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史姓源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关于史姓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史国(现乌兹别克斯坦国撒马尔罕南方,原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人到中国,以史为姓;二是西周末期,史伯任周太史(曾提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命题),以官佐得名。今泉州史姓祖厅有楹联:“世传周太史,代续汉平台”,安海史厝祖宅有“太史家”匾额。据泉州、晋江史姓世代相传:周朝时,因先人做过职官“太史”,故得姓“史”。汉朝史崇封江苏溧阳侯,是为晋江史姓一世祖,后部分后人入闽居晋江,故现晋江安海史氏祖宅有“溧阳传芳”匾额。目前晋江安海史姓人口12人(安海史汪同宗,该数字未计汪氏),郡望溧阳,堂号“京兆堂”。 明代,有江苏省溧阳县清安道人史氏夫妇,因避乱,携三子:温泉公,寒泉公,冷泉公入闽居晋江(含泉州)。入闽后分居:温泉公一脉居现泉州江南镇赤土、井尾、大房、塔前一带,现有六村均以史姓为主居住,井尾并于1994年落成新祖祠;寒泉公一脉居泉州北门外;冷泉公一脉曾居于南水头镇乌厝寮,该处曾有史姓祖茔十八冢,四周曾置有田亩,后移居晋江安海镇。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由十五世祖史出官(草圃公)购置原安海曾氏住宅加以翻盖扩建成今日史厝祖宅(现在安海镇西河境)。 安平史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甲寅年(1554年),由进士史宏询、史朝宜、史朝富等倡之,万历进士史继英修葺,清朝进士史晟,史如璋、史有庆等又修祠。 安海史汪同宗。据2000年安海下山后出土明墓墓志铭,墓主汪欲湖(字文贵)(1483-1526)为汪氏六世。据初步推断,安海汪氏自八世间由姓汪改为姓史,居于安海史厝围(现安海中菜市所在地),并有分支居安海金墩埭仔,后于距今近百年间恢复姓汪,并加入六桂堂。 自十二世后,因战乱、谋生等原因,安海史姓族人陆续迁衍本省仙游,香港地区,及印尼、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现仙游县盖尾镇史厝村2100多史姓族人,系晋江安海史厝围第十二世分支前往该地繁衍生息。解放后又陆续因工作分配分居于上海、厦门、漳州等地。目前晋江史姓仅剩安海西河境史厝一族。据不完全统计,现安海史姓(不包括汪姓)迁居外地共厦门6户,漳州1户,香港1户,上海1户。 据加拿大温哥华名教授史习韦现存全国史氏通谱记载,史姓字辈为:师为弥之卿,孙公祖必仕,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积善致悠久,济美习庭训,纯采名高荣,慎终仍复始,大中其允从,昭文锡光佑,昌言诲汝求,时敏同秀茂。据晋江县志(含泉州市域)及原安平史汪宗祠记载,晋江史姓宋朝进士1人,元朝进士2人,明朝进士14人,清朝进士6人。明万历进士史继阶(原宅于泉州清平铺)官至大学士;明朝晋江县主薄史孟常从太守熊尚初入泉州卫民祠(涂山街),4人人乡贤祠,4人入忠义孝悌祠;安海东洋桥为宋绍兴23年太守赵衿阶进士史进所建。计有史继阶《云台藏稿》、史于光《四书解》、史朝宾《观吾集》、史朝宜《易说》,史朝富《考定大学古本》等典籍16种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