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卓姓源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卓氏为战国时楚国大夫卓滑的后代。古时居于魏国的西河郡。(相当于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故卓氏以“西河衍派”为郡望。 卓氏起源另有一说:汉初韩信被汉高祖刘邦杀害,其子孙得丞相萧何救护,隐藏于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为避迫害而将韩字分开,分别成为卓、韦两姓。 汉代,四川临邛有卓王孙以治铁致富,其女乃嫁与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卓文君。东汉时,有名臣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父祖均任过郡守,茂年少就学于长安博士江生,通诗、礼及历算。累官给事黄门,密县令。为县令时,河南二十余县发生大蝗灾,惟有密县免遭蝗害。督邮上报太守,太守不信,乃亲往观察,大为惊奇,认为是他治民宽仁恭敬,善政所致。汉光武帝时,茂已年老,复封他为太傅,褒德侯。并今画像于南宫云台,列于功臣之列。故卓氏至今除书“西河衍派”外,又书堂号为“褒德传芳”。 卓氏于明正统年间来闽,定居于晋江福全所,历经五百余载,蕾衍至今已十七世。族裔分布于闽台两地。乾隆年间,福全十世卓昌月徙居台湾,因回乡谒祖省亲,拾其父克喜骨骸移葬于台湾,并将本厅谱系带往台湾抄录,不料渡海时突遭风浪,人虽幸免,行装及谱系尽为大浪卷没,原记载世系遂无从查考。后在台地,人丁蕃衍,于咸丰四年再立族谱。 晋江籍台湾卓氏族谱首页有“留青翠屏”四个大字,上下题款为“元在唐山祖厝匾字,左记四字,乃是仙人李托拐惠锡作笔,李托拐仙作笔。”泉州学者傅金星先生《泉山采璞》曾记一段故事:相传,明末百源川池南畔卓姓祠堂修建一新,欲竖一匾,笔墨侍候名家赐字,忽有人穿着一条褴褛海青,挤进人群,不问情由,提笔乱涂一通,涂罢掷笔扬长而去。众人急忙追上,抓住其衣,人却不知去向,只剩那件海青。其余的人抬着匾到池边刷洗,浮墨洗去,现出“流清翠屏”四字,落款“吕纯阳”,众人才知是吕纯阳赐题,于是将匾悬于卓氏祠堂,并于池北建亭纪念。称“海青亭”。故事与谱记题款稍有出入,不知应是“流清”还是“留青”,不知是“李托拐”或“吕纯阳”,但故事透露了一段历史,即明末卓氏有族人居住泉州,并有能力在泉州百源川池畔建造祠堂。 清代台湾卓氏族谱记载:“大清国福建省原籍泉州府晋江县十五都福全所啸(眉)山境,开基自乾隆戊申年吉月移来台湾北路上淡水桃涧堡大坪顶大湖尾下湖庄。昌月公置买埔园壹所吉宅居住。迨至道光七年,大球公再移来枫树坑庄置买田业数处吉宅居住,生财发福,子孙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矣。” 因族谱散失,台湾卓氏记其上辈字行为“克昌大锡”,再造新字行“宗伯邦甫卿尔子,原来仲淑振云孙;孝悌友恭恢祖武,诗书奕世绍经纶。”而福全卓氏所记字行,自五世起为“我仰奕瑞克昌仁文志孙正”又自十五世起续编为“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 福全卓氏后来按祖厅存留旧枋牌及神主为依据,整理抄录为谱。1998年初,由台湾卓氏宗亲组团回乡寻祖,经谱系核对,确系本支一脉,自是往来频繁,宗谊情深。故在《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中郑重写着:“叶落根深胥归一本,流长派远究竟同源。愿我等儿孙世代慎终追远,继振宗风,是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