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郭姓源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据《元和姓纂》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国(古时虢、郭二字同音,虢国又称郭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陕西宝鸡东,前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即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年为晋所灭)。后之子孙,皆以郭为氏,望出地则分别有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华阴(今陕西华阴县),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等处。 文献记载,春秋齐国有郭最,战国燕有谋臣郭隗,三国时魏有谋士郭嘉,西汉有侠士郭解,东汉有贤太守郭伋、名士郭泰,唐代有平息安史之乱,因功尊为尚父,封汾阳郡王的郭子仪。郭氏在古代已经是常见姓氏。 晋江郭氏聚居地有金井钞岱、龙湖后溪、东石郭岑、磁灶吴岭、吴厝、罗山荆山、山仔等7个乡村,计有人口3770人。其中以金井钞岱村人口居多,有2700余人,而吴岭、吴厝、郭岑也是从钞岱分支的。 按族谱记载,钞岱郭氏入闽始祖名郭淑,字里之,号览溪,河南光州固始人,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定居漳州榴阳。元末明初,钞岱郭氏肇基祖郭敬,(1329-1393)字君冕,号天功,又号尔旒,官拜廉访使,从漳州迁晋江,卜居滨海蔡埭(钞岱)。生一子真盛。真盛生五子,长子记生移居莆田华中村;三、四子移居晋江十一都塔头皆无传;次子安寿、五子安德分别传钞岱东头份、西头份。后又有七世郭仲迁磁灶语岭,九世郭俊、十三世郭天锡迁泉州后城,十世郭燧迁南安黄山,郭烈迁居郭岑,十三世郭赓保迁青阳浯厝。此外,历代尚有迁安平、永春、漳州、同安、广东、澳门、湖广、台湾嘉义、彰化、诸罗等地的记录。 钞岱郭氏于明清两朝多有读书成名者,十世郭立彦(1503-1577),讳羔,字如选,号冠山,明嘉靖甘九年进士,历任工科给事、刑科左给事,嘉靖三十五年升尚宝卿,曾保举俞大猷抗倭,冒死疏谏,救护忠臣海瑞,穆宗时褒称“骨鲠名臣”,委其子日疆为鸿胪寺少卿,故有“父子天卿”美称。 十三世郭天锦(1628-1685),字于絅,号舒霞,清康熙九年进士,任河南商水知县,廉洁爱民,断案如神,捐俸修地方水利,创立学宫,亲为生徒讲授,因辛劳殁于任上,两袖清风,后代竟无钱替他营葬,直至十三年后,其门人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时,方为举行葬礼。获康熙帝“清廉克彰”褒奖,入祀泉州乡贤祠。 清乾隆间有郭高崧,讳维降,字希光,官拜内阁中书。 钞岱郭氏自三世起即建有祠堂,称乙辛祠堂,周围林木茂盛,有“百鸟朝凤”之概。后失火焚毁,1989年择西份小宗地重建,至1991年竣工。其族谱于明代前期“失于流寇,先人无所贻后”,嘉靖二十六年由郭立彦等重修《晋江岱山郭氏家谱》,其时“族姓见存丁壮不下百人”,“自十世而下作谱图以系其宗。凡名字、行号、生、卒、配、葬,历历志之,而不能详者阙焉。”后经倭乱,族谱复被毁。清乾隆廿五年(1760),十六世郭章云重修《岱阳郭氏谱志》。道光十五年(1835),十八世郭玉绳补充完善。光绪三十年(1904)、宣统元年(1909)族人再次续修,根源支派,记载颇为详尽。并编其字辈排行四言歌:“祖肇汾阳,支分自漳、奇立主应,赓奕文章,高齐育庆,亶席亨康,膏童豪颜,交序亭庠,雍廉意度,玄衮褒唐,京赢广庇,帝座方襄,膺庸庶享,言永音商”。其字行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九世起字字头上有点,即寓意子孙要“出人头地”。 1997年5月,晋江钞岱等7村郭氏经泉州市民委确认为回族成份。郭氏奉汉族名将郭子仪为先祖,灯号大书“汾阳衍派”。为什么属于回族呢?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天宝年间,吐蕃回纥时常侵犯中原,加上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叛乱。当时郭子仪联合金祝捷、丁浑瑊、马璘、白元克等名将平定叛乱,捍卫大唐江山。郭子仪偕金丁马白回将结盟,是为清真五姓联宗之由来。可是,即使郭子仪真的与清真四姓联盟,他也不必归属于回教,此说难以成立。 其实,郭氏的归属回族应在元代。因为宋元时期,泉州居住许多来自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在泉州建有多座清真寺。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地位高于汉人、南人。因而有一些汉族人加入伊斯兰教。如惠安白奇郭一世祖郭德广,为元太常寺卿宣慰使,肇基于晋江法石坡庭,后徙惠安,族谱记“自元朝德广公即入教……或曰回当元之时免其差扰,世人因避难而从回,或有好二国之教,大概如是矣”。元代从漳州迁晋江的廉访使郭守敬的情况大概也和郭德广一样。 1990年,东石郭岑村郭氏在翻修二房祖厅时,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中厅复壁发现一段砌于墙中的中梁杉头,边上刻有双钩楷书“清真”二字,杉木截面则刻“清真,祖自光州固始县”。清真二字原是汉语中一个普通名词,约在明弘治、正德年间始为中国伊斯兰教徒广泛使用,以称其信奉的唯一主宰安拉。这件实物,足以证实郭氏属于伊斯兰教,但是明朝开国以来,并不提倡崇奉外教,所以只能说,郭氏的回教信仰应是自元代开始的,或许是由回族人在元末明初为避祸而改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