平事迹,都表现了伟大的创造性,可以说是近百年来安海侨界中的卓越人物。 在侨居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部分安海华侨:(1911年-1950年) 龚宋猷——菲律宾怡朗工程商业学校教员(1911年) 倪藻植——菲律宾怡朗工程商业学校教员(1911年) 施家玉——菲律宾怡朗工程商业学校、尚实学校、华商学校 郑士美——菲律宾岷尼拉华侨公学、菲律宾怡朗华商学校 黄福图——巨港 颜迎卿——巨港、菲律宾、华侨中学及卷静书院 俞少川——菲律宾宿务中山学校教员(1929-1931) 颜 绦——新加坡 高墀龙——新加坡 黄年锋——新加坡 颜衡卿——新加坡 俞学懿——新加坡民正学校(1939年) 欧阳钟书——菲律宾驾牙邬华侨学校校长(1936) 高承烈——岷尼拉《新闽日报》编辑 杨秀莲——泗水中华学校教员 杨秀英——泗水中华学校教员 倪端仪——三宝垅沙拉底加 倪萱仪——菲律宾怡朗 陈桂川——新加坡 许礼寿——新加坡龟级山彰德学校教员(1940) 黄淑慎——新加坡 黄宝英——新加坡 俞伯严——菲律宾岷尼拉闽商学校校长(1921) 洪佩卿——菲律宾西黑省描哥律 君其章——菲律宾怡朗中山学校 王思筹——泗水民强小学校校长 陈增燕——泗水华侨小学 侯贤辉——新加坡晋江学校校长 赖培祥——菲律宾纳卯中华中学 张克种——菲律宾古达描岛中华中小学 吴新实——菲律宾三宝颜中华中学 王振寿——泗水民强小学 周淑安——新加坡晋江小学 张晓明——印尼三宝垅中华公学校长 高泉竹——菲律宾三描等地中华小学 许丽卿——泗水华侨小学 高美真——印尼 谢似卿——新加坡中华女子中学 黄鸿汀和《公理报》 归侨丁树勋说:辛亥革命以前菲律宾华侨还没有自己开办的华文日报,侨胞阅报都要向香港或日本去订阅。早期在菲流行的港报是《世界公益报》,梁启超保皇党一派也在日本出版《新民报》,这两种不同思想的报纸,在菲岛侨界中都被争先抢读。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扩展到菲律宾时,先进的侨界就都站到革命这一边了。光复后,许多地方才出现了阅书报社,就是当时的革命组织。《公理报》就是光复后在岷尼拉出版的,是菲岛侨办历史最久的报纸。 大概是因为编辑和印刷技术还没有经验的缘故,《公理报》初期聘请的是台湾人,安海华侨黄鹤订也参加编辑部的工作。许多安海华侨都曾到报社去访问他。他的先辈在台湾经商,于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清朝割让日本,才迁回安海来开设义源酱油厂。他会写文章,也会做诗。许多人曾听见他在安海作革命理论的演说。后来他又到日本神户和泗水等处从事商业,兄弟子侄多数侨居菲律宾。 组织诗社 高标勋先生在怕朗创办侨校后,介绍了龚宗犹、倪藻植等到怡协助教务。由于怡朗华侨文风比他埠为盛,龚倪诸君尤耽吟咏,有了这些条件,因而联络埠中文人墨客发起组织怡社,同乡吴庆余、余伯昭等亦参加。拈题分韶年并制诗钟,互相唱和。词坛艺苑,藻思纷披,文采风流,别开生面,结文字因缘,传海外佳话。这些诗文当时曾在故乡流传咏吟。 著作小说刊登侨报 “五四”运动越年——1920年俞少川侨居菲律宾独鲁万省加黎牙时,曾写了《缘》、《蝴蝶魂》恋爱小说二万余言,刊登《华侨日报》连续20余天。内容为反对旧礼教,提倡婚姻自由;描写封建时代受旧制度束缚,青年男女不能抒发真心爱情,结果造成家庭悲剧,离奇情节,哀艳缠绵。 首次把南音搬上留声机 菲律宾岷尼拉蔡晋益即蔡浅哥的行商,代理美国狗标的唱片。1912年该行职工王小清介绍水头会唱南曲的人,一说王以敬又名王仔忠,与李文玉又名卖茶玉,在厦门灌片,制作龙标唱片。由于当时技术粗糙,只作指谱录音,没有歌唱,长篇的谱一面灌不全篇,又从续于背面。虽然不够精致,但把南音搬上留声机的历史,却是写下新纪元。 挟艺远游传授南曲 高铭纲是个雅颂轩的中坚分子,他对南曲所使用的各种管弦乐器都很通,尤以“嗳仔”为特色。1930年菲律宾华侨团体——长和社开始聘他前往教授南曲,先后到过菲律宾六次,传授南曲,跟他学习的学生前前后后有数百人。南音旧时叫做御前清曲,是泉属一带民间特艺,一般群众嗜好的很多。闽南海外侨胞遂客天涯,乡情培切,对南曲更饶兴趣:所谓离人去国,愁听短笛之梅,就是这个意思。 《陈三五娘》初上银幕 俞兴和,小名团,字伯巖,家住永高山,少年时曾入养正小学读书,未毕业即随家庭迁居厦门。他到厦门后,继续读书,接近文化界人士,学会写文章和做诗。1920年他到菲律宾岷尼拉,曾任当时华侨工党所创办的华侨公学夜校教师,担任闽商学校校长,同时他也做一点岷厦商业。4年后回国,到上海去做生意。当时上海已经有了制片公司,很多菲律宾归侨注意到这个新兴产业。俞曾花费一年多时间到厦门、泉州一带,搜集旧戏《陈三五娘》剧本和历史材料,首先以《陈三五娘》四字为剧名,自己编写和导演这部电影。在艺术方面,因为属于初创,成就不大,但这场戏是南洋华侨在家乡所熟悉和爱好的,所以在南洋各地极为轰动一时,获利不少。俞兴和所导演的《陈三五娘》是无声片,续后又有人用闽南话拍制《陈三五娘》有声片。大梨园又改编剧本拍成彩色片,距离俞兴和把它搬上银幕已经好多年。 爪哇钟的来历 安海有二对爪哇钟,那是侨居泗水的安海乡侨在十九世纪末时由爪哇带回来的。其中一对是丁浪伯和倪光烈各买一个,是1875-1880年间购的;另一对是吴泽滋、倪尔三、龚绍源、黄年潘在1892——1897年间合购的。后来倪光烈为了要再出洋,川资不够,就把他那个爪哇钟卖给林家。有一次参加送龙山寺佛祖往南海进香,到了洛阳桥地方,这个爪哇钟竟打破了,后被林家的子孙们当作破铜旧锡卖掉,因此现存的只有三面。 每碰到规模较大的迎神赛会,这爪哇钟都要参加的,声音洪亮、余音悠扬,在迎香仪仗行列中最为突出。据闻在爪哇铸造时,须由很多番僧围绕念经,仪式颇为隆重。这是从海外交流来的一种有价值的文物,不但闽南泉漳厦等都没有看到这种东西,恐怕全省也很罕见的。 当抗日战争时期,敌机肆扰,这三个爪哇钟曾被利用为空袭警报,作为疏散民众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