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粘姓源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粘姓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一个姓氏。粘姓源于完颜氏。公元1115年东北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封其堂兄撒改为国相、燕国王、金源郡王。撒改长子完颜宗翰,名粘没喝,汉语讹音粘罕,为金国元帅,历建大功,史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有古名将之风。”因宗族浩大,又避皇室争权夺位之嫌,子孙遂改以祖名“粘”字为姓,以粘没喝为一世祖。 因居于贵族,粘氏自一世至八世仕于金、元,高位显爵,见载于《金史》、《元史》,历历可考: 一世宗翰,封周宋国王、金源郡王,大定间改赠秦王,谥桓忠。二世真珠,太宗天会五年为直使官出使于宋。割韩奴,封武义将军。三世秉德,历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天德间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封萧王。斜哥,累官同知曷苏馆节度使,刑部侍郎、都统、劝农副使。四世盆买,袭猛安谋克(女真族部落首领)。割斡,贞元初为尚书省令史,世宗时任尚书兼枢密使,上京留守,封苪国公。割贞,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累官节度副使。五世合合打,章宗泰和中官西北路招讨使,卫绍王大安三年出使于元。六世粘合重山,哀宗正大中为质于元,元太宗二年为左丞相,卒赠太尉,封魏国公。割奴申,金哀宗时为陈州节度使。荆山,任亳州节度使。七世南合,仕元为江淮安抚使,中书平章政事,封魏国公。八世博温察儿,官河中知府,元末世乱,浮海抵泉,居晋江永宁杨丹,卒葬永宁,因粘氏不见载于姓氏之传,又系元之衣冠,故乡人称其墓为“蕃人墓”,至今犹存。 博温察儿有三子:子寿、子禄、子正,徙居浔海(今衙口),分支龙湖粘厝埔、深沪、金井山柄、泉州、南安浯坑等地。清代又有一部分族人渡海开发台湾,或远迁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及港澳,现在总计海内外粘氏族人达两万余人。 粘氏在晋江虽人数不多,住居分散,但宗亲往来密切,明人庄一俊尝誉其“家族世世相仁爱。”居于泉城的粘氏族人尤注重培植书香。在明代中举的有粘灿、粘钟岳、粘钟嵓、粘洪录、粘本盛;清代中进士的有粘克升中举人的有粘拱恩、粘拱斗、粘鼎玉、粘承钰、粘克黎、粘克昌、粘克恭、粘继仕、粘继任、粘心存、粘宗璞、粘宗琬,粘逢源,粘金榜等。可谓人才辈出,簪缨相继。而其中最有名望的是明代的粘灿与清初的粘本盛。 粘灿是明弘治十四年举人,由教谕、知县擢南京监察御史,督税两关,巡视江南北十九年,屡上章疏,力除积弊,平冤狱、出罪囚,人称“粘青天”。泉州旧有洲、浔美、浯洲等盐场,盐民既纳盐课,又须纳米,当民差,苦难不堪。粘灿上疏请减其折米,免其里甲杂役,盐民受惠,为建生祠在浔美场后蒋桥庵。太守王仕俊为题匾曰“劝忠”。清初迁界,百姓又将劝忠祠徙建在泉城曾井铺。 粘本盛字道桓,名宦粘洪录之子,师从泉州大儒林孕昌学《易》。清顺治初任河南推官,“务平反,出冤狱”,升为给事中,前后任过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后升京堂。为国计民生事上疏50余道。顺治十五年,他见泉州盐户负担过重,上疏痛切陈言,建议减轻盐民、盐商的负担,终于得到清廷的采纳。《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对此事均有记载。 粘氏于明嘉靖年间由御史粘灿始编族谱,以浔美祖宅为祭祀祖先的家庙。清乾隆十五年,在得美建大宗祠,增订世代行次,自十九世起为“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 乾隆年间海禁开放,有粘粤、粘恩兄弟自衙口渡台,成为台湾彰化福兴乡下粘村开基祖。又有粘尚带妻子经商往台,为福兴乡顶粘村开基祖。还有粘奕祥、粘德、粘正官、粘三等人,皆是清代由晋江往台者,传裔散居台湾鹿港、台北、台中、花莲、高雄。二百余年来,两岸族亲多有往来。民国二十二年,衙口粘氏大宗祠重修,增续字行“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族中并抄送一份给台湾宗亲,以使日后承接,为寻根依据。 台地粘氏族人现已发展到一万多人,在台湾彰化县成立台湾粘氏宗亲会。1982年在彰化福兴乡顶粘村建成一座占地480坪的双层楼祠堂,下层号“桓忠堂”,供奉渡台历代祖先;上层号“衍庆宫”,供奉渡台前一世至二十一世祖先。每年春秋二祭,不但粘氏族人踊跃参加,在台的前清宗室毓鋆及台湾满族协会理事长也率员共祭。在台湾粘氏编辑的《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中有台大的粘忠判教授写的序言,指出“台湾的所有同胞,他们的祖先统统来自中国大陆,……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人,不容怀疑的。” 1988年,年届古稀的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团回晋江衙口谒祖恳亲,受到大陆族胞的热烈欢迎,此后,两岸往来更加密切。1993年至1994年,在两岸族人合作下,重修衙口粘氏大宗祠,前清宗室、书画家溥杰为祠堂题写“河山衍庆”匾额。闽台粘氏大宗祠作为泉州一地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作为海峡两岸血缘情深的标志,于1998年被列入第三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