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林洪姓渊源及其蕃衍分布
英林村位于晋江县的东南部,是一个农村小集镇,居民百分九十以上姓洪。但其周围数十个村落,亦大部份为洪姓,是由英林村蕃衍分支。所以,英林村是附近这些洪姓村落的母乡。据英林洪氏族谱记载:“英林洪氏源出河南光州固始,一世祖十四朝奉,于后唐昭宗乾宁丁已年(898年)随王审知入闽,居泉之北洪厝,旋卜居英林……”据此,则洪姓祖先定居英林,至今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其子孙向外蕃衍分支,在晋江各地及闽南各县,为数颇多。但本文所要谈的,只限于英林周围洪姓诸村落。这些村落,在北面和东面计有烧灰村一部分,新烧灰、溪前、山边、炉厝溪、溪后、中堡、后坑、钞井、杭边、仑上和曾厝的一部分。在南面、西面和东南的村落计有陈山,龙水寮、东峣、西垵、西埔、窟内、埔顶寮、旧西湖、斗村、柯坑、西塔、玉板、高湖、湖仔厝、桑柄、新街、草湖以及山头、钞岱、埕边、围头、石菌这些村落的一部分。这数十个村落的洪姓乡人,习惯上称为“南洪”,或称“英林洪”。上述这些村落中洪姓乡人凡是旅居菲律宾的,加入菲律宾英林总会为会员,所以,菲律宾英林总会是英林地区洪姓(也即南洪)旅菲华侨的家族总会。
二、英林地区洪姓旅菲华侨的概况
英林地区华侨出国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以旅居菲律宾为多。例如上述几个较著名的侨乡钞井、杭边、仑上等村,他们的先辈旅居菲岛,大多只是在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开始的,较多是在清末民初那段时期。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盗贼土匪横行,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民众才被迫外出谋生。
英林地区洪姓旅菲华侨,除了出国时间较晚而外,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是来自乡村的农民,他们的见识不广,文化程度较低,这就影响到他们出国后所选择的职业范围,和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局限性。
据我所知,英林地区洪姓前辈旅菲华侨,由于大多数出身农民,文化程度低,他们出国后所从事的职业很多是当工人或种菜园(当菜农)。例如我的家乡那些先辈华侨,有半数以上当过木工,即使现在还有半数的华侨从事建筑行业。像洪源那、洪我于和我哥哥洪祖盆,都曾当过木工。至于种菜园的华侨就更多。例如溪前的洪貌、钞井的洪祖爱、洪尖,后坑的洪源镖都是在岷尼拉市郊种菜园的。而且这些人有的一生都在种菜园,直到他们本身失去劳动能力为止。我1947年到1956年旅菲期间,还亲身看到这些老华侨在从事艰苦的种菜劳动。
此外,英林地区洪姓旅菲华侨早期也有一些是经营小商业的。例如开“菜仔店”的(菜仔店即小规模的零售商店)。
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所经营的商业有其局限性,经济发展不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林地区洪姓旅菲华侨只有廖廖可数的几家较像样的商业,例如,中堡洪祖琴兄弟的怡和行,钞井洪肇渊的渊源铁店,洪祖善铁店,杭边洪源锅的铁器铸造厂等,但其规模都不大。在同一时期,晋江旅菲华侨,有些经济已相当发展,有许多已经称“王”称“戈”,例如石圳李清泉,古盈吴起顺等华侨,都已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富翁。而英林地区却还没有一个称得上富翁的华侨。难怪当时一些回乡的华侨常常慨叹说:英林地区的华侨太“穷”,大概是因为英林母乡“风水不好”。
英林地区旅菲华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略略改变其落后的经济面貌。随着战争结束,菲律宾重新建设,社会经济复苏,在菲律宾的华侨就比较有机会得到发展。特别是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英林地区旅菲华侨,就逐渐有几个稍为崭露头角。这其中像龙水寮的洪祖碧,桑柄的洪祖闪,钞井的洪我揣等经济发展都相当快。此外,杭边的许多华侨,也都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当然,由于菲律宾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那里大部分华侨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十分迅速,而就整个华侨社会的经济地位来说,英林地区的华侨还是属于中下层的较多。
