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骆安邦传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骆安邦1921年9月4日出生于惠安县张坂乡玉山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中。1928年,父亲辞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勤劳的母亲,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忍饥受寒,望子成才,送他就读于群儒私塾,继而入玉山小学。尽管他品学兼优,终因家境日困而辍学。在那饥殍遍野、疫病流行的时代里,贫病交加者岂止千家万户。他自觉治贫乏力,却立志学医,拯救乡人。母亲依照儿子的意愿,于1934年,送他到晋江舅父家中学医。 勤学苦练 悬壶桑梓 舅父庄世德客居晋江青阳,擅长内、妇科杂病,名驰晋江、惠安一带。他在舅父膝下,如鱼得水,勤读经书,通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本草备要》、《濒湖脉诀》以及《内经》、《难经》、《类经》、《金匮》、《伤寒论》等医籍、勤习医案。由于他勤学好问,很受舅父器重,舅父把擅长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舅父治家严,治学亦严,严师出高徒。他有一首回忆少年时代的诗:“自幼勤攻仲景书,生涯清淡志难移;三更灯火五更鸡,先辈教诲常追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勤学6年,尽得其传。 1940年,他旋回桑梓,在惠安县后港街“心田药局”坐堂悬壶,开始独立行医。白昼切脉诊病,骑马出诊,夜间挑灯攻书,提笔书案,经验日渐丰富,加上谦虚谨慎,求医者络绎不绝,竟然名驰遐迩。但他并不满足故有学识,继续博览群书,积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开阔眼界。他还挤出时间,拜晚清秀才林廼嘉老先生为师,学习经史诸子,为更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扎实基础。1946年,他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医师考试合格;1947年,参入四川川南国医函授班学习;参加上海市中医研究会;被上海中医药情报社邀为特约撰述;参加杭州市中国医学研究社任研究员;继后又参加中国医学函授院学习;任《杏林报》惠安分社社长。1948年,他加入上海中医研究社。1949年,家乡解放,他精神更加奋发。1950年,他任惠安县医务工作者协会执委;第五区分会副主委;伪药监别委员会主任;参加上海市中医针灸研究社学习;同年,当选为惠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临床教研 卓有成效 1952年6月,他偕同夫人郭优美,来晋江县第七区梧潭村,参加组织健群中西医联合诊所,被推选为联合诊所副主任。1953年9月,晋江县卫生科选送他到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福建省中医学院前身)进修。1954年5月,他被抽调参加四五八二国防工地卫生所工作。在国防修建工程中荣立三等功一次,福建省四○四工程修建委员会授予立功奖状。1956年8月,为便于开展中医学会工作,接受县卫生科建议,他到青阳组织中医联合诊所,被推选为主任;1959年3月,他被选送省卫生厅举办的哲学理论学习班学习3个月,1959年8月,他参与筹备成立晋江县中医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晋江县中医学校教导主任,着手组织全县中医开展温课学习活动:开办中医学徒班;中医教研班;针灸师资班;采集民间单方、验方,编辑出版《中医验方集锦》、《晋江中医药》、《防治“四病”专辑》、《青草药验方选辑》等。1963年9月,骆安邦任晋江地区卫校中医教研组副组长兼教师,授《中医内科》、《金匮要略》。在此期间,他对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做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他在教学、科研、医疗上一直是运用经方,并取得可喜的成果,被晋江地区卫校授予先进工作者奖状。1966年3月,他任晋江县医院中医师,被选为县医院工会副主席,此时正逢“乙脑”在晋江流行,他同西医内科医师密切合作,运用其卓越的中医学识,抢救了大批病人,使“乙脑”死亡率从1965年的18.3%,降到1966年的6.41%,写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工作总结报告》,收载《晋江地区乙脑资料掌编》。这引起县医院一批西医师对中医中药无限的兴趣,西医学习中医的浓烈气氛,在县医院兴起。著名的内科医师杨文豹,从此向他学习中医,几乎形影不离,一直到1977年,杨去菲律宾接父业,以后仍念念不忘。 1972年2月,他主持复建晋江县医学科学研究所,任该所负责人,创办《医药卫生简报》、《医药参考资料》、《医药资料选编》、《医药卫生参考资料》、《晋江新医药》、《医学业务学习》、《生活卫生小常识》等刊物,受到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好评。他参加“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普查、普治工作,并写出疗效观察报告;组织高血压病和渔区冠心病普查普治工作,总结《高血压病254例四年随访观察报告》,参加全国防治高血压病南京学术会和厦门学术会交流。1979年10月,接到晋江地区卫校中医大专班的聘请书,请他兼任该班内科学教师,他欣然接受聘请。当时他因阑尾炎穿孔引起弥漫性膜炎,住进福建医大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治疗,他的病体尚未康复,创口仍在流脓,即在病床上设案备课。有一首诗:“剖腹伤痕脓未干,教鞭催我上征鞍;岐黄后继有新秀,愿作人梯不畏难”。去探望他的同仁,关心地询问他能否吃得消?他笑着说:“我不但去教书,还要回院去上班”。其实,他回院上班也好,回家休养也好,同样有病人特地去找他看病,甚至躺在病床上静滴,还是有病人到他床前,求他切脉,处方。 