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虹山彭氏族谱》记载,彭姓渊源可以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玄孙吴回(任火正之职,后人称为火神),生陆终,陆终之妻为鬼方氏女(鬼方,我国周边一个部族),名女贵氏,怀孕三年之久而不产,剖腹生下6个儿子。第三个名钱铿,他于尧帝时被任用,是商代的贤臣,被封于彭城国(今于江苏徐州),因而得姓为彭。
大彭氏国于商代武丁四十三年(前1282)被灭后,彭姓后裔向中原各地迁居,后来发展成我国彭姓的主体。另有资料介绍,还有古代的匈奴、西羌及南方的少数民族有人以彭为姓,现已融入汉族。
彭姓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先后在淮阳、陇西、宜春发展中成为望族,族人有以淮阳,陇西、宜春为郡号,但目前较常看到的是“陇西衍派”之郡望。泉州一带亦以“陇西衍派”为郡望。
彭姓入闽始居于晋江的虹山,其祖祠有一副对联”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虹山彭氏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可见彭姓源远流长。其祖宗即是彭祖的后裔,根据虹山彭氏第六世膜公(号仕仙)于南宋乾道7年(1171)首修族谱(已830多年)自序“吾祖派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乃宣其居,今亦难考其几世矣,及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作乱,吾祖随王潮过江,始居于闽之泉(今泉州),次迁城西之南安粤(今南安市丰州),自枨公复迁晋江之中山舍于瑁峰之下居(今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焉斯祖之上世次失真,故以枨公为我中山一世祖也。”
另据晋江蔡永廉《西山杂志》中写道“彭田,宋绍定时(1228-1233)彭君唐结草庐而居之,后人其山称结草山,称其村曰彭氏之村,后蔡氏卜居之,彭氏迁居南邑(南安),因名其地称彭田,结山草庐建香寺院也。”这与虹山彭有何关系尚未知,需待考证。虹山彭氏历经一千余年的繁衍,而今已传至40多世了。
进入晋江虹山后,彭氏族人逐而向省内外发展。根据族谱记载,从第6世的廿一公开始迁(南宋初)“莆田北头,今小横塘”;23世迁“兴化城常太里”等地3人,14世彭桀迁(南宋末)仙游中埔(张坡)及以后迁其邑的金山、新桥、东华、东乡、西乡、城内等地50多人;23世迁(明隆庆前后)安平大庭头(七恒、宗恒和太顶3人);23世迁永春汤洋,云峰等地;25世迁(明后期)泉州3人,南安20多人;26世(明末清初)迁浙江温州平阳金乡后刈;30世迁(清代)建宁府7人、大田2人;32世迁福清一都等地9人;33世迁厦门山场(生财、延春和秀春3人)等于省内外。
虹山彭氏传至十八世才开始编用昭穆:“秉文子仕贵,恒乔于懋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诗书绵世泽,中孝绍先贤,馀庆昌漠烈,发祥益寿年。”
今彭氏在晋江市青阳一带居住者:是五十年代初期彭国胜一家,彭漆等家,人口已发展为几十人。
虹山彭氏亦有族人向外播迁:26世(清乾隆年间)开始迁台湾省(懋彬、孙千、孙只等30多人)及汶莱(乾隆年间、二十七世修高、字孙燕和庄加字孙鸟二人),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150人。
据不完全统计,徙居于海内外的虹山彭大约有二万余人,现在虹山人口一万二千多人,其中彭氏占94.5%,故有“虹山彭”的称呼。亦因民国期间虹山改称山顶乡,又有“山顶彭”的说法。也因为隶属晋江1150多年,又晋江的彭姓主要集居在虹山,故又有“晋江彭”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晋江行政区域亦多次演变。特别是早期渡洋、渡台的彭氏族人仍认同自己是晋江人,参加晋江海外各地有关社团组织的活动,因此,虹山彭与晋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据唐《通典》记载,唐代实行乡、里、保、邻的地方制,时虹山即属晋江县。宋代虹山属晋江县玉泉乡的常建里。元、明时代,虹山属晋江县47都(据清道光《晋江县志》)。清代,虹山与罗溪、丁房、东崎、埔尾均属47都。民国期间虹山亦属晋江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虹山(山顶乡)与罗溪为第一区。时至1971年1月,晋江县北部的罗溪、马甲、河市三公社和双阳农场划归泉州市(县级)管辖,虹山从此不属晋江行政区。如今虹山属泉州市洛江区(县级)管辖。
虹山彭姓历代名人辈出。二世:相龄,宋任福州仓曹,相荣,宋任广州司户曹;三世:烨公,宋任团练节度使历高州安抚使,四世:延进,宋承务郎;五世:谦公,宋官承务郎。诱公,宋教授;六世:仕仙公讳朠,宋高宗辛巳(1161)任南剑州州学教授;七世:缜公,宋孝宗甲辰(1184)任通议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轻公,宋儒林郎;九世:如高公,宋光宗庚戌(1190)任宣议大夫;十世:汉湖公,宋宁宗丁巳(1197)任遂昌教谕;十一世:卿月,宋理宗任徽猷阁侍制;卿仙,致政;十二世:潜公,宋宣教郎;十三世;必撰,致政;十四世:孔晖,宋宣教郎;十六世:济有,明朝进士;十九世:文清,明朝泉府司狱司;二十三世:睿公,郡庠生;二十四世至二十七世:清朝进士:五履、纯庵,郡庠生1人、邑庠生7人。二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清朝进士:昭声、香泉,国学生13人,太学生16人,郡库生7人,邑库生3人,处士10人,贡生5人,文林郎3人。
按:福建虹山彭氏第一代入闽始祖,自公元880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于泉(州),经辗转迁移至晋江之虹山山区以来,至今已1100余年,比之广东始祖延年公尚早100年。按理繁衍海内外子孙亦必众;然而由于虹山地理环境恶劣,不易谋生,后代迁往各地之子孙,没有虹山派下宗亲的资料。可能很多虹山族人在迁往外地后(包括国内外)因失去联络,经过数代后,后代子孙就不知如何归宗认祖了。不仅后代子孙如此,甚至第一代入闽始祖枨公之前为谁亦暂无法考据,而无法与总谱衔接上。希望本文的刊载能引发各地的宗亲,尤其是曾于唐代居住于河南光州固始县一带彭氏后裔子孙,互相联谱研究,或可找出睨端。(彭国胜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