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天竺庵弘一法师藏经楼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天丝庵,位于晋江龙湖西侧古婆庄村,是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 1949年初,天竺庵董事到福林寺邀请妙莲法师来庵住持。妙莲法师是弘一法师的侍者,他把弘一大师研习律宗的藏经三十六箱,从厦门及福林寺搬来天竺庵禅楼(为藏经楼)。并开办图书室和佛经流通处,供海内外各界人士观瞻鉴赏。比较全面地展示佛教文化的丰富丰涵,既为天丝古地开出新花,也为中华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谱出新的篇章。 1950年,天竺庵常住僧人有16位,妙莲、妙因、广空、广义、广介、传贯、传家、传海、道门、道津、道法、道敬、义扬、观岩、德安、德贤等。土改中,分得10多亩土地,另有5亩地要盖弘一法师藏经楼。研习律宗的名僧妙因法师(俗名薛维邦,辽宁省师范教授,后出家)也住天竺庵禅楼,研习唯识,著述律学《华严史略》、《八中论释》等12种,并经常同妙莲法师于每月念佛期,讲经、弘法。每月初八,天竺庵念佛期,会内36乡1000多人善男信女听法师讲经和礼佛活动。 50年前广义师飞锡星马,曾任妙香林地藏寺住持,自建华岩精舍。传贯法师、道津师、传海师、瑞妙尼、李心莲姑先后往菲律宾弘扬佛法。传贯法师住持三宝颜寺、道津师住信愿寺,瑞妙、心莲兴建灵鹫寺。 1953年,妙莲法师应邀赴泉州开元寺住持,并把弘一大师的经藏搬往开元寺,建立弘一法师纪念馆。妙因法师也于1952年往厦门南普陀寺副寺,后往香港,1981年应美国三藩市邀请,创建美国法界学苑。 天竺庵图书室有弘一法师题护生画集句: 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万类成喁喁,同俗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而今共爱亲,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人非圣贤,其孰无过,犹如表衣,偶着尘宛。改过自新,若衣拭尘,一念慈心,天下归仁。 肉食者鄙,不为仁人,况复饮酒,能令智昏。誓于今日,改过自新,长养悲心,成就慧身。 天竺庵中,原有《大慈大悲》木匾额一块,是弘一法师手书,惜毁于文革。 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早期活动家。1880年出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6岁受启蒙教育,18岁入天津县学读书,26岁去日本求学,39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63岁圆寂于泉州开元寺。大师出家24年,在闽南住了14年。大部分时间是住在厦门、泉州、晋江草庵、福林寺等地。他时时教诲僧人要热爱祖国、要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要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工作。大师一生光辉业绩与高尚品德、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作为书法家的弘一法师,在艺术上的成就,来自他深厚广阔的修养和转益多师基础上而成的独创。 1937-1939年间,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和厦门南普陀寺,多次作过“出家人与书法”的演讲,通俗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入门之径。他说:“发心学字的人,要研究一点文字学。写字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步骤,须由篆字入手、再学隶书,然后入楷。楷字学好了,再学行书、草书。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来源和演变过程,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一笔一划,都不能随便乱写的”。篆书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讲篆字的起源的,因此,“若不学篆书,不研究说文,对于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直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 弘一法师还说:“篆书、隶书乃至行书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贴也都要读,学了一个时期以后,才可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写字必须先守法则,要择一良师,学习他的经验法则,用功苦练、学到得心应手,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如果过于拘泥法则,结果只是模仿了古人而已。艺术的极致就是要入格而出格,才能自成一家”。这是弘一法师的经验之谈。他的学习书法并得以成家,就是沿着这条路子走过来的。他在学书期间师从和交往的,不但有唐静岩等名家,还有像严修、王守徇、周啸麟等一批精于鉴赏和实践的方家。 佛学家和书法鉴赏家马-浮先生,那段评弘一入佛后书法艺术的话,即由《华严集联三百》这部作品说起,他说: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牌》。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今观大师书,静严净妙、乃似宣律师文字。盖大师深究律学、于南山、灵芝撰述、皆有阐明。内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太虚法师推崇其作为近数十年来僧人写经之冠。《华严集联三百》用墨运笔不如前期作品饱满婉通,结构也显得放松随意,然淡而丰腴,松而不散、瘦而不枯、圆转处不求势,横竖止笔处不见力点,其冲淡萧然之气流溢于笔墨之外。那是一种“秋水澄潭”般的心境,是一种“冷却的深悲”。因而“静得振作、了无倦容”。(何文辉《弘一法师书法集序》语) 弘一法师强调书法如佛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而书法又是人格修养的表现。他自己说晚期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他在佛门的长期修炼中,涤荡了种种俗念凡情,清滤着人间烟火气,乃至晚年,接近了他追求的忘人忘我,一片浑然的境界。 弘一法师的篆刻艺术富于独创性,与他对中国篆刻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关。他早年即有《李庐印谱问世》并驰名于津沪艺坛。在弘一法师看来,镌刻为写字的升华。即使是“规秦抚汉”、并须“取益临池”,篆刻家应该首先是书法家:刀法以书法为基础,同样以神韵风采为上。他与人有不同的是,创造了一种刀尾扁尖而平齐的椎刀。他在1938年向青年篆刻家马冬涵介绍这一形状的工具时说:椎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瘦,不若以椎刻白文,能得自然之天趣也。此为朽人之创论。 为宏扬大师艺术成就和佛教精神,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经两岸共同努力,于1995年8月12日至25日,在祖国宝岛的台北市开办“弘一大师遗墨真迹文物展。”开幕式盛况空前,吸引为数众多的观众,台湾政界要人林洋港、吴伯雄先生,《联合报》暨《民生报》发刊人王效兰女士,南侨化工陈老夫人苏慈懿女士亲临剪彩,并分别致辞预祝展览取得完满成功。台湾各大电视台、各大报刊、电台均对开幕式和展览过程进行了采访报道。台湾著名学者《龙树》杂志主持人陈慧剑先生及主办单位还在台北环亚饭店举行为期三天的弘一大师学术研讨会,对大师生平思想、学术造诣、行谊风骨和爱国情操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弘一大师崇拜者相继赶往台北参观和参加研讨会。这次展览表达了两岸同胞对大师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也为宣扬大师精神,增进两岸情谊,在心灵上架起了一座相融的永恒桥梁。1994-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王兆国统战部长来泉州开元寺参观弘一法师纪念馆,看望了该寺住持妙莲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