1982年4月,他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84年12月,他任晋江县中医院门诊部负责人。1985年9月,他光荣出席福建省振兴中医大会,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中医药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和“从事中医工作作出贡献”荣誉证书和奖章。1986年,他参加全国卫生局长,中医院长在深圳大学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同年12月,省中医学会授予他“积极参加1986年福建省中医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荣誉证书。1987年12月,他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88年8月,他任晋江县中医院院长;同年,泉州市中医学会授予他“推动中医学会学术活动作出贡献”奖状;1990年,福建省卫生厅、省人事局确定他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福建省卫生厅授予他“优秀中国中医药工作者”称号,1994年10月退休,被聘任为晋江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学术精湛 医德高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常说:“勤练基本功,花香蝶自来”。许多病人从惠安、南安、同安、石狮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地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远道来找他看病。他是市政协常委,市科委常委,市中医学会理事长……有许多社会工作要做,病人在医院见不到他,便“跟踪追击”找到他所在的会场,病榻边。退休后,他虽离开了门诊,并没有离开病人,几经他看过病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慕名前来求医者,都能满意地拿走一张处方单后感激而去。1990年,旅居新加坡的朱先生,胃虚腰痛多年,在国外治疗未能获效,经他诊治三周后病除;1991年春,朱先生携其夫人前来医治顽疾,他投以简药治疗,朱太太很快就恢复健康。有一姓邱的患者,月经周期紊乱,小腹剧痛、暴崩、不省人事、奄奄一息,他前往抢救,慎以诊断,应用“急则治标”之法,使其脱险,再以十全大补,补养气血,月余康复;1991年,台胞魏女士,专程回大陆找他看病,她患“狐惑”病,在台湾求医未愈,十分痛苦,经他用甘草泻心汤治疗一个星期,便基本痊愈;旅菲侨胞庄先生,患脑肿瘤,头痛剧烈,在国外屡治不愈,回家求医,经他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奇迹般地消失了。据统计,近几年来,他拒收海内外患者因感谢而送礼就达千次以上。 他数易工作单位,而不移其志,不管在条件较好的医院、卫校、医科所,还是在艰苦的工地救死扶伤,到偏僻山村巡回医疗,普查疾病,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省、地、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8月19日,天气闷热,求诊者甚多,他坚持为患者看病到中午,当他诊完第33例病人时,身体顶不住倒了下去,诊断为脑血栓,经抢救脱险;1997年9月20~24日,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在晋江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25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期间举办了四场学术讲座,有关专家、教授、学者互相交流,他从始至终参与,紧接着又连续参加市政协常委会,市科协两个座谈会。由于过度疲倦,他又一次在会上倒了下去……此后,他在家养病,可是有病人登门求医,他仍支撑着身子,为患者看病。1991年,他往香港探亲,本是休养性的旅行,他还是抽空为晋江旅港同乡会、石狮旅港同乡会举行了半个月的义诊。他说:“医乃仁术,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并不是每个医生对病人都有如此魅力,人们信赖他,是因为他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数十年的生涯中,塑造了人们喜欢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形象。他艰辛的童年,铸造了他一颗献身中医事业,为民众却病除苦,对病人美好善良的心! 学有专长 弘扬中医 他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9个春秋,掌握高深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他精通《内经》、《难经》、对《伤寒》、《金匮》精深研究,汲取新知;对现代医学造诣亦深,术有所长,学有所专,善用经方,擅治内科,妇科,疑难危重疾病,用药灵活、颇具特色,屡起沉疴。他在学术思想上强调“治病求本”、“审因论治”的观点,临床上每从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虚实补泻入手,方药简练,药专力宏,配伍有度,煎煮得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重病危症,因剂重药专,而收奇效,强调“临症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他在中医界享有盛誉,为栽培中医人才,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不遗余力。他常说:“我虽风烛残年,但中医药事业,繁花似锦,我愿在有生之年,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竭尽绵力。”