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出自子姓。唐虞之际,伯契教民有功,受封于商,赐姓子氏。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传十四世至宋公和,乃宋宣公之弟,继承兄位,在位九年,死前将爵位传给宣公之子夷,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居住。为褒奖其品德,死后谥号为“穆”。其后子孙遂有以穆为姓者。
穆氏在古代虽较少见,但也不乏名人。列国时有鲁国人穆生,与楚元王交好,同学诗于浮邱伯,元王封他为中大夫,有“秉礼守道”之称。唐贞元中有穆宁者,学明经,负气节,官至殿中侍御,生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皆有贤名。人比之“珍味”。穆宁修撰“家令”,以教育儿辈,时人称“家法以穆门为最”。宋代又有郓州人穆修,字伯长,受《易》于学者种放,大中祥符年间赐进士出身,官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善古文,著有《穆参军集》,一时士大夫言能文者,必曰穆参军。在泉州,明代有穆斌、穆贤、穆留住、穆黼、穆麟、穆鸾、穆洪、穆止敬,世袭为泉州中千户所正千户。
穆姓先前聚族于河南郡(汉置,相当于今河南洛阳市一带),后子孙蕃衍,迁居各处,故其灯号特书“河南”;亦有书“深远”者,则取之朱熹所注:“穆穆,深远之意也”。
晋江穆氏由来颇早。唐代穆宁长子穆赞于贞元间任泉州刺史,以德政著名,遂建居于泉。厥后子孙或散居龙湖亭,或分居永宁卫、泉州城郊花园头、永春、德化、延平、沙县、语屿、大营、后深坑等地。历经沧桑,至今晋江穆氏仅有聚居深沪的一支8户数十人。
据《温陵晋邑沪江山头穆氏族谱》所载,元顺帝时,有穆仲文与母由龙湖亭移居深沪山,是为沪江穆氏开基之祖。深沪濒海少田地,族人多以事渔、商。传至十世时,有穆振鹭者,“虽生长海滨而立志不凡,酷嗜书香”,于清顺治丁酉岁入泉郡府学庠生。后因沿海迁界,穆振鹭、穆士举、穆邦顺等移居永春,其后代一部分仍回沪江,大部分定居于永春。至十四世有穆元缔,经商台浙,获有薄利,叹惜旧有世系谱牒毁于倭寇兵燹,以修谱为念,遂亲往泉城,永春,沙县等地查访穆氏族人,访得旧谱带回核查,方知始祖世系。又冒风栉雨,遍觅祖莹,访得龙湖亭山始祖墓及玉坂山,许家巷、南坡垵、德化、潘山、曾林华表山诸处祖莹,重新拾骸迁葬。又于同治十三年聘请里人吴启芳为纂修穆氏谱牒,葺祖厅于深沪山头。
穆氏自八世起原编有字行“孟国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传孝贤”。修谱时又增编14字:“惟念子孙先祖德,谦恭笃敬永绵延”。
其祖厅楹联有“族聚弦歌里;派传深远家”、“家世溯龙湖,千年孙子追深远;门庭开凤里,五彩羽毛展翼谋。”颇有深意。
至十六世穆世湖,因东渡台湾贸易,蓄有赢余,于光绪二十四年复出资修葺祖宇,并增录族谱。
《晋邑沪江山头穆氏族谱》颇有特色,其内容除一般谱牒收入的谱序、凡例、宗支图、叙世录外,还收录有祖宗图像、墓葬记录及墓碑图,以及历代(至清朝)家族中一些合约,厝契,阄书、批文等文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地方史研究保存一批具体而翔实的资料。
目前,深沪穆氏已根据族谱资料,联系上迁台的台湾穆氏族亲。