三、菲律宾英林总会的组织
在菲律宾华侨社团组织的历史中,菲律宾英林总会这个团体成立也不算早,它比和洪姓有关的另一个组织——菲律宾六桂堂宗亲总会,迟了二十届。
在未成立英林总会之前,英林地区旅菲华侨是作为六桂堂宗亲的一分子参加菲律宾六桂堂宗亲总会。同时也组织了几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同乡会,例如,旅菲高湖同乡会,旅菲英井(钞井)同乡会,旅菲英园(杭边曾厝)同乡会。后来为了适应当地社会发展,成立了“菲律宾英林总会”。
名为“总会”,属下当然还有其他团体,菲律宾英林总会属下有旅菲英井同乡会,旅菲英园同乡会,旅菲英仑同乡会,旅菲英华(四堡)同乡会,旅菲高湖同乡会,菲律宾英林励正社等团体,以及这一地区未成立同乡会的个人会员。所以,菲律宾英林总会属下的会员相当多,组织机构相当健全,它的组织宗旨是联络宗谊,保护会员的正当权益,团结华侨,扶助贫困乡侨,及协助当地社会文教卫生事业建设,协助家乡兴办文教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菲律宾英林总会初成立时,正式登记的会员人数五、六百人。
四、菲律宾英林总会和家乡的联系
英林地区洪姓华侨,因出国时间较晚,早期这一地区旅菲华侨经济亦较为薄弱,所以,早期他们对家乡公益事业的帮助也不多。在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只有钞井华侨协助其家乡兴建培德小学,杭边曾厝华侨协助其家乡兴建英园学校。其他的就只有一些零星事业。
至于英林本乡,由于华侨不多,当时又未成立华侨联合总会,所以对英林母乡并没有什么建设。
但自成立旅菲英林华侨联合会之后,情况就和以前不同。自1947年起至1980年,曾先后四次捐款协助英林乡建设。而且有些捐款都是通过海外华侨团体组织发动的,即通过菲律宾英林总会这个组织发动的。
第一次是捐款协助兴建英林菜市及街店楼房,并定下计划,把菜市及街店楼房的租金收入,充当兴办英林英华小学办学经费。因当时英林华侨经济比转薄弱,这次筹款当中碰到不少困难。后来菲律宾六桂堂宗亲总会主要成员洪采年(洪采年是南安霞美华侨),曾给予不少帮助。
第二次是在1960年,捐款兴建英林中学。英林华侨为了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于1960年,曾由菲律宾英林总会发动捐款,在英林兴建英林中学校舍。这次捐款数是75000元,数目不多,但从发动面来看,却很突出,参加捐款的华侨有120多户,这些捐款人数分属于20多个村落,也即是英林洪姓诸乡,同时,还成立旅菲英林中学董事会。
第三次是1963-1964年,由菲律宾英林总会汇款35000元,在英林乡兴建一座戏院,即“英林影剧院”。当时英林总会的计划是兴建英林戏院,一方面是要丰富英林群众的文娱生活,另一方面也想争取些经济收入,以补助英林中学的办学经费。正如他们前捐款兴建菜市街店楼房,收取租金以补助英林小学办学经费那样。他们这次捐款的数目不多,只完成剧场的主体建筑。本来还可以争取他们继续捐款建戏院门面及扩建宿舍,但后来因碰上文化革命运动,华侨爱国爱乡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活动被列为罪状,连英林中学建校碑记也被推倒搬掉。这使菲律宾英林总会和家乡的正常联系中断10多年。
第四次是在1979年,捐款兴建英林医院。早在七十年代初期,英林地区菲律宾华侨就想帮助家乡兴建一所医院。起初由洪祖闪、洪祖杰等向菲律宾英林总会倡议捐款兴建英林医院。但因当时部分华侨对国内社会秩序混乱有顾虑,洪祖闪等人的倡议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后来洪我揣、洪祖盆等人回乡时,英林总会也曾委托他们和家乡宗亲探讨在英林兴建医院的事,但当时国内尚处于“四人帮”横行时期,一些社会人士不敢正式出面和他们接洽,所以还是未能实现。直到1979年,菲律宾英林总会才终于再一次发动捐款75000元来兴建英林医院,并有旅菲华侨洪祖闪捐赠X光透视机一台,旅港同胞洪文彬、洪祖星、洪我炎三人欲赠送救护车一辆。参加捐款兴建医院的华侨,十分踊跃,捐款人数约有60多人。除此外,英林地区洪姓各村落的华侨,还为各自的家乡创办不少公益事业,仅捐资兴建校舍,就有10余所。
总之,菲律宾英林总会和家乡的联络是密切的。虽然他们捐款数目不多,所兴办的事业规模也不大,但布局却相当完整,即中、小学、戏院、医院、街店菜市,包括文教卫生和群众福利事业都关心到了,而且捐款人数很多,捐款人分属20多个村落。由此可以看出,英林洪姓华侨的团结和他们对家乡的关心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