为使祖国中医后继有人,他非常重视把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学徒,除了受聘参加晋江地区卫校中医班教学和县学徒班集体教学外,先后还个别带出了一批中医学徒,其中庄焕章、王金镇等均已晋升为主治医师。他的敬业精神和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贡献,获得了省中医界的肯定和赞誉。 总结经验 论著累累 “医乃仁术,医乃司命”这八个字一直是他的座右铭,为精通中医理论,虽年事已高,却仍勤读大量经典著作,潜心精研医术。他说:“不能抱残守缺,应广收博采。”走进他的家,书报满目,平时他自费订阅数十种国内外医学杂志和报刊,及时掌握中医学术研究动态,吸取祖国传统医学精华,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仍然像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1958年他采访总结民间中医张沣应用灯芯灸和樟脑治疗破伤风的临床经验,撰写了《灯芯灸和樟脑灸治疗33例破伤风》。以后,他又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学经体会,先后撰写《麻疹内陷危症治验》、《辨证治肺痈》、《救治中风危症(脑溢血)案》、《求是精神、科学态度——纵谈张仲景的医学贡献》、《应用经方治疗危重急症》、《血精治验二例报告》、《暴崩骤脱垂危治验》、《寒疝腹中暴痛的证治探讨》、《仲景论寒疝暴痛》、《抢救尿毒症获得成功》等论文,并先后出席第二、三届全国疑难杂症诊治学术研讨会,其中《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症》、《骆安邦论医集》被评为福建省科技三等奖,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全国、省、市、县中医药刊物上发表。即使在10年浩劫期间,他也没有停止中医理论上的探讨,写出15万多字的《金匮教参》专著,并以多篇论著先后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继承老中医经验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三届京华中医院专业学术研讨会、中西医结合男性病学术研讨会、中医辨证论治学术研讨会、中医学家吴瑞甫先生学术交流会、中医妇儿科学术经验交流会、海内外首届中医药学术研讨会、1-4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等。 身教有方 医学世家 他同先师一样,治学严,治家亦严。身教有方,六十年代,他的家境十分清苦,一家8口,全靠伉俪微薄工资生活,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租赁民房,拥挤不堪。他的夫人任卫生院助产士,勤俭贤淑,上奉年近古稀老母亲,下抚年幼的5个子女,繁重的家务,清苦的生活,还要挤出一笔订阅的书报费。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在百忙中经常挤出时间,检查子女们的作业,子女们平时勤奋读书,寒暑假除完成应做的学校作业,还要背诵他规定的中医经文、方剂、汤头歌诀,随他诊病抄处方……他教导子女们要“寸阴是竞,勤奋学习”。他的长子骆伟琛,长媳王薇均系福建中医学院本科毕业,次子骆伟斌晋江地区中医大专班毕业,大女儿骆佩琼福建省卫生学校毕业,大女婿陈庆钱福建医学院本科毕业,二女儿骆佩瑜福建医科大学毕业,三女儿骆佩璇晋江卫生学校毕业,孙字辈:陈曦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毕业,陈曜现在江西医学院攻读,翌昕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一家三代现有12人都在国内外为祖国医学事业努力工作,可谓医学世家。 着意耕耘 自有收获 笔者从他1952年参加联合诊所开始相识,60年代中、后期,又同在县医院同事过,迄今将近半个世纪,深深地感到,他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政府,热爱中医事业,对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弘扬中医事业的这块园地里全心全意地耕耘着,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社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他的业绩。1980年,他被选为政协晋江县第四届委员、常务委员;嗣后在第五、六、七、八届连任政协委员、常务委员;1981年,被选为泉州市科协委员;1984年,被选为政协泉州市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1984年,被选为《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1981~1993年,连任晋江县中医药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长。他的社会兼职很多,如泉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泉州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晋江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专业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晋江市老年大学教师、惠安县玉山教育基金会副会长等。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国家级中医药专家”的光荣称号时,他激动地说:“千金易得,盛誉难得啊!这是共产党把我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徒,培养成为一名中医专家,我要为弘扬祖国中医药学贡献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