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青阳(现在青阳镇的一部分)依山傍水,以山得名。东面有大小水塘连片的“十里湖光”,离海滨也不远,西边是由灵源、罗裳逶迤延伸而来的崎山、万岭、八仙等山丘地,天生就具备山海交易成墟的自然环境。青阳北临泉州府城,南通安海、东石两古港,又成了过往番商驻足之地。但促使青阳繁荣成“市”的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官方的活动。明末李伯元编著的《青阳志》记载,宋之前青阳属永宁卫管辖,称“永福里”,是府城至永宁卫官路的中心枢纽。早期的官路从潘湖、池店、吟啸桥、古塘、竹树下至官桥亭(今桂山村后塘街的坑桥亭)进入青阳,再经盈塘(今莲屿村)、接待宫(今晋江机场旧气象站处),坊脚等地转至永宁。宋绍兴间徙居青阳定居后塘街的赵氏皇族始造官桥,后又在官桥亭至苏坑堡一带开辟一个顶市列肆贸易,并开了一些铁匠店,居民主要是蔡王张赵四大姓,时称文献市,也称苏坑堡,它是青阳最早的发祥地。“青阳八景”也在顶市,宋元季世避乱者多,先后又有庄、李、林、苏、陈、夏、纪、吴、刘、黄等姓迁入,是时府城早已从南安丰州迁至今鲤城一带,于是官路也逐渐改从南门过下辇转仙店、沟头经湖莲宫、鳌头境、盈塘等路段至永宁。于是又在湖莲宫、鳌头境一带形成一个下市,因吴姓后裔在此开薄店,曾称“吴店市”。顶、下二市之间居民聚族而居,人烟稠密,明末已达千户。官桥亭、接待宫等遗址的地名正是府卫之间官员过往的佐证。顶下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很丰富,港澳侨台胞前来寻根谒祖的也较多。
石鼓山历史上曾是一个藏龙伏虎之所,远非仅是一座庙、一个乡贤祠所能体现的。石鼓神庙历经南宋以降各个朝代,影响十分深远,这也不仅仅单纯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它应是大泉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石鼓庙谱等文史资料也有随郑和下西洋的永宁卫卒佩带石鼓庙顺正王香符的记载。
其次,青阳的先民大多也是先人在府城任职的官后裔,他们或慕青阳山水之美,或避乱,或隐而悠居青阳,不仅与府城的官家望族保持密切的联系,也给青阳带来了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其中就有唐咸通年间自仙游移居青阳蔡姓,宋建隆间自泉州迁居青阳的王潮后裔、化间自泉州迁入的张姓、绍兴间自泉徙居桂山后塘街的赵宋皇族(现尚存赵厝祠堂遗址)、有宋末自泉州庄府迁居青阳的庄姓、有元末进士夏西仲隐居青阳等等。入明以后,泉州府城与青阳之间的官员,尤其是文人交流更加频繁,隐居青阳蔡厝大宅顶的张廷爵、张得亨父子首创“青阳八景图”、“青阳八景诗”(洪武年间)等。著名理学大师蔡清及其得意门生,也是好友陈琛、文人李聪、庄一俊、庄国祯、庄履丰、庄际昌、张瑞图、庄俊元、李伯元、庄骝珠等在府城和青阳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据不完全统计,仅明代,青阳就出了84名以上的举人,出过会元、状元及探花,南宋以降青阳的甲科进士至少就有39名,其中还有祖孙兄弟进士之家。基于上述简介,不难看出,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越的交通枢纽位置、官员的交往活动和名士的诗文墨迹为青阳的繁荣成市构筑了一种周围乡镇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文化内涵,它使青阳成了府城南门外一个得天独厚的“卫星镇”,成了仅次于“城里”(泉州)的“市里”